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流言蜚語(1 / 2)

從彼得內心的真實想法而言,卡爾十一世率軍救援荷蘭,自己卻要在這裏與波蘭國王對壘,這樣的分兵實在不可取。集中兵力把揚·索別斯基率領下的波蘭和法國聯軍擊敗才是第一重要的,分兵實在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愚蠢的行為。

然而卡爾十一世言語中的堅決態度讓彼得意識到,即便他與荷蘭外交部長科斯恩特聯合一致,強行把瑞典人留下來,卡爾十一世恐怕也會離心離德,給聯軍造成分裂的弱點,反而不美。

既然卡爾如此堅決,彼得就轉換方向,激怒對方,讓卡爾十一世再次決定增兵並為自己爭取到瑞典人支援的四萬人,把不利因素轉換成有利因素,方才是君主的聰明之舉。

卡爾十一世為什麼離開聯軍,其實就是因為聯軍內部甚至歐洲大陸上流傳的流言蜚語。卡爾十一世以對等的兵力都沒有打敗波蘭人,彼得卻是以弱勢兵力擊敗了名將巴登親王率領的優勢奧軍,就連法國碩果僅存的軍中常青樹範多姆元帥也在彼得手下飲恨沙場,卡爾十一世根本比不上彼得,就是因為年紀比彼得大.才坐上聯軍總指揮的寶座,論起實力來根本比不上彼得,想要快點結束戰場獲得勝利,那麼卡爾十一世就該退位讓賢,等等諸如此類的完全針對卡爾十一世本人的流言蜚語。

俗話說,流言止於智者,也隻有智者才會擁有那樣的自信和魄力,可以承受著流言蜚語的中傷。顯然,連字都不會寫的卡爾十一世或許是個不錯的國王,然而卻並不是一位智者,他在流言蜚語的壓力之下,崩潰了,繼而作出了愚蠢的決定,即便是答應彼得增兵的要求也在所不惜,一定要離開,因為與彼得的對比,會愈發顯出他的無能。

卡爾十一世作為一位國王,卻是練字都不會寫,初聽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譚,然而這確實是事實。雖然歐洲經過了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但是數千年的宗教愚昧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解決的,啟蒙運動尚且還在君主****.宗教迫害的法國醞釀,直到積累足夠的怒火.自然而然就會爆發。

歐洲的王室教育遠遠沒有東方的嚴格,首先是歐洲因為一夫一妻製,導致的就是合法繼承人的稀少,很多國家甚至因為沒有繼承人而分裂繼而被吞並。所謂物以稀為貴,繼承人的稀少自然就導致了教育遠遠沒有那麼嚴格,擁有繼承權的王子也缺乏學習的動力。

卡爾十一世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隻要能夠活到父親死去,自然就能夠繼承瑞典王國,而且過於的疼愛導致的就是教育的放鬆,再加上王室請的家庭教師水平也很差勁,因此導致卡爾十一世不認識字。

雖然不認識字,但是卡爾十一世本人還是頗為優秀的,尊重貿易自由,推崇貨幣改革,倡導金融業,等等。然而貧乏的學識導致的就是卡爾十一世並沒有那種處世智慧,書籍可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認識字就代表著無法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古代哲人的智慧也就無法為其所用。簡單來說,有文化的人即便是貧窮,也自視甚高,抗壓力強;而沒文化的人即便白手起家,也不過是暴發戶,自卑心極大。

然而讓彼得感到奇怪的是,這些中傷卡爾十一世的流言蜚語究竟來自何處,從小就依靠武力成為沙皇.玩弄權術的彼得仿佛嗅到了陰謀的味道。

............

凡爾賽宮的本意指的是凡爾賽宮這一座宮殿,然而隨著路易十四有感於自己眾多的情婦.因而在附近修建大特裏亞農宮,而其子孫未來也會修建一些建築,導致凡爾賽宮逐漸從一座單一的宮殿名字演變成凡爾賽宮殿群的簡稱。

東西方關於建築的審美習慣並不相同,東方的建築一般而言是多而精巧,西方的建築則是大而華麗。凡爾賽宮殿群的宮殿很少,但是每一座尤其是凡爾賽宮,更是龐大華麗,凡爾賽宮全盛時期更是居住著將近四萬人,一座宮殿能夠住下幾萬人,也堪稱是世界之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