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逐家逐戶地慰問,老子這才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單位報上去的表格上差不多都有一大半的人都去世了,還有一部分退休後早就回老家搬出礦區家屬院了。
鄭世營看出我的臉色不對,知道事已至此,再瞞也瞞不下去了,就把責任全攬了,紅著臉說,王礦,您看,這事兒都怪我,其實,他們這些下屬單位也有苦衷啊,他們這樣做,目的也就是想多領幾個錢,用以補貼本單位的開支。這幾年,基層單位的開支一年比一年大,特別是吃喝招待這一塊兒,太重了!機關單位每個月都要到他們那兒檢查這個那個的,他們總得管頓飯吧?吃的不好了,檢查的不高興,年終評比拿不到先進;吃好的吧,又……一聽這話,老子就不耐煩了:好了,好了!你別再說了,還是照舊把慰問金都下發到各單位,咱們回去!
等著省局來的三個孫子每人口袋裏塞滿、肚子裏放空,人人心滿意足了,下午這才送他們登上了返回省城的專車。臨行,又一人送了一些海城特貢,拜托他們回去在省局大領導麵前多說幾句我的好話。臨走時,三個人都連連對我說,王礦,請放心,請放心吧!
最近這幾年,“放心”一詞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特別是節日一到,於歡歌笑語之外,總是一連串的“放心”的歌謠:認真把關,讓人民吃上“放心肉”;搞好社會治安,讓群眾過上個“放心年”;減少作業,讓學生玩個“放心假”……如果再細化的話,還有什麼“放心菜”、“放心月餅”、“放心豆腐”、“放心藥”、“放心房”、“放心車”等等。
“放心”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心情安定,沒有憂慮和牽掛”。有些單位或者單位的領導者,為了宣傳自己或者自己的產品,消除人們對自己或者自己的產品所產生的憂慮和牽掛,作出了許多的承諾。當然,承諾是必要的,也是動人的。然而說多了,人們總不免會產生一種聯想:為什麼近來灑向人家皆“放心”?蓋因坊間已有太多的“不放心”矣!雖然不好確定放心與否是二八開還是三七開,但“放心”的泛濫無疑是以失去信任的恥辱為基礎的。有的承諾之所以不可信,是因為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食品包裝盒上醒目的標識:“保質期一年”,但卻讓你在盒子周圍找不到任何日期。這說明,“放心”的背後往往是平時對行業、對市場疏於管理,關鍵時刻拿“放心”裝點門麵。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放心”的口號喊得越響,就越讓人不放心。有事實為證:某年江西省某市103個品種米粉中,含“吊白塊”的竟占87%,而這個市每天米粉的消費量就達兩萬多公斤,真不知道有多少人吃了這種有毒的米粉。如今的市場上,假冒偽劣的產品鋪天蓋地,讓人們整天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而累死了很多的腦細胞。
我記得曾看過《焦點訪談》裏的一則報道,死豬在注水時四肢緩緩伸直——比科幻片《奪命雙雄》的換臉還嚇人。縱使你有猛張飛、勇李逵的膽大,恐怕也是不敢放心吧?是故每回聽到軟語款款的“放心”的歌謠,人們總是神經緊張一下,隨後便有幾分逆向思維:哪裏的肉又出問題了?哪裏的菜又超指標了?……於是乎,愈發讓人不放心。長此以往,人們就會漸漸地悟出一點點道理:當常識和常態被作為“承諾”提倡時,一定是出了什麼問題。
記得一則承諾“請廣大市民放心,本縣長決不收禮”被刊於報端,據說打動了不少的貧苦老百姓。如果改換一下句型,變成“本和尚一定念經”、“本嬰兒一定穿開襠褲”、“本醫生一定開藥方”、“本小偷一定掏錢包”,老百姓一定要千夫所指,斥之以“廢話”——雖則講的卻是同一種常識。
人們群眾盼望“放心工程”真正讓人放心,但讓人不放心的事件層出不窮、俯拾皆是。更讓人無法放心的是“假作真時真亦假”,日後國人連利國利民的嚴格意義上的承諾也不再相信,使“放心”二字成為反諷。久而久之,大家對原本“不放心”的一切習以為常而變成了“放心”,屆時滿世界全是“放心肉”,誰個真賣起了不注水的肉,反倒成了傻瓜、冤大頭——那可真的是萬劫不複的徹底“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