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1 / 2)

杜方寧本來還想說將來有了孩子姓杜什麼的,隨即想到她說這話不太適合,遂截住了話頭。她連忙轉移話題:“對了,我買了一些碎布頭,姐你幫我做個大荷包唄。”夏寧也有些興趣,湊過來問道:“拿來我看看。”

夏寧和秋寧一起在碎布包裏翻撿,這些碎布各式各樣的都有,偶爾還摻雜著幾片她們沒少見過的綢子。兩人時不時發出驚喜的呼聲。方寧在一旁聽得不覺有些心酸,她們姐妹幾個長這麼大幾乎沒添過新衣服,一件衣服都從老大老二一直傳承下去,實在不能再穿了,這衣裳最後被剪了做鞋。當然其他窮人家的孩子大多都是這樣。可問題是杜家並不算太窮,像大房的冬寧和二房的圓寧就時不時有新衣裳穿,孫氏和王氏借口說是她們娘家給的,說出來誰信哪。

夏寧將碎布細細分成堆,頭也不抬地問道:“方寧,你想要啥樣的荷包?”

方寧想著自己以後還要常去擺攤,就用手比劃著:“我要一個能挎在肩膀上,掏東西方便,裏麵還帶有夾層的。”方寧說的就是她小時候外婆給她用很多花布拚接起來的花書包。

秋寧接道:“那麼大,得費多少布?”

夏寧痛快地答應了:“我這就給你縫。”

方寧陪兩個姐姐說了會兒話又溜到父親身邊說道:“爹,你再多變些花樣唄,像是筆筒,和藤編的小書架也編些。還有背囊……。”

“嗯,行,我試試。”

方寧像隻蝴蝶似的,一會兒飛到這邊,一會兒飄到那邊。

嘴裏也滔滔不絕:“爹、娘,你看咱們這次賣了三百多文,下集說不定能賣四百文,等蓋完房子,咱們再存些本錢,河窪那兒,咱們把低窪處挖了當池塘養魚種藕,然後等春天來了再買些鴨鵝養上,咱們賣魚賣藕,賣鴨鵝和蛋,然後再買地,蓋大房子……。”方寧的話極有煽動力,說得兩個姐姐一臉向往。

方氏比兩個女兒更現實,笑著拍了方寧下道:“整天淨想好事。”

方氏雖然嘴上這麼說,可心裏卻有了一絲歡喜的憧憬。她如今的心思是極為複雜,懊悔、失落、慶幸,各種各樣都有。大女兒春寧的事她當時被蒙在鼓裏,可是靜寧的事卻是完完全全因為她不夠強硬。如果當初婆婆要抱走女兒時,她能像今天這樣豁出去大鬧一場,這事也許可以避免。想著想著她不禁一臉黯然,一不小心針就滑過頂針紮進了肉裏,疼得她直吸涼氣。

“娘、娘……。”三個女兒一起驚呼。

杜朝南也抬起頭關切的看向這邊。

方氏回過神來勉強笑笑:“嚷什麼,多大點事。”

方寧懂得方氏的心思,她又安慰道:“娘,過去的事多想無益,咱們把以後的日子過好了就行了。至於大姐和五妹的事,我們家境況好了再慢慢想辦法。”

一家人一齊沉默不語,春寧和靜寧的事一直是這個家庭的隱痛之一。不過,令人稍感安慰的是,聽說抱走靜寧的那家人人品還不錯,再加上家中隻有三個小子,對靜寧還算不錯。

分家以後,一家人身上充滿著幹勁。杜朝南每天都是起早貪黑的忙活。方寧有時覺得自己父親就是個幹活機器,從沒見他有閑著的時候。方氏和秋寧也是一得空就繡些鞋墊帕子什麼的準備讓方寧他們上城時捎去賣。

何氏自那日大鬧一番後仍不死心,時不時的敲打幾句,要不就是在院子裏指桑罵槐。方寧一家人隻裝作聽不見。

沒兩日,夏寧就按方寧的要求縫好了一隻花書包。方寧接過來連誇好看,並斜挎在肩上神氣的走來走去。

秋寧卻在一旁幽幽地說道:“太招眼了,以後咱奶更好搜你。”

這話像是一塊石頭似的,倏忽堵住了兩人從心底湧出的歡樂的泉水。

方寧看了看三姐一眼,如果她自己是樂觀派的話,那麼秋寧就是個徹底的悲觀派,她平常總是一臉愁容,像個沉默的影子似的。

“我會想個徹底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杜方寧自言自語道。她在屋裏背剪著雙手,緩緩踱著步子,靜靜地思索著何氏這個對手的弱點。

名聲?她的臉皮跟她手上的繭一樣厚。而且,她終歸是長輩,鬧得太過傳出去還是對她家不利。別說是古代,即便是現代,子女與老人發生矛盾,先不對誰對誰錯,社會輿論一般都會傾向於老人。

是誰會讓何氏有所顧忌呢?突然一個人閃入了她的腦海,杜朝棟,隻有他才是何氏和老杜頭的心頭肉。俗話說,皇帝愛長子,百姓喜幺兒。這句話在杜家完全應景。要想拿捏住何氏隻能先從杜朝棟這邊入手。

方寧霍地停住腳步,一雙水靈靈的眼睛滴溜亂轉。她要多多打聽杜朝棟的事情,知彼知己才能百戰百勝。村裏誰最了解杜朝棟在學裏的事情,應該是宋喬。他們兩個同在青陽鎮讀書,宋喬雖然比杜朝棟小三歲,但他開蒙早,資質好,兩人的程度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