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如果單單就是這麼一個詞彙,一般而言特指“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數百年來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召開集會.選舉皇帝以及皇帝加冕的神聖之地,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同時也是一座自治城市,城市議員組成的議會管理整座城市。
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大帝國,國內的政治格局也是特立獨行。分封製是其基礎,諸多邦國與皇帝分享土地,實行的是封建統治,但是也有許多的主教區,三十年戰爭以後,這些主教區許多破敗或是被吞並,現在依舊殘餘了一些天主教區,這是天主教自治領地。
除此以外,也有一些自治城市,由議會自己管理自己,像是法蘭克福,紐倫堡,等等。而意大利的還有許多城邦國家,也有一些共和國,也都隸屬於神聖羅馬帝國。
因此,神聖羅馬帝國可謂是包容乃大,封建製,君主製,集權製,分封製,宗教自治,共和製,議會製,這些幾乎囊括了有史以來的所有政體,全都包裹進神聖羅馬帝國。
法蘭克福,德意誌地區擁有兩座法蘭克福城市,“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與“奧德河畔的法蘭克福”。前者在萊茵河流域,遠離波蘭王國,但是後者卻是與波蘭立陶宛王國近在咫尺。
奧德河現在正是薩克森與波蘭王國的界河,而法蘭克福就位於奧德河中上遊的薩克森境內,並不是自治城市而是歸屬於薩克森統治。彼得此刻正在率領自己的數千人的保護部隊,隨同小本尼迪特和腓特烈及他們的保護力量,向著奧德河畔的法蘭克福前進。
前文說過,巴伐利亞位於南德意誌,它的東麵就是奧地利,而西麵則是響應奧地利和法國的諸侯,因此目前巴伐利亞對於戰局的幫助並不大,隻要它能夠守住本土,牽製一部分奧地利的兵力,已經是萬事大吉。
而相對的,薩克森的北麵是勃蘭登堡,目前雙方都是同一陣營。而西麵則是中立諸侯,南麵也是同屬於同一陣營的巴伐利亞,而巴伐利亞也會幫助其牽製西南麵的諸侯,因此薩克森顯然可以脫身,加入聯軍一方,進行接下來的針對奧地利的戰爭。
彼得與小本尼迪特.腓特烈,前往法蘭克福,就是與薩克森公爵兼選帝侯奧古斯特一世見麵,作為聯軍的各方代表,進行一次正式的會晤,並且商討接下來的奧地利戰爭。
荷蘭外交部長科斯恩特早先已經代表聯軍與巴伐利亞溝通過了,因此巴伐利亞在戰爭中的任務主要就是保衛本土,封鎖奧地利的對外通道,阻止奧軍與南德意誌諸侯的會師。
而俄國.瑞典.薩克森.勃蘭登堡,則負責接下來的戰爭,而他們則是這場對奧地利戰爭的主力。
這是一場單純的軍事層麵的會晤,因此會麵的人物中主要是聯軍中各國軍隊的指揮官。而荷蘭外交部長科斯恩特則留在華沙處理波蘭貴族們的問題,拉攏.打壓,正是這位外交官的強項。
而梅克倫堡的不到一萬軍隊,力量太弱,梅克倫堡在德意誌諸侯中也是聲望不顯,也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分量,不足以支持其參加這次會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