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數字與記數法(1 / 1)

數字在中國的最早出現,是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距今大約6000年左右。在這之前,我們的祖先采用“結繩”、“契木”等辦法來表示數的概念,實現記數,即所謂的“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的傳說。其實,甲骨文中的“數”字就取自結繩的形象。這種情況在世界的其他一些民族中也有發生,有的甚至到近代還保存著結繩記數的方法。

契木或其他形式的刻劃記數是數字產生的基礎。當人們覺得可以通過按某種規則的刻劃來表達數的時候,數字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根據現有的資料來看,最遲在半坡時代我國已經有了可以稱得上數字的刻劃符號,如見之於半坡出土的陶片上的數目字。

曆代記數符號

現代中國數字實際在唐朝以前已經形成。由於這10個字簡單明了,我苗文曆書內記錄的漢文數字國少數民族記數時也常采用它,或者把這10個數字稍作變動。北京圖書館藏有一本苗文的曆書,全部用了漢文的10個數字,並且以兩個十作二十、三個十作三十。唐代還全麵使用了所謂大寫數字,即:

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

大寫數字常出現於比較嚴肅的場合,所以後來人們把這些大寫數字叫做“官文書數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