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勃蘭登堡首府,也是腓特烈所屬家族-霍亨索倫家族的領地核心。
俄瑞聯軍包圍這座城市,如今大後方不穩,已經孤軍深入。麵對氣勢洶洶的各國部隊聯手進攻,聯軍內部也是不穩因素加重。卡爾十一世已經數次要求撤退了。
然而,即便各國的部隊長途跋涉,但卻也是需要時間的。而時間對於彼得來說顯得如此重要。
彼得麾下的三萬克裏米亞韃靼騎兵.三萬土爾扈特部蒙古騎兵,四處出擊,早已經將勃蘭登堡境內的大小城鎮一一陷落,眼下隻有幾座自發組織力量的城市憑借高聳的城牆龜縮不出。
勃蘭登堡選帝侯也是難得的硬氣,即便是二十萬大軍圍困成孤城,也是沒有投降。恐怕也是不知道從哪裏得到了援兵的消息。
前文就講述過名將的戰略,將敵人調動起來,彼得這次所作的也是基於這一目的。對於彼得而言,沃邦元帥的守城戰術他並沒有什麼出奇製勝的攻城方法,即便是他也隻能夠像卡爾十一世那樣不計損失地強攻。
隻不過,麵對這樣一座讓人毫無辦法的城市,也不一定需要強行攻城。將敵人調動起來,隻要沃邦和他的六萬大軍走出柯尼斯堡,彼得自然有無數種方法吃掉對方。
法國沃邦元帥雖然是攻城戰.守城戰都非常拿手,但是野外指揮一支軍隊作戰的經驗根本沒有,這位元帥從未在野外作戰過哪怕一次。
圍城打援,首先需要你圍困的城市很重要。波茨坦這座勃蘭登堡首府就很重要,而且波茨坦城內的腓特烈更加重要,隻要陷落了這座城市,那麼勃蘭登堡和普魯士公國自然就在掌握之中了。而圍困波茨坦的聯軍二十萬,城內卻隻有不及二萬的軍隊,任誰都知道陷落此城隻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至於為什麼腓特烈不會跑,了解這位選帝侯的彼得自然清清楚楚。雖然這位選帝侯的子孫很是厲害,包括他本人也是頗有手段的。但是這位選帝侯本人確實是有許多令人詬病的地方。
前文介紹過這位選帝侯的童年,他的國家一直都曾被外國軍隊占領過,勃蘭登堡身處四戰之地,可不是說說的。丹麥人,瑞典人,法國人,波蘭人,等等,俱都占據過他的國家。而這位選帝侯自己也是常年流亡在外,對於他而言,好不容易回到自己掌控中的勃蘭登堡比什麼都重要。
頗有點兒德川家康的意思,比較能夠忍耐。為了重新獲得東波美拉尼亞,甚至不惜投靠不久前把自己打得落花流水的法國,由此可見。
而正因為這種從童年時代起的流亡和國土駐紮外國軍隊的情況,使得他非常的具有危機意識,又或者說非常的沒有安全感。這也是為什麼他會組建遠遠超過財政承受能力的軍隊,而這也導致了他經常背叛盟友的情況。
當然,現在他還沒有背叛盟友的機會,但是他未來確實會無數次的背叛盟友,簡直像是個牆頭草。就連盟友最後都嫌棄他了。然而,勃蘭登堡實力弱小,弱小的人可是沒有資格講求名譽的。這也是生存智慧。
因此,實質上腓特烈沒有逃走的原因就在此處,因為他一旦逃走,勃蘭登堡就又會重新被俄國人和瑞典人控製。將來更會成為主戰場,就算最後法國獲得勝利,他回來接收的隻是一個被打成廢墟的國家而已。
而這是他絕對不允許的,因此他實際上在得到聯軍向著波茨坦進發的消息後,就已經決定投降了。隻不過後來又得到援軍到來的消息,決定堅持下去。這也是他這麼硬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