漢部落的雙桅帆船是內河船型,幹舷低,隻有一個位於水線下的底艙和一層位於甲板之上的船篷,這樣結構的船隻運輸不了多少人,哪怕全塞滿了也隻能裝百八十人。
這樣算的話,雙桅帆船並不適合用來運輸士兵,然而考慮到作戰時可能需要用到雙桅帆船在竹島的內陸河上投送兵力,所以這才參與運輸行動的雙桅帆船並不少,總共有三百條這樣的雙桅帆船,實際上隻有兩百條裝了士兵,加起來有一萬五千人,剩下的一百條都用來裝物資了。
其餘的人員和馬匹全都用三桅的樓船來運輸,是樓船,但其實和曆史上的那種低幹舷,吃水淺,上層建築特別高的樓船並不一樣,漢部落的樓船是標準的海船船型,上下六層全是在幹舷下麵的,水線下有兩層半,水線上三層半,這還是不算艉樓的情況下。
這種船的內部布局都是全通甲板,四十米的船長,十米的船寬,上上下下加起來有近兩千平米的麵積,這樣的一艘船運載個幾百人還是很輕鬆的,按照每艘三桅帆船裝五百饒上限,隻需五十艘就可以將剩下的士兵和戰馬全都運走。
再加上伏波衛艦隊的八艘戰艦,整個出征的船隊足足有三百五十八艘帆船。
這幾百條船排著長長的隊伍走出入海口後,就開始組成編隊向竹島進發,所有的雙桅船全都列隊集中在中央,前後是伏波衛開道和殿後,兩側是更大的三桅帆船在護衛,整個艦隊排成一個細長的菱形向前快速移動著。
十三月的南海不是風季,但相對於內陸來風也不,漢部落大部分帆船都是使用的縱硬帆的動力布局,隻要將帆麵保持一定的角度,不管哪個方向的風都能推進船隻移動,所以這個時候對漢部落來才是最好的機會。
海上風平浪靜,沒有太大的危險,但是卻不影響船隊的航行,這也是羅衝特意選擇在冬季開戰的原因。
平穩的航行讓大多數第一次坐船的士兵感到興奮,他們在度過第一海上的生活後,已經漸漸適應了這種在海濫微波中搖擺的感覺,而對於乘船的新鮮體驗,也衝淡了他們的一些緊張。
但意外總是不能避免,即使如此平穩的航行,船上還是出現了不少暈船反應強烈的人,但這也沒有辦法,隻能讓他們自己盡快去適應了。
船隊在晝夜不停的向竹島趕路,竹島上麵的人們也沒閑著。
獸牙在按照羅衝的命令為迎接大軍的到來做著準備,最緊要的當然就是碼頭和駐地的問題,雖然這次的大軍會一下船就開始攻擊,但臨時駐紮的地方也要提前選出來,哪怕隻用一個晚上,那也要提前準備。
獸牙為大軍準備的駐防位置就是那些剛剛收割完糧食的農田,農田的麵積足夠巨大,用來給幾萬人搭設臨時營區不成問題,而那些永久性的營房駐地則是要等戰爭後仔細規劃,到時候還要根據民生建設的考量來進行,不能讓軍營駐地影響民生建設。
在碼頭方麵,使團駐地所掌握的碼頭,顯然也是不可能拿來停靠幾百條船隻的,出於作戰的考慮,到時候隻會讓雙桅的船進入內陸河道,其他大型船隻先進港‘卸貨’,在這之後還要快速退出來,然後再讓其他的雙桅帆船停駐內陸河,碼頭要是停不下的話,那就直接在河道中間拋錨,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軍需物資都用雙桅的船來裝的原因,因為它們到時候可以直接進入內陸河,隨時為大部隊提供補給。
而在鑫部落方麵,他們也在積極的準備,隻不過為了搶運儲存糧食,最近關於防禦工事的建設都暫時停了下來。
鑫部落的主糧是玉米,玉米收割後需要完全晾幹,然後再進行脫粒,裝袋,運輸,存儲,前前後後十幾的時間,他們才剛剛進行到裝袋等候運輸的階段。
竹島的百姓們要自己存儲一部分糧食,上交給部落的糧食也要在各個居住點統一收集計數,然後再用車輛進行運輸,以前這種運輸工作鑫部落都是靠馱馬來進行,但他們現在有了不少的車輛,之前就在漢部落買了不少,現在自己還掌握了造車的能力,這馬車的數量就更多了。
隻不過由於鑫部落的車輛交通普及的太晚,所以很多的道路還是不能通行馬車,一些陡峭的路段還是隻能用馱馬來運輸,這無疑就拖慢了糧食運輸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