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感覺自己對於遠東局勢毫無辦法,如今的他也隻能夠在這裏等待了。好在,無論遠東如何局勢惡劣,但是因為其遠離西方,對彼得接下來的戰略影響力基本為零。

認認真真地寫了一封信,彼得大概也是頭一次這麼認真地寫信了。寫完以後,交給隆多夫。很快,莫斯科堡再次派出了一支訪清使團,人數大概二十人,通過陸路到達歐洲,輾轉多國進入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在阿姆斯特丹港口買下一艘荷蘭商船,走海路前往清國。

隨著使團把彼得寫給清國的國書呈遞給康熙皇帝,遠東的局勢再一次地發生了巨大且深遠的改變。然而,這封信至少也要等到大半年以後才能夠送到清國皇帝的手上了,眼下的遠東局勢依舊糟糕透頂。

目光重新回到巴爾幹半島,四國戰場。

因為彼得的俄軍在東線的不作為,也就是故意減緩對東線土軍的進攻力度,導致土耳其蘇丹可以把全國調集的人力物力最大限度的支援西線戰場.也就是巴爾幹半島的土軍。

無論是什麼時代,守城戰術都是處於弱勢一方的優選選擇。彼得的俄軍之所以能夠屢次擊敗土耳其軍隊,很大原因在於當俄軍處於弱勢時,總是處於守勢;而當俄軍處於優勢時,彼得總能夠把土軍調動起來迫使其與優勢俄軍進行野戰。

顯然,能夠把敵人調動起來,就已經掌握了主動權。而喪失了主動權的敵人,打敗仗也是再說難免的。比如說,現在的東線,俄軍就掌握了主動權,而土軍隻能夠被動防守。

聯軍大舉入侵,巴爾幹半島的土軍也是積極應對。現在的匈牙利,大概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靠近奧地利的歸屬於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一部分靠近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歸屬於土耳其蘇丹統治。

聯軍由奧地利進入匈牙利,在土耳其所擁有的匈牙利卡其卡梅特大敗土軍,土耳其損失慘重,因此收縮兵力退回羅馬尼亞邊境,固守在他們在匈牙利最後一個據點,賽格德。與此同時托克力親王率領的十萬大軍也終於趕到戰場,雙方目前在賽格德一線對峙。

經過數次大戰,巴爾幹半島現在的雙方實力對比: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率領的聯軍尚有十二萬不到,托克力親王率領的土軍隻剩下八萬有餘。並且實力對比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之中。

然而,因為俄軍東線故意的不作為,使得土耳其的主要力量暫時可以集中到西線。顯然,作為主力的奧地利和波蘭立陶宛王國,總的實力是無法與土耳其帝國比較的。事實上,現在歐洲包括俄國在內,任何一個國家的總實力都難以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相較。

因此,陷入對峙的雙方,不可避免地在賽格德一線進行了消耗戰。奧地利和波蘭立陶宛,在這裏不斷的流血......

然而,彼得絲毫不為巴爾幹半島激烈戰火所動,依舊在莫斯科堡繼續他處理政務的節奏。俄國日益龐大的疆土,讓彼得逐漸感受到了兵力捉襟見肘。但是俄國的財政狀況無法支持他完成新一輪的擴軍計劃。把損失過半的第一第二師團補充完整,已經把內閣弄得焦頭爛額。彼得也實在不好意思再叫內閣出錢了。

然而,隨著一周以後,來自亞速堡的多大上百輛的貨運馬車,將這份擱置的擴軍計劃再次推上了彼得的心頭。俄國黑海監督幾乎劫掠了整個伊斯坦布爾,所獲得的財富簡直難以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