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繳憲帖老父托人情,補劄稿寵姬打官話(1 / 2)

話說湖北湍製台從前曾做過雲南臬司,彼時做雲南藩司的乃是一個漢人,姓劉,名進吉。他二人氣味相投,又為同在一省做官,於是兩人就換了帖,拜了把兄弟。後來湍製台官運亨通,從雲南臬司任上就升了貴州藩司,又調任江寧藩司,升江蘇巡撫;不上兩年,又升湖廣總督,真正是一帆風順,再要升得快亦沒有了。劉進吉到底吃了漢人的虧,一任雲南藩司就做了十一年半,一直沒有調動。到了第十二年的下半年,才把他調了湖南藩司,正受湖廣總督管轄。官場的規矩:從前把兄弟一朝做了堂屬,是要繳帖的。劉藩司陛見進京,路過武昌,就把從前湍製台同他換的那副帖子找了出來,拿了紅封套套好,等到上衙門的時候,交代了巡捕官,說是繳還憲帖。巡捕官拿了進去。湍製台先看手本,曉得是他到了,連忙叫“請”。巡捕官又把繳帖的話回明。湍製台偏要拉交情,便道:“我同劉大人交非泛泛。你去同他說,若論皇上家的公事,我亦不能不公辦;至於這帖子,他一定要還我,我卻不敢當。總而言之:我們私底下見麵,總還是把兄弟。”巡捕官遵諭,傳話出來。劉藩司無奈,隻得受了憲帖,跟著手本上去。見麵之後,無非先行他的官禮。湍製台異常親熱。劉藩台年紀大,湍製台年紀小,所以湍製台竟其口口聲聲稱劉藩台為大哥,自己稱小弟。

劉藩台一直當他是真念交情,便把繳帖的話亦不再提了。在武昌住了五日,湍製台又請他吃過飯。接著稟辭過江,坐了輪船徑到上海,又換船到天津,然後搭了火車進京。藩、臬大員照例是要宮門請安的;召見下來,又赴各位軍機大臣處稟安。一連在京城應酬了半個月。他乃是一個古板人,從不曉得什麼叫做走門路,所以上頭仍舊叫他回任。等到請訓後,仍由原道出京。二次路過武昌,湍製台同他還是很要好,留住了幾天,方才赴長沙上任。

無奈劉藩台是個上了年紀的人,素來身體生得又高又胖。到任不及三月,有天萬壽①,跟了撫台拜牌②,磕頭起來,一個不留心,人家踏住了他的衣角,害得他跌了一個筋鬥。誰知這一跌,竟其跌得中了風了,當時就嘴眼歪斜,口吐白沫。撫台一見大驚,立刻就叫人把他抱在轎子裏頭,送回藩台衙門。他有個大少爺,是捐的湖北候補道,此時正進京引見,不在跟著。衙門裏隻有兩個姨太太,幾個小少爺,一個大少奶奶,兩個孫女兒。一見他老人家中了風,合衙門上下都驚慌了,立刻打電報給大少爺。大少爺得到電報,幸虧其時引見已完,立刻起身出京,到了武昌也沒有稟到就趕回長沙老人家任上來了。此時他父親劉藩台接連換了七八個醫生,前後吃過二十幾劑藥,居然神誌漸清,不過身子虛弱,不能用心。當時就托撫台替他請了一個月的假,以便將養。誰知一月之後,還不能出來辦事。他心下思量:“自己已有這們一把年紀,兒子亦經出仕,做了二三十年的官,銀子亦有了。古人說得好:"急流勇退。"我如今很可以回家享福了,何必再在外頭吃辛吃苦替兒孫作馬牛呢。”主意打定,便上了一個稟帖給撫台,托撫台替他告病。撫台念他是老資格,一切公事都還在行,起先還照例留過他兩次,後來見他一定要告退,也隻得隨他了。折子上去,批了下來,是沒有不準的。一麵先由巡撫派人署理,以便他好交卸。交卸之後,又在長沙住了些時。常言道:“無官一身輕。”劉藩台此時卻有此等光景。

①萬壽:皇帝的生日。

②拜牌:牌,萬歲的龍牌、皇帝生日,外省的督、撫官員要率領眾官員向龍牌行禮朝賀。

閑話少敘。且說他大少爺號叫劉頤伯,因見老人家病體漸愈,他乃引見到省的人,是有憑限的,連忙先叩別了老太爺,徑赴武昌稟到。臨走的時候,劉藩台自恃同湍製台有舊,便寫了一封書信交給頤伯轉呈湍製台,無非是托他照應兒子的意思。自己說明暫住長沙,等到兒子得有差使,即行迎養。當時分派已定,然後頤伯起身。等到到了武昌,見過製台,呈上書信,湍製台問長問短,異常關切。官場上的人最妒忌不過的,因見製台向劉頤伯如此關切,大家齊說:“劉某人不久一定就要得差使的。”就是劉頤伯自己亦以為靠著老太爺的交情,大小總有個事情當當,不會久賦閑的。那知一等等了三個月,製台見麵總是很要好,提到“差使”二字,卻是沒得下文。劉頤伯亦托過藩台替他吹噓過。湍製台說:“一來誰不曉得我同他老人家是把兄弟,二來劉道年紀還輕,等他閱曆閱曆再派他事情,人家就不會說我閑話了。”藩台出來把話傳給了劉頤伯,亦無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