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部金融史13(1 / 3)

第十二章

236

貨幣戰爭之安史之亂

財富的力量是無窮的—即使隻是名義上的財富,持有這種貨幣的人也會在

瞬間覺得自己成了富人,這在經濟學上叫作“貨幣幻覺”。雖然幻覺終究是要破

滅的,但在幻覺沒破滅之前,感覺還是很好的。

曆代史籍對安祿山極盡辱罵之事,說此人不過是一個肥胖、矮小、目不識丁的野

蠻人(胡人),通過小醜伎倆取得了楊貴妃的信任,又通過楊貴妃迷惑了唐玄宗,然

後掌握軍權。結果,野心勃勃的安祿山騙過了無能的楊國忠,於天寶十四年謀反,一

舉擊潰了大唐帝國……

以上說法,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史籍杜撰!

安祿山確實肥胖,卻能以極快的速度跳出優美的舞姿,據說當時整個長安城在安

祿山的影響下人人都在跳“胡舞”,謂之“胡潮”(類似於今天的“韓流”);安祿山確

實矮小,卻能準確把握唐玄宗、楊貴妃、李林甫等人的心思,據說玄宗、李林甫在最

悶悶不樂的時候隻要見安祿山一麵就能笑逐顏開 ;安祿山確實目不識丁,卻能以地道

的口音說出波斯、突厥、大食、吐蕃、回紇、漢語(陝北話)六種語言……

安祿山從來就沒壓製過楊國忠,相反,他曾經像侍奉唐玄宗、李林甫一樣侍奉楊

國忠,無論春夏秋冬,但凡行賄都以上百車計算,那是相當殷勤。

楊國忠的底子實在不夠光彩,既無治國才能,又無過人的資曆,甚至沒有“科舉幫”

口頭上的道德力量,他所有的本事都是來自“拉人一起分贓”,根本沒有駕馭群臣的

..................

........ 第十二章

237

能力,更無控製邊鎮的本事。

楊國忠要繼續享受這種生活,唯一的選擇就是打擊所有有能力超越他的人。滿朝

文武,安祿山是第一號有資格“出將入相”的人,也是楊國忠最大的敵人。所以,無

論安祿山如何行賄,都是不好使的。

李林甫活著的時候,楊國忠不能為所欲為 ;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無能而又貪婪的

本性暴露無遺,他不斷采用愚蠢之極的方式刺激安祿山,試圖以此堵死安祿山“出將

入相”的路子。

—天寶十二年(公元 753 年),安祿山推薦自己的群牧副使吉溫來京擔任兵部

侍郎,在楊國忠的栽贓陷害下,吉溫被成功卷入一起貪汙案。盡管安祿山百般斡旋,

甚至親自向唐玄宗求情,楊國忠還是將吉溫處死。

—天寶十三年(公元 754 年),楊國忠為了取得所謂安祿山“謀反”的證據,

強迫京兆尹出兵襲擊安祿山在長安的府邸,然後對捕獲人員嚴刑逼供,獲得證詞之後

又將他們立即處死。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安祿山仍然抱著一線希望來到長安給唐玄宗

拜年,當然,目的是為自己洗刷嫌疑。之前,楊國忠信誓旦旦地說安祿山反跡已露,

絕不會再入長安朝見唐玄宗。

—天寶十四年(公元 755 年),楊國忠又以貪汙罪處死了安祿山在朝為官的兒子。

對大唐帝國來說,天寶十四年真是一個不幸的年份。

那一年,安祿山在範陽鎮起兵造反,率三十萬鐵騎南下 ;

那一年,唐玄宗倉皇逃出長安,京師文武百官星散 ;

那一年,追隨唐玄宗的軍隊在馬嵬坡嘩變,處死了萬死不辭其咎的楊國忠和集

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玉環 ;

那一年,留守關中的太子李亨未經李隆基批準,就擅自做主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在關中自稱皇帝,史稱唐肅宗 ;

那一年,大唐帝國在唐肅宗帶領下開始了艱難的平叛曆程……

平叛是要錢的!

在開戰的一瞬,隻有財富才能換來強盛的軍力!

以開元、天寶年間強盛的國力,大唐帝國並非沒有能力對抗安祿山。隻不過,渾

蛋透頂的楊國忠,在長安即將陷落的時候還派人去太原籌集糧餉,既不肯使用也不轉

移長安、洛陽兩京錢物,結果“............................”。

238

唐肅宗登基稱帝的時候,大唐帝國已經丟掉了長安、洛陽以及河北、山東各地的

糧倉和府庫,這個曾經輝煌的帝國已經窮到一文不名的地步了。安史之亂初年,關輔、

朔方、河隴等四十餘郡的勤王之師約有百萬之眾,很快,唐肅宗能控製的錢糧告罄,

到了“............”的地步。

危亡之際,一個胥吏出身的官員挺身而出,為唐肅宗謀劃錢糧,這個人有個很奇

怪的名字叫“第五琦”。第五琦,後官拜禦史中丞,是又一個被《新唐書》列入奸臣

行列的“聚斂之臣”。

第五琦拿出的第一個方法,是鑄行“大錢”,即封建統治者慣用的貨幣伎倆—

貨幣減重。

肅宗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七月,在第五琦主持下,大唐帝國開始鑄造了一批

“乾元重寶”,乾元重寶與開元通寶形製類似,重量也類似,隻不過一枚乾元重寶要當

十枚開元通寶來用 ;次年三月,第五琦又鑄造了一批新的“重輪乾元重寶”,即這種

銅錢有兩道錢輪,故稱“重輪”,也稱“重棱錢”,隻不過重輪錢要當五十枚開元通寶

來用。

財富的力量是無窮的—即使隻是名義上的財富,持有這種貨幣的人也會在瞬間

覺得自己成了富人,這在經濟學上叫作“貨幣幻覺”。雖然幻覺終究是要破滅的,但

在幻覺沒破滅之前,感覺還是很好的。據說,大唐將士們得到了乾元重寶、重棱錢後

非常高興,經常有什麼“斬首叛軍十萬級”、“橫屍三十裏”的記錄。

拿不值錢的錢來騙人,還騙得我大敗而歸,安祿山、史思明非常憤怒,憤怒之下

就開始動歪腦筋。

你不是以一當十、以一當五十嗎?我就以一當百、以一當三百!

看誰狠!

↑乾元重寶 ↑得一元寶

..................

........ 第十二章

239

為應對唐肅宗的貨幣減重,安祿山開始在東都洛陽發行一種更狠的虛值貨幣“得

一元寶”:在安祿山的轄區,一枚得一元寶可以當一百枚當年的開元通寶、三枚乾元

重寶、二枚重棱錢。

史籍沒有記載這場貨幣戰爭的勝負,卻明確記載了這場貨幣戰爭的結果 :物價暴

漲、惡錢盛行。

自武後年間起,大唐帝國就始終對私鑄貨幣持開放態度,官鑄開元通寶和私鑄貨

幣始終同時存在。之所以沒出大亂子,是因為開元通寶始終沒有減重,官鑄貨幣和私

鑄貨幣的比價始終由民間交易自發形成—既然是在無數次博弈中形成的價格,當然

剝削就無從談起。

乾元重寶、重棱錢和得一元寶卻不是這個樣子,這三種錢的重量都與開元通寶類

似,卻要當十枚、五十枚、一百枚開元通寶用,是典型的虛值貨幣,也是典型的搶劫。

無論叛軍還是大唐帝國,這三種貨幣最初的獲得者和使用者都是職業軍人,三種貨幣

都有著異常的強製執行力。

更離譜的是,大唐帝國長期以來已經有了私鑄貨幣的傳統。既然鑄行虛值貨幣有

幾十、上百倍的利潤,私鑄者當然不甘示弱,三種貨幣剛剛鑄行,假幣就充斥了全國

各地。人們紛紛毀開元錢改鑄大錢,甚至連寺廟中的銅像、鍾磐等也被熔毀鑄錢。

至於物價,當然是一飛衝天,詩人杜甫氣憤地寫下了“..............”的詩句!

至德二年(公元 757 年),南陽被圍的時候米價也隻是鬥米四五百錢,到了乾元二年(公

元 759 年)鄴城被圍的時候,鬥米七千錢。通脹最嚴重的時刻,一位叫田神功的朝臣

一宴就花掉了一億銅錢,當然是以重棱錢計價的。

後來,這種貨幣實在流通不下去,唐肅宗隻得承認開元通寶與乾元重寶等值,重

棱錢可當十枚開元通寶(乾元重寶);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 762 年)四月,又下詔

重棱錢改為一當三 ;後元載為相,各種大小錢等價流通。

至此,雙方鑄幣斂財術全部完敗。

鹽鐵專營的輪回

“鹽鐵專賣”是一種非正常的斂財途徑,會刺痛所有人的眼睛,這些人也包

括無法無天的歹徒。朝廷能推行鹽鐵專營,說到底是靠國家機器的暴力。既然封

建官僚的暴力可以牟利,歹徒的暴力一樣可以,刀頭舔血的暴徒還不都是為了錢?

240

第五琦斂財的第二個方法,是重行鹽鐵專賣。

《新唐書·第五琦傳》記載,第五琦在拜見唐肅宗時闡述了一個真理 :兵事強弱、

戰場勝負,其實隻在錢多錢少。對此,第五琦也提出了解決方法 :隻要給臣一個職務,

洛陽、長安指日可定,我能讓糧餉即刻飛往戰場(..........................);而且,

這是一種百利而無一害的稅收,不用盤剝百姓也能國富民強(..................)。

這個職位,叫“鹽鐵使”。

至於具體方法,不過是把桑弘羊的鹽鐵專賣重新拿了出來,徹底結束了大唐帝國

對鹽鐵“................”的美好生活。

應該說,第五琦還是看到了鹽鐵官營的弊端,也盡最大努力想消除這些弊端。在

第五琦的鹽鐵改革中,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私人鹽鐵的生產體係,隻是將收購、運輸、

銷售收歸中央朝廷所有。也就是說,鹽鐵由私人生產,但收購、出售價格完全由官府

製定,其中的利差就是官府的利潤。

僅僅一個購銷差價,麻煩已經很多了。

因為,這個購銷差價實在是太離譜了,天寶、至德年間鹽每鬥十錢,實行鹽鐵專

賣之後,每鬥為三百七十錢(..............)。如果考慮當時通貨膨脹的因素,以

下記載則更符合實際 :“................。”

食鹽、鐵器不是什麼奢侈品,是每一個家庭乃至每一個人生活的必需品—朝廷

直接控製社會的生活必需品,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惡化了廣大唐朝人民的物質生活。既

然是必需品,那麼,所有人就都不得不任由封建朝廷剝削,不得不交出自己的財富,

結果是“......................................”。

對朝廷封建官僚而言,終於找到了一個發財的好機會。曆朝曆代,所謂“官營鹽鐵”,

朝廷得利不過十之其一,更多的利還是為執行朝廷敕令的官商所得。

第五琦開始推行鹽法時,為減少封建官吏中飽私囊和舞弊的現象發生,管理朝廷

鹽政的衙門叫“置巡院”,隻是戶部下麵一個處級單位。後來,第五琦被貶官,“置巡院”

被分設並升格為兩個副部級單位,並在所有州、道、府、縣都設置了朝廷直屬的垂直

管理機構,這些機構壟斷了鹽鐵生產、銷售的所有環節。

隻要能混進“置巡院”,即使是一個胥吏,一年也能“資累巨萬”,也可以買豪宅、

開名車,過上王侯一般的生活(..............................................

....)。鹽鐵專賣是個很有前途的職業,從業者有的是錢賺,可以穿金戴銀,可以錦

衣玉食,可以珠環翠繞……大把的銅錢、迷人的珠寶、花不完的金銀,多麼幸福美好

..................

........ 第十二章

241

的生活!美女香車,不僅封建官僚喜歡,普通百姓乃至犯罪分子也都很喜歡。

“鹽鐵專賣”是一種非正常的斂財途徑,會刺痛所有人的眼睛,這些人也包括無

法無天的歹徒。朝廷能推行鹽鐵專營,說到底是靠國家機器的暴力。既然封建官僚的

暴力可以牟利,歹徒的暴力一樣可以,刀頭舔血的暴徒還不都是為了錢?

自此,販賣私鹽成了晚唐年間一道無法抹去的傷痕。私鹽販子或放火燒鹽倉,或

搶劫運鹽商隊,然後借助壕溝、籬笆、山林、黑暗(............................)

對抗官軍,再把搶劫來的私鹽販賣到全國各地。在利益驅使下,私鹽販賣者不但搶劫

官府鹽隊,甚至對普通百姓下手,有店鋪或普通人因懼怕而不敢買私鹽的時候,也會

被屠殺、滅門(.............................. .. ..............)。

私鹽買賣是一種“暴力”與“暴利”相結合的犯罪活動,對帝國正常秩序的破壞

性遠高於普通流民。無形的利潤之手無處不在,每一個苦難的黎民百姓都會成為潛在

的反叛者,一旦有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勢,最終發動唐末農民大起義的首領黃巢就

是靠販賣私鹽起家的……

唐肅宗終其一生也未能目睹山河一統,繼位的唐代宗更是已經喪失了禁軍的指揮

權,隻得依靠一批節度使打倒另一批節度使。當然,隻要節度使軍隊離開自己境內,

帝國政府就必須為之支付“出境錢”。此時,帝國已經不能直接控製土地,當然也就

無法直接控製百姓,第五琦所創鹽稅成為帝國最大的進項,占到帝國收入的 80% 以上。

然而,鹽稅的弊端實在是太大,天下府縣布滿了朝廷的直屬機構“鹽鐵使”,沒

有人知道這些人究竟在幹什麼,也沒有人知道這些人究竟把多少錢摟進了自己的腰包。

就在“民物耗弊,天下用度不足”之際,大唐帝國終於又出現了一位治世能臣—

劉晏。

劉晏官拜度支郎中兼領租庸事,是玄、肅、代、德四朝老臣,先後執掌大唐帝國

財政二十多年,是唐史中唯一可以和宇文融比肩的“聚斂之臣”。

劉晏的刀,砍向了鹽稅,這是一次有限的市場化改革。

其實,改革措施並不複雜,隻是對民間放開了鹽鐵的運輸和二級銷售渠道,把鹽

鐵專賣的範圍縮小到當初第五琦的設計。也就是說,官家除了在批發環節以定價確保

帝國稅收以外,裁撤了鹽鐵的運輸和銷售衙門,把這些就業、賺錢機會讓渡給了真正

的商人。

242

官府給定一個批發價,至於批發之後賣多少錢,商人自己看著辦。而且,劉晏並

未提高鹽鐵批發價,以鹽價為例,劉晏官定為每鬥一百一十錢,遠低於改革之前。

在這裏,我們給出一個數字,足以讓人驚訝這項改革成果之豐 :廣德二年(公元

764 年),劉晏剛剛上任時太府每年收入不過四十萬緡 ;廣德三年(公元 765 年),朝

廷鹽稅收入居然高達八百多萬緡。

大曆十四年(公元 779 年),劉晏主持財政十五年後,朝廷的歲入從四十萬緡上

升到一千二百萬緡。然而,一千二百萬緡錢對朝廷而言是遠遠不夠的,為討伐“父業

子承”的節度使,大曆十四年朝廷的用度已經上升到三千萬緡……

向富人征稅

整個大唐帝國,隻有他們才是真正的富人,才是真正的土地擁有者。他們隻

知盤剝不懂付出,更不知社會責任為何物 ;恰恰又是這些守財奴負責著整個帝國

的稅收,他們怎麼可能有動力維護社會公平,又怎麼可能向自己征稅?

西漢以來曆代帝王都不遺餘力地推行“均田製”,安史之亂後,經過以楊國忠為

首的封建官僚的瘋狂掠奪,天下土地已盡在其彀中,難怪乎杜甫仰天長歎“........

..........................”!

在“皇權—封建官僚—小農”的社會框架中,皇權需要向千千萬萬小農收稅才能

生存。現在,土地不再屬於每一個黎民百姓,而是屬於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

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就在中樞朝廷捉襟見肘之際,又有一個人挺身而出,力圖挽

救危亡,這個人就是楊炎。

楊炎,生於“開元盛世”,完整經曆了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曆程。雖然楊炎早年

的仕途並不順利,但他的文采卻早就享譽整個朝堂。彌留之際,唐代宗任命楊炎為銀

青光祿大夫、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希望這位帝國的才子能力挽狂瀾。

大曆十四年八月,剛剛上任的楊炎就上疏病入膏肓的唐代宗,以一封極為簡單的

奏疏闡明了自己的改革思路 :既然“耕者有其田”已經絕無可能,那麼就應當徹底免

除所有窮人的一切稅收、徭役(租庸調),帝國稅收就該“............”、“......

..”—誰擁有更多土地,就向誰收取更多稅!由於楊炎安排在每年六月、十一月向

土地所有者收稅,這次改革也被稱為“兩稅法”。

兩稅法所謂“............”、“........”,說白了就是向富人收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