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聲名遠播的俄羅斯(1 / 2)

荷蘭。在法荷戰爭之前,無疑是歐洲的一流強國,號稱歐洲的仲裁者。當然,荷蘭在法荷戰爭之後,喪失了這種權威。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取代了它的地位。路易十四因此也被稱作“太陽王”。所謂“光耀歐洲的太陽王”的意思,就是仲裁歐洲的最強國的君主。

在法荷戰後的奈梅亨條約的簽訂。歐洲的政治形勢也就為之一變。一方麵,被法國占領了許多領地的西班牙,開始走向衰落。荷蘭拋開盟友勃蘭登堡,單獨與法國媾和,導致了勃蘭登堡腓特烈選侯,投入了法國的懷抱。而拋棄了盟友的荷蘭,也因此在歐洲的名聲急劇下降。

前文說過,現在是封建主義。在尋找盟友的時候,好的名聲,君主的威望,許許多多在現代社會絕對不會列入參考範圍的內容,卻對當時的各國尋找盟友有著重大的影響力。因此,拋棄了盟友的荷蘭,之所以在戰後,在歐洲的影響力迅速退居法國之下,這一點至關重要。

在法荷戰爭期間,荷蘭的海軍被法荷海軍的聯合部隊一度壓迫,法國陸軍也一度占領了荷蘭七個省中的五個省。局麵的萬分危急,因此當局下令掘開荷蘭的海岸堤壩。眾所周知,荷蘭是“低地國”,它的很大一部分國土都是在海岸線以下的。堤壩的破壞,導致了荷蘭的許多國土被海水倒灌淹沒。當然,法國陸軍也因此無法前進,荷蘭有了喘息之機。

在當時,對於絕大多是國家來說,全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淹沒狀態,這個國家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但是荷蘭畢竟是荷蘭。準確的來說,這個國家並不是靠土地收入生存的,他們的經濟來源,幾乎全部來自於航海貿易。因此荷蘭在戰後,依舊可以保存他們的絕大部分國力。

因此在法荷戰爭之後,歐洲的主要矛盾,就是荷蘭不甘心失去他昔日的第一強國的地位,因此實力並未大損的荷蘭與法國的爭鬥,變成為了歐洲主要的矛盾。

也許有人會說,英國呢?作為英國人在哪裏呢?令人感到悲哀的是,當時英國一直是不被歐洲主流社會所承認的。英國甚至並不被認為是歐洲的一部分。在許多歐洲人的觀念中,英國是和俄國沒什麼區別的野蠻的國家。也就是說,歐洲人認為英國人並不是歐洲人。雖然很繞口,但是這是事實。一直到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才真正崛起,被認為是舉足輕重的大國。

當然,英國雖然在歐洲沒什麼影響力。基本上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但是憑借他孤懸海外的地理優勢,它可以將絕大多是軍費側重到海軍上。因此,雖然英國的國力可能沒有法國和荷蘭強大,但是他的海軍卻是足以和兩國相較。

因此,在全世界範圍內來看,主要是法國,荷蘭及英國,對於殖民地和航海貿易的爭奪。至於西班牙和葡萄牙,現在基本上就是吃老本,沒什麼前途了。目前來說,三國誰也不占上風。可以說是三強鼎立的局麵。

既然現在的歐洲,法荷之爭仍然是主要的矛盾。那麼失去了盟友的荷蘭,也就必須尋找盟友了。但是拋棄了勃蘭登堡,私自與法國媾和。雖然荷蘭當局也是被各省逼迫,不得已而為。但是,這依然掩蓋不了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