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聽後,方停止了敲盆唱歌,平靜地對惠子解釋道:“我做得並不過分。你知道嗎?當我的妻子剛剛斷氣的時候,我也非常難過,放聲大哭了一會兒,可是轉念一想,她的逝去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在我看來,她的生命完全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了,活著的時候,是大自然賦予了她的形體和生機;死的時候,也就像是自然界春夏秋冬的運行一樣,回歸了大自然。生和死無非是存在的狀態不同罷了,現在她終於擺脫了活著時候的辛勞憂煩,像酣然長眠那樣靜靜地安息在天地所構成的巨室廣廈之中,什麼心都不用操了,這對她來說該是多麼好的事啊!而我卻在嗷嗷慟哭,未免就是不通達生命的道理了,所以我才止住了慟哭。”
親人死後,特別是配偶死了,照著一般人的邏輯,非要大哭一番才能表示哀痛。如果有人在親人逝去的時候不知痛哭,反而在那裏唱歌,人們一定會說他是個瘋子,但莊子就恰恰是這樣一“瘋子”。其實莊子並不是不悲傷,而是他能理智地對待死亡,知道人死不能複生的道理,所以用唱歌的方式來悼念死者,所謂“長歌當哭”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平靜對待生命規律
對於妻子的死,莊子是“鼓盆而歌”,當自己麵臨死亡時,他又有何表現呢?
莊子將死之時,他的弟子準備厚葬自己的老師。但是莊子提出的要求卻出乎眾人的意料,他說,我要用天地來做棺材,用日月星辰來做點綴的雙璧和寶珠,用天地萬物來做祭品。試問,還有什麼比這更有氣派也更隆重的呢?
他的學生聽後,悲慟地說:“這樣做我們怕你會被烏鴉或是老鷹吞吃了啊。”莊子回應道:“放在露天,是會被烏鴉、老鷹吃掉。但是埋在土裏呢,則照樣會被螞蟻吞吃。你們是要把我從烏鴉、老鷹嘴裏搶出來給螞蟻吃,這該是多麼的偏心啊!”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人要從新生走向衰老而至死亡,就像小鳥要唱歌、花兒要開放一樣普通而又平常。對於一個有修養的人來說,生不足喜,死不足憂,看破生死,喜憂俱消,才能擺脫世俗的紛擾,做到超然物外。
禪宗哲學家對於生死,提倡一種置生死於度外的兩忘法,主張不執著於生,也不執著於死,人隻要是順應自然地生活,就可以傲睨王侯。生活著,把握住現時,踏踏實實地學習、工作和生活,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義。對此,無須慷慨高歌,也無須怨憂哀歎,隻要平平實實、輕輕淡淡地做來,就可以臻至佳境。死亡,也就是生命的必然終結,對此,不必畏懼,不必自擾,要有坦然接受的心理準備。
死和生是人生的兩件大事。許多人喜歡生而害怕死,因為生時可以享受一切榮華富貴,死後就萬事皆空了。但是事實上,死和生對人同樣重要,這就好比一去一來。人在這兒死去,卻又在那裏生出來了,人世間就是這樣生生死死輪回不已。死是為了生,生是為了死。我們如果把生死看透,生時優哉遊哉,死亡來臨時也坦然自若,那麼人生便會因此減少許多痛苦,增加幾分快樂。
【寬心術】
古人大多能正確對待生和死,今天的我們更應該以平和的態度對待生和死。活著的時候就好好珍惜生命,認認真真過好每一天,不要虛度光陰,更不要杞人憂天,整日憂心忡忡,害怕死亡的來臨。生命固然值得珍惜,但是這並不是說就要貪生怕死、苟且偷生。麵對自然的死亡我們要泰然處之。有時候也會有突發事件發生,這時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們要死得其所,而不能做無謂的犧牲,枉送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