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軍順利進入華沙城,接管了這座城市,波蘭人的軍隊反而隻能夠駐紮到城外,貴族們隻允許留下一小部分的武裝保護自己,麵對強勢的聯軍,華沙城內的貴族們無可避免的同意了。

彼得下榻的地方是格丁尼亞公爵提供的,這原本就是他在華沙城內的私人府邸,整條街道都被清空,住滿了保護彼得的宮廷衛隊。

波蘭的貴族會議一連開了幾天,但是總是吵吵嚷嚷,波蘭的貴族會議,並不是隻要有貴族身份就可以參加的,隻有那些曆史悠久.家族傳承以及實力雄厚的大貴族,才有權參加,其他那些多如牛毛的小貴族隻能夠“被代表”。凡是貴族會議的成員,都享有一票否決製,所謂的一排否決製是隻要任何一名貴族反對,該議案就不能夠通過。

這種權利就是為什麼波蘭立陶宛王國衰落的根源之一,由貴族們選舉國王,本身並不是問題,英國人努力了上百年,不就是想要架空國王嗎?但是英國把國王架空,國家的權力中樞——議會,這是高效的有自成一體的遊戲規則的製度,但是波蘭王國的貴族會議顯然並不能夠和英國的議會製相提並論。

而一票否決製就是最大的傷害,波蘭的貴族議會隻允許大貴族參加,已經是傷害了那些小貴族.農場主.作坊主.商人的利益,並不是受人歡迎的製度,再加上這個一票否決製,更加讓人詬病。之所以幾天時間都沒有商量出來結果,就是因為各個貴族的利益不同,隻要是不能夠滿足其中任何一個貴族,那麼無論候選人如何優秀都沒有用。

這也意味著,想要讓貴族會議選舉出一位新國王,那就必須是所有貴族一致通過。否則,隻要有一個人投反對票,那麼波蘭立陶宛王國就隻能夠繼續處在這種沒有國王的局麵。

彼得的時間很寶貴,不可能繼續等待貴族會議繼續扯皮,他也不會允許波蘭貴族們自己選舉國王,至少要扶持一位符合俄國利益的國王。

但是很可惜的是,戰爭之前,俄國在波蘭的影響力很微弱,直到現在才算是有很大的影響力。現在的彼得,憑借力量和勝利,完全有能量扶持一位符合俄國利益的大貴族成為新的國王。也就是說,華沙貴族會議無論吵得多凶,即便是他們最後選出一位新國王,如果彼得不點頭同意,那麼他就別想加冕。

將自己奢華的住宅貢獻給彼得的格丁尼亞公爵,就是看準了這一點,所以第一時間討好彼得,因為他想成為俄國的利益代言人,換言之他想成為新國王。

波蘭立陶宛王國的國王,雖然限製很大,也不是世襲,波蘭各地的大貴族每年也不會給他繳稅,但是怎麼說好歹也是一個國王的頭銜。曾經的巴爾幹半島四國大戰,揚·索別斯基把特蘭西瓦尼亞公爵的頭銜戴到自己頭上,這樣損害波蘭貴族的條約不是照樣簽訂.並且合理合法嗎?

這也就是所謂的“大義”,隻有國王才能夠代表一個王國,那些波蘭大貴族的實力也許並不比揚·索別斯基弱上多少,但是貴族隻能夠被國王代表。

因此,波蘭的大貴族們誰都想當國王,但是隻要任何一個波蘭貴族當了國王,必然會損害其他貴族的利益,所有波蘭貴族們總是互相製肘,因此總想要選出一位外國人當國王。

當然,即便是選外國人,也要選那些對吞並波蘭沒有興趣並且也沒有實力的家夥,像是彼得,就是覺得不可能被這些家夥選舉當波蘭立陶宛國王的,因為俄國對波蘭立陶宛王國威脅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