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漢部落的識字率並不高,尤其是神策衛,都是文盲,部落當然有義務要把他們的文化教育搞起來,而且這個文化教育非常有必要。
或許現在可能還看不出什麼,但是等到以後這些士兵晉升軍官的時候就會暴露出問題了,當小兵可以什麼都不管,但是當了軍官就要能看的懂上麵下發的書麵命令文件,簡而言之,沒有文化,不會寫字,無法當高級軍官。
第一階段,一共六個科目,以隊列、體能、射擊、刺殺、這四個科目為主,剩下的文化課,還有單兵綜合技能,這兩個是大科目,是不可能在一個月內學完的,等到第二階段的訓練中還會繼續教。
按照這個訓練大綱進行訓練,可以說,隻要所有科目全部達到及格標準,那麼這樣的士兵拉出去打一場近代的陣地防禦戰是沒問題的。
當然,僅限於蹲坑打黑槍的防禦戰,就是那種守戰壕的戰鬥,畢竟是一個月六七千發子彈喂出來的,估計射擊精度不會太差。
但是如果讓他們去主動進攻,那就肯定歇菜了,因為第一階段的訓練中並沒有戰術科目,不懂戰術的新兵,傻乎乎的衝向敵人就是找死,哪怕對方隻是沒有槍械的冷兵器軍隊。
等第一階段的訓練結束,重新調整完編製,分配好了班排長,然後進行的第二階段的訓練,就是以戰術訓練為主的訓練了。
同時,第二階段的訓練,也是新編製的磨合期,適應期。
......
第二階段的訓練,要把第一階段的六個訓練科目完全保留,不過一些不重要的科目就可以開始減少訓練量了。
比如隊列科目,除了早晨晨練跑操的時候練一練,其他時間不會再強製增加隊列練習。
還有體能訓練,體能訓練也不再是純粹的體能訓練,而是把它換一種模式,變成野營拉練,全副武裝下的強行軍拉練,要求在第二階段的訓練中,每天部隊行軍的裏程不能低於五公裏,每周不能少於一次單日三十公裏的強行軍拉練。
還有第一階段的單兵武器學習和實彈射擊,以及刺刀搏殺這兩個科目,在第二階段的訓練中也將得到保留,不過也要換一種形式,那就是統一並入第二階段的三三製戰術綜合訓練當中。
從第一階段的趴著不動,在原地打死靶子練槍法,到第二階段的行進中的小組戰術突擊射擊。
三三製的情況下,精確射手如何掩護突擊手前進?突擊手打空自己的霰彈槍後,如何在同伴的掩護下重新裝填彈藥?突擊手撤退的時候,應該怎麼跑?後麵的精確射手應該怎樣架槍掩護?這都是戰術訓練科目。
再有就是刺刀搏殺的小組戰術訓練。
還是拿二戰日軍舉例,在抗戰曆史中,不管是國府的正規軍,還是八路軍新四軍,和鬼子肉搏拚刺刀從來就沒占過便宜,白刃戰都能打出三比一的戰損比,我軍被捅死三個人,都不一定能拚掉一個鬼子。
這是為什麼?鬼子全都是平均身高不到一米六的矮冬瓜,羅圈腿,真的就那麼厲害嗎?
如果非要找個原因,那麼綜合分析一下,主要有那麼三點。
第一,鬼子的三八大蓋比較長,全槍長足有127.6厘米,再加上一把足有半米長的刺刀,整體長度就有177厘米的長度,比一般日軍的身高還要高,這麼長的刺刀,白刃戰當然占便宜。
第二,日軍的夥食好,吃的好,肚子裏有油水,人就有力氣,而且他們的食物都是搶來的,自己也不用花錢,自然就舍得吃,因為他們本來就是按照以戰養戰的方式進行戰鬥的,所以在夥食方麵,又是一個強有力的優勢。
當然,以上兩點都是客觀原因,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第三點,那就是拚刺刀的戰術。
很多抗戰題材的影視劇中,都出現過那種刺刀上挑著一麵小膏藥旗的鬼子,這不是瞎編杜撰出來的,而是曆史真實存在的。
在日軍的分隊(班)中,一般都有兩個左右挑小旗的士兵,他們是軍曹,或者曹長,可以理解為上等兵,或者士官,都是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老兵,每逢拚刺刀白刃戰的時候,同班的其他士兵就會自動向那麵小旗靠攏,組成一個戰術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