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改革的成功所在,正是尊重農民追求自身利益的動機和行為。政府在製定相關的政策時,必須正視農民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要求,在實際的進程中,要按傳統的計劃經濟的思維定式和追求自身利益的農民打交道,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的必然結果就是犧牲效率。
與製度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相似,我國的等級就業製度對就業效率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由此產生了多種經濟和社會問題。等級就業製度不但使社會勞動力市場割據為若幹壁壘森嚴的諸侯國,阻礙統一的市場體係的建立,而且會使各等級就業市場的內部勞動力供過於求和供不應求的矛盾同時並存,從而加劇全社會的結構性失業。等級就業製度把勞動者劃分為若幹人群的依據如下:一是以戶籍製為基礎將勞動者劃分為城市人、鄉村人兩大等級和區域人多個等級;二是以所有製為基礎將勞動者劃分為國家人、集體人、個體人等三大等級;三是以領域性質為基礎將勞動者劃分為行政人、事業人、企業人等三大等級;四是以行業性質為基礎將勞動者劃分為公共人、壟斷人、特許人、競爭人等若幹等級及公共行業、壟斷行業、特許行業、競爭行業等若幹等次的勞動者。
以上這些等級形成了各自獨立、自我循環的就業體係,使整個勞動市場處於諸侯割據的非開放均衡狀態。一方麵,是各個等級的製度屬性要求本等級人群實現等級內就業;而另一方麵,又要求突破等級實現跨等級就業。因為各個等級能夠提供的工作崗位是多層次的,且各等級內人群的勞動素質也參差不齊,這就很容易造成一些工作崗位無人就業和一些崗位就業競爭主體太多的情況。等級製的就業製度從各個局部推動了社會整體的就業供求矛盾,並影響社會公正。這種矛盾可能在實踐中表現為多種形式,如國有領域的較高等級的企事業單位往往在大量雇用所謂的體製外臨時工,事業編製、企業編製、臨時工等就業形式紛繁複雜,造成嚴重的同工不同酬現象,同時又將一些等級內人員閑置起來甚至推向社會,非公有製領域較低等級的單位在本等級勞動力供給過剩的情況下卻需要雇用更多的高等級領域的勞動力。表麵看起來,各等級人員似乎是可以自由流動的,但實際情況是,目前的這種流動是市場力量的自發推動,並沒有得到製度性的認可,如農民在城市就業多年仍然是農民身份和農業人口,他們除了在農村繳納稅費外,還得在居住工作的城鎮繳納名目繁多的稅費,所謂的“農民工”、“流動人口”就是他們的代名詞;在許多國有企事業單位甚至國家機關的人員已經“下海”多年,他們仍然是原單位的“幹部職工”,如果要與原單位徹底脫鉤,他們還可以領到一筆可觀的“買斷費”。而且,這種市場流動一旦遇到大的政策變動,很快就會複歸原態,市場力量隻是緩解等級就業製度下勞動力供求矛盾的“鎮痛劑”。
三、對製度的進一步分析:正式製度與非正式製度對經濟效率的影響
製度的安排對經濟效率具有重要意義。一個社會同時存在的正式製度和非正式製度都會影響資源的配置效率。兩者必須在目標上保持一致,製度的變遷過程也就是經濟效率改善的過程。在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過程中,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市場化進程不斷加深的條件下,製度的建設也就對經濟體製改革具有決定性意義。
1.正式製度與非正式製度的互動關係
(1)正式製度與非正式製度及其變遷。1960年科斯的經典著作《社會成本問題》奠定了新製度經濟學的基本框架以後,新製度經濟學作為一個新的分支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它通過對新古典經濟學“製度既定”的假定的修正,開創了經濟學研究的一個新的視角。可以說,新製度經濟學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的革命。
製度是一係列被製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範,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和效用最大化的個人行為。林毅夫把製度定義為:一係列人為設定的行為規則,這種規則能約束、規範人們的相互行為,幫助他們形成對別人的行動的預期。製度最基本的功能是節約,即交易費用的節約。製度安排的界定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①擁有強製力壟斷權的組織運用了強製力壟斷權進行強製性的製度安排;②經濟中的團體和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非正式地逐漸形成。前者形成了正式製度,後者形成了非正式製度。與之相對應的分別是法律規章安排和道德關係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