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震驚歐洲的勝利(1 / 2)

在歐洲,各國之間彼此接壤,北邊的瑞典與南邊的那不勒斯王國,相距也不過幾個月的行程。而這還已經算上了十七世紀落後的馬車速度的結果。

因此,對於歐洲各國來說,他們尤其關心他國事務。因為那很可能會對接下來自己國家的周邊環境產生變化。而較強的民族獨立性也使得吞並一個主權國家變得異常困難。

後世都德一篇《最後一課》,可謂是異常痛恨批判侵略者普魯士的文章。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了新生的德意誌帝國,他們被迫學習德語,可謂是國家大辱。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阿爾薩斯和洛林其實無論從法理還是現實,他都隻能算是日耳曼人的國土。

事實上,這兩個法國的省份,乃是在拿破侖統治時期,皇帝拿破侖從當時還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誌境內侵占的兩個邦國。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其實說德語日耳曼人占了絕大多數,相反說法語的高盧人反倒是個少數民族。

因此在學校裏要求使用德語教學是一個很合理的教學。反倒是法國政府在學校中使用法語教學,才是做的不地道。就像我國不可能為了其他幾個少數民族,在漢民族占了絕大多數的地區,要求在課堂上用其他民族的語言教學,這很明顯是不現實的。

而年少的都德顯然有意忽視了這一點。

而普魯士重新崛起,建立統一的日耳曼人的帝國,在當時是普遍意識到分裂的神聖羅馬帝國必將跟不上時代,最終會被拋棄的觀點。眾多邦國的有識之士都紛紛用自己的方式企圖讓一個邦國統一神聖羅馬帝國。

而小德意誌論和大德意誌論便甚囂塵上。最終普魯士選擇了小德意誌論。

所以說,根據普魯士的建國指導思想,占據了神聖羅馬帝國阿爾薩斯和洛林,以及直接或間接控製了南部數個邦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便是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了。

因此從某一方麵來說,法國人才是阻礙了別國的統一,是侵略者。而普魯士反倒是反抗侵略的不屈的象征。

否則,沒有這樣的精神,為什麼鐵血宰相卑斯麥要帶著毒藥上戰場。明明沒有把握,一旦戰事失敗,立刻服毒自殺。侵略之前,連自己也不敢確定,就敢這樣幹。這樣的人,法國人居然還好意思說是人家是侵略者,卻決然不提法國人自己在戰爭中的糟糕表現,實在太過無恥。

法國人的糟糕表現,無恥之度,還不僅僅隻是表現在戰場上。在後方,尤為如此,拿破侖二世兵敗被俘,巴黎立刻起義,然後就是保皇黨,共和派以及其他亂七八糟的政治派別在內鬥,政府坐馬觀花地一個禮拜換了好幾屆,渾然忘記了普魯士的大軍正在向巴黎開進的現實。

其實在當時,隻要法國全國統一戰線,憑借他當時僅次於英國的實力,就算是耗也能把實力相對孱弱的普魯士王國耗死。

可以說,普法戰爭後期普魯士人在向巴黎開進,不僅沒有受到激烈的抵抗,反倒是不少在巴黎政治投機失敗的家夥跑到普魯士一方,做起了帶路黨,此可謂世界一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