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創新管理(1)(1 / 3)

本章導讀 管理是在動態環境中生存的社會經濟係統,僅有維持是不夠的,必須不斷調整係統活動的內容和目標,以適應環境變化的要求,這即是創新管理。

所謂創新是指建立“新的生產函數”,即“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也就是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係,從而引起生產方式的變革,形成一種新的生產能力。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創新的基本類型和主要內容,重點掌握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形成創新意識。

第一節 創新概述

一、創新的概念

創新是管理的永恒主題。“創新”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來的。他在1912年出版的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闡述了“創新”的含義,指出創新就是建立“新的生產函數”,即“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也就是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係,從而引起生產方式的變革,形成一種新的生產能力。具體來說,創新包括以下五種情況:

(1)引進一種新產品,即消費者還不熟悉的產品,或提供產品的一種新功能。

(2)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即製造部門中未曾采用過的方法。這種新的方法並不需要建立在新的科學發現基礎之上,可以是商業上處理產品的一種新的方式。

(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就是使產品進入以前不曾進入的市場,不管這個市場以前是否存在過。

(4)獲得一種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不管這種來源是已經存在的,還是第一次創造出來的。

(5)實行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比如造成一種壟斷地位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熊彼特所指出的創新的五個方麵,都具有特殊的含義。他所說的采用一種新產品,不是開發一種新產品,而是向消費者推銷一種他們尚不熟悉的產品的方式方法的運用過程;他所提到的采用一種新的方法,也不是建立在新的科學發現之上的方法,而是新的商業處理方式;他所指出的開辟一個新市場、尋求新的原材料供給來源、創造新的組織形式等均可以理解成資源配置的新方式。可見,熊彼特所提出的創新概念,其含義是相當廣泛的。凡是能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動都是創新,但創新並不一定是全新的東西,舊的東西以新的形式出現或以新的方式結合,隻要這種新組合能夠帶來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都包含在熊彼特所定義的創新範疇之內。

創新的最主要特點是新穎性和具有價值性。新穎性包括三個層次:世界新穎性或絕對新穎性;局部新穎性;主觀新穎性,即隻是對創造者個人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具有價值這個特點與新穎性密切相關,世界新穎性的價值層次最高,局部新穎性次之,主觀新穎性更次之。

二、創新的基本類型

創新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對創新進行分類的目的,是為了在實際工作中能夠針對不同類型的創新,采取不同的創新方法和手段,從而更有效地開展創新活動。由於創新主體所在的行業、規模、環境及創新能力不同,創新必然表現出不同的類型。

(一)按創新的廣度和深度,可以把創新分為漸進性創新、根本性創新、技術係統變革和技術經濟範式變更

從創新的一般定義看,創新主要包括兩層基本含義:一是指對原有事物的改變;二是指新事物的引入。據此,創新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著重於對原有事物的改進,另一類著眼於新事物的形成。

1.漸進性創新。

漸進性創新是指漸進的、連續的小創新。這些創新常出自直接從事生產的工程師、工人、用戶之手。漸進性創新所涉及的變化都是建立在現有技術和生產能力之上的變化和用於現有市場和顧客的變化。通常情況下,漸進性創新對產品成本、可靠性和其他性能都有顯著的影響。雖然每個漸進的創新所帶來的變化是小的,但它的重要性不可低估。這是因為:一是許多大創新需要有與它相應的若幹小創新輔助才能發揮作用,如計算機是一項重大創新,但離開軟件的不斷升級換代這些小創新,計算機就不可能普及得那麼快。二是一些創新雖然從規模、科學突破上較小,但卻具有很大的商業價值。三是漸進創新的累積效果常常促使創新發生連鎖反應,如由火柴盒、包裝箱發展起來的集裝箱、由收音機發展起來的組合音響等,都是漸進創新的結果。

2.根本性創新。

根本性創新是指在觀念上和結果上有根本突破性的創新,通常是指企業首次向市場引入的、能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創新產品或技術。它一般是研究開發部門精心研究的結果,常伴有產品創新、過程創新和組織創新的連鎖反應。這類創新要求全新的技能、工藝,以及貫穿整個企業的新的組織方式。根本性創新不僅會造成現有技術和企業原有的核心能力過時,而且會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化,從而使競爭的性質和競爭格局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