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中世紀二(1 / 1)

這支小隊兵分兩路,分別進入燕國都城薊城與趙國都城邯鄲城。

並在燕國君王的長子與趙國君王最有才能的次子出城準備一同遊玩時,先後對其進行了刺殺。

不久,這隻小隊刺殺成功,而代價就是自己的生命。

他們使趙國與燕國,損失非常巨大。

對此,因為馬其頓帝國的進攻前兆,受到巨大損失的趙國和燕國與不遠處的齊國組成三國同盟聯合會。

又因為三國同盟聯合會的存在,魏國與韓國的兩位君王在商議後宣布合並為陳國。

但是,在他們的想象中的馬其頓帝國的進攻並沒有出現。

十幾年後,馬其頓帝國軍政宮與國理宮決裂。

帝國分成東馬其頓帝國與西馬其頓帝國,西馬其頓帝國的疆域就是公元前324年未穿過帕米爾高原的馬其頓帝國的疆域。

而東馬其頓帝國就是馬其頓帝國侵略東亞所得的疆域。

公元前272年,東馬其頓帝國,經過幾次大會議和數十次的小會議,於同年六月,派遣60萬馬其頓大軍,入侵周王朝。

60萬,馬其頓大軍,以治水為界,分別以30萬的兵力攻向趙國與燕國的都城。

本來齊國是需要幫助這兩國的,但是因為在公元前354年至公元前353年的與陳國進行的桂林之戰和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

因此,齊國元氣大傷。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也沒有恢複過來,所以他並不能派兵援助趙國和燕國。

趙國與燕國在這時隻能自己對抗東馬其頓帝國的60萬大軍。

趙國的方案是,自己將七成的軍隊派在太行山脈東北部,用來阻擋東馬其頓帝國的30萬大軍。

燕國的方案則是將九成的兵力布置在治水旁,靠近都城的附近。

這兩國同時將東馬其頓帝國的60萬大軍趕到,位於三國同盟聯合會中間的中山國。

到那時,東馬其頓帝國的60萬大軍將被三國同盟聯合會和中山國的20萬軍隊加起來,共135萬大軍包圍。

隻要到了那種時刻,等待著東馬其頓士兵的,就是一個死字。

果不其然,東馬其頓帝國入侵周王朝的60萬大軍中,計了一切都向著好的方向前去。

經過112天的戰鬥,東馬其頓帝國的60萬大軍終於被屠殺殆盡。

而在這次中山之戰中的犧牲品,就是中山國與83萬,有著兒子,有著老婆,有著父親的平凡人。

最後,中三國的領土被趙國燕國和齊國所分。

因為這次戰爭,趙國元氣大傷,所剩兵力隻有40餘萬。

燕國也隻剩下了不到50萬的士兵。

而齊國則受到的傷害最少,這就讓本來,在三國同盟聯合會中,最弱的齊國,變得最強。

這就是齊國的君王,有了新想法。

不久後,三國同盟聯合會,關係破裂。

而東馬其頓帝國軍政宮,卻因為這幾國的計謀,而對此大怒!

並繼續準備著對周王朝的第二次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