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楊瑞《吃蜘蛛的人》中受感動的幾個環節
一、當作者“我”,楊瑞的保姆,農村婦女“二姨”失去了僅存的兒子。
“二姨”得到兒子死訊,夜不能寐,整夜悲傷時。
在中國,人們常說“養兒防老”。
“二姨”含辛茹苦養大了一雙兒女,而到了垂暮之年,竟沒了可指望的親人。
雖然“我”父母答應為她養老,“我”知道“二姨”不大敢把這話當真。
從1958到1966年,“我”和“二姨”睡在同一房間裏。
“我”有時半夜醒來,會聽見“二姨”輕聲長歎。
她一定又被心事所擾,無法成眠。
“二姨”的憂傷每每使我動情,但“我”找不到合適的話去安慰她。
終於有一個晚上,“我”摸著黑,走到她床前。
“我”用手臂摟著“二姨”的頭輕輕說:
“二姨,別難過,等我長大了,我會掙很多錢。”
“你老的時候我會養活你,照顧你。我就是你的女兒。”
“二姨”聽了這話,止不住涕淚縱橫。
她一把抱住“我”,喃喃地說。
“我的好女兒!我的親女兒!”
她以前從沒說過“我”是她的女兒,此後在別人麵前她也不敢這麼叫“我”。
但“我”知道自打那一刻起,她在內心深處已經把“我”當作了她的親生女兒。
這種母女間的骨肉深情哪怕天崩地裂,海枯石爛也不會泯滅。
二、“我”為了當一個“壞孩子”,偷了“二姨”的錢。
“我”想要從“二姨”處得到失望透頂的責罰。
“我”想讓“二姨”通過她的口,告訴“我”那個別人對我說過的話。
“我”就是一個壞孩子!
漸漸“我”悟出來了,盡管那時我還說不出所以然。
“二姨”對我的愛,與父母對我的愛是很不一樣的。
如果我是個失敗者,或為社會所不齒,“我”父母早晚會麵對現實。
“我”的父母,一對兒高層次的人,會承認我的確不成器。
盡管這對他們來說很痛苦,因為他們也是愛我的。
但他們對“我”的評價,是建立在“我”是否真正優秀的基礎上。
“二姨”對“我”的愛全然不同。
哪怕“我”命途多舛,哪怕“我”被法庭判罪,哪怕“我”遭全世界唾棄。
“二姨”對“我”的愛不會稍有動搖。
甚至,“二姨”會比從前更憐惜“我”。
以補償“我”在別人那兒受到的冤屈。
“二姨”隻聽信“我”的一麵之詞,從不起二心。
世上沒什麼能讓“二姨”相信“我”不是最傑出的。
“二姨”對“我”的愛是盲目的,簡直不可理喻。
人們會說這種溺愛足以寵壞一個孩子。
但實際上,正是“二姨”的這種愛拯救了“我”。
“二姨”對“我”有這麼高的期許,“我”如何忍心讓“二姨”失望?
當“我”明白了這點,就像一個在驚濤駭浪中行將滅頂的人,突然踩到了一片堅實的陸地。
惡夢逐漸消退,寧靜重新回歸。
“我”不再因別人的幸運而心懷妒忌。
他人縱有金山銀山,“我”自有“我”的一方永不沉沒的小島。
“我”在她綠色的港灣裏,靜靜停泊著“我”的心靈之舟。
在“二姨”的甘泉滋潤下,“我”可以放鬆休想,恢複信心,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