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做智慧型管理者——自我提升中的心理學(3)(1 / 2)

有人說,曹操的用人之道是有本事的人允許缺德。這絕對化了。他不是允許缺德,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上:“如果現在是太平盛世,那每一個崗位我都必須要安排在德行上讓我放心的人,但是現在是亂世,那邊有孫權,這邊有劉備,這時我得跟他們對著幹,我需要有本事的人。如果我找了一班特別有德行,可一上陣就逃跑的人,那有什麼用?所以要有事賞功能。”

因此,曹操有這麼一句話,“治平向德行,有事賞功能”,意思是說社會安定時要崇尚德行,重用有德之人,多事之秋則應當賞識能建功立業之人。因為站在這個高度上,因為身處亂世,所以曹操允許自己身邊的有識之士、武勇之臣,在人格、性格、品行上有缺陷。

社會安定時要崇尚德行,重用有德之人,多事之秋則應當賞識能建功立業之人。

曹操的人才策略概括為“遍羅人才,唯才是舉,知人善任,擇人任勢”,其獨到高超的人力資源管理藝術,對我們今天的管理理念與技術無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2.親賢臣,遠小人

在諸葛亮《知人》一文中,從七個角度論述了對人的觀察,即“七觀”:

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誌;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谘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此七觀可概括為:誌、變、識、勇、性、廉、信等七項內容。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誌”,意思是把一個人扔在是非裏頭,看看這人誌向有多大。什麼意思?有大誌向的人,沒有小是非,遇上小是非能忍就忍、能讓就讓。韓信遇上一地痞,地痞說:“你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一看不行,心想這地痞敢跟我玩命,我是有大誌向的人,而他一輩子也就是這麼一個地痞了,我跟他玩命值嗎?於是韓信就跪地上鑽過去了。

我在電視節目裏看到過,為十來平方米的一個臨時性違章建築,兄弟倆幾十年反目成仇的事情。就為這麼點小是非,兩人能折騰幾十年,充分說明他們沒什麼正事幹。有這幾十年掙套房子不是更好嗎?可遺憾的是,兄弟倆非得爭出個名堂來,甚至打到電視上去了。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說的是一個人會不會變通。你跟一個人辯論,你在邏輯上把他擠到牆角,如果他是一個特別偏執的人,他會跟你死頂。但如果他是會變通的人,他就跟泥鰍一樣滋溜一下逃走了,你攔都攔不住。諸葛亮就是這種人,一個人可以舌戰群儒。

“谘之以計謀而觀其識”,說的是一個人得能拿主意。遇上事你交給他,甭管小事大事,他都能給你拿得出主意。這人要有見識、有計謀、思維體係不但嚴謹而且靈活。

“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是指通過棘手的事情來考察一個人的勇氣。比如告訴一個人出事了,然後觀察他鎮定不鎮定、害怕不害怕。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是指通過一起飲酒來觀察一個人酒後的言論及性情。都說酒後吐真言,一個人醉了以後就千奇百怪了,有些人醉了之後找個地方睡覺,不找事,這叫有德,酒後有德才是真有德。有些人醉了之後,就開始鬧事了。比如有些人醉了之後立刻忘了自己也是爹媽生人肉長的,開車滿街跑,開始玩碰碰車,闖紅燈,對眼前的一切視而不見,把別人的車給撞飛了,之後還沒有絲毫愧疚、懼怕之心,連車不下就跑了。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是指給予機會,甚至是把重要崗位交付予某人,然後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也就是說,在他有便宜可占的時候,他是占便宜還是不占便宜。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說的是交給一個人做一些事,看看他是否說到做到,是否有始有終。

諸葛亮的識人七法抓住了用人的要義,告訴我們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具有現實意義,但不可能完全符合我們現在的用人標準。按“七觀”去挑人,挑的還是人嗎?就算某個人酒後不亂性,見利不忘其廉,做事有始有終這些都滿足了,那其他的能滿足嗎?我們說雷鋒可能能滿足五、六、七,未必能滿足一、二、三、四,可雷鋒卻是多麼難得啊!

而諸葛亮挑的這個人不僅要有誌向、會機變、有謀略、有勇氣,而且酒後還不能亂性、見便宜還不能占,見利還不能忘其廉。你發現了嗎?這個人沒有任何欲望,也沒有任何情緒,哪怕你把他灌醉了,他都沒情緒,不發脾氣、不胡說八道,也不去那些烏七八糟的場所,但是能力特強。我們可以進行推測,諸葛亮按“七觀”去挑人,他能挑著誰?他隻能克隆一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