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軍隊自從坎納戰役大敗以後,有沒有得到來自維也納的補充,兵源.輜重.士氣,遠遠沒有恢複。如今更是長途急行軍,接著又馬不停蹄地進攻瑞典軍隊,現在又要整裝旗鼓.向著彼得的方向前進。
數十萬人的戰場可是很寬大的,巴登親王興致衝衝地率軍趕到,卻是隻能夠陷入艱苦卓絕的攻堅戰中,悔之晚矣,現在即便在趕回去也沒有那個時間了。
彼得雖然隻有胸甲騎兵旅這麼一支機動力量,但是作為俄國沙皇,他的安全無疑是重中之重。羅曼諾夫家族現在僅有的家族成員,也沒有多少個,除了彼得的傻兄弟伊萬,就隻有彼得一人,可想而知他的重要性。
這也是為什麼巴登親王迫不及待地想要俘虜彼得的原因,因為彼得在俄國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其他君主對於國家的重要性,隻要俘虜彼得,相信俄國政府會對奧地利的任何要求都盡可能地予以滿足,其“贖金”之豐厚.恐怕難以想象。
作為彼得的保護力量,除了他隨身跟隨的宮廷衛隊近千人之外,還有俄國軍製的沙皇特別警備部隊,第一個擁有雙頭鷹旗幟的團。而現在承擔保護彼得的就是來自於俄國第一師團的步兵團,作為在庫巴城抵擋土耳其人而戰功赫赫的步兵團,成功地調來保護彼得的安全。
奧軍展開了殊死地衝鋒,為了在波蘭軍隊崩潰之前俘虜彼得,巴登親王賭上了一切,把所有的力量都壓在了這裏,不惜一切代價攻克。
戰爭陷入白熱化,相比於之前洪水斯諾以後,不是的有士兵跌倒,爬起來又變成泥人,頗有點兒搞笑,現在的戰鬥才算是殊死一決。
............
時間過得很快,太陽也疲倦地看著人類的不厭其煩的自相殘殺,緩緩地下落,下落。下午三點左右,小本尼迪特指揮瑞典軍隊成功地擊潰了法軍,沃邦元帥戰死,波蘭軍隊陷入孤軍作戰的境地。
法軍的徹底潰敗,戰局已經明朗化,波蘭一方已經徹底失敗,巴登親王不甘但是卻不得不下令撤退,以逸待勞的俄國胸甲騎兵旅趁勢出擊,將奧軍擊潰,其餘俄軍各部尾隨追擊,奧軍大敗,巴登親王率領幾千殘兵敗旅撤退。
戰爭的天平,已經傾斜......
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望著這一切,但是無可奈何,波蘭的鷹翼騎兵是全波蘭苦心孤詣的力量,一名騎兵可是從小就開始養育訓練的,絕對不可能大量地損耗在戰場上。然而想要投降的波蘭國王卻是無可奈何,因為他知道,無論是瑞典人還是俄國人,都不可能再讓鷹翼騎兵順利地回到波蘭王國,他們的命運隻可能是被解散.被流放.被殺死,甚至可能還要繼續加入被迫加入對方的軍隊,為瑞典人或是俄國人流血。
總而言之,一旦投降,鷹翼騎兵一定再也不能夠重新踏足波蘭的國土,既然如此,還不如作為殊死一搏,像是一名騎士那樣英勇地死去,就像是最近的鮮明的例子,諾曼底騎兵團在大火中的衝鋒一樣,騎士的榮譽不容玷汙。
不再珍惜力量,不再考慮地形的限製,所有的鷹翼騎兵像是知道自己的命運那樣,顯得平靜而堅強,像是一名騎士那樣英勇地衝鋒。
大炮,子彈,不斷地在他們身邊射入,無數的騎兵因為馬蹄陷入泥沼而連人帶馬撲到在地上,身後戰友連番踏過,再也沒能夠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