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背景(1 / 2)

何府因為在蘇州根基深厚,何子安與此事關聯甚密,三奶奶劉氏和那位惹事的劉瑾善又有親戚關係,已有好幾家人來何府打聽事情原委問這蘇州城是不是會大亂了。

這日一早,何蘇沉和永嬌在玩九連環,忽唐母房中的小丫頭過來了,說是有要客來訪,老太太讓二位姑娘去請安。

永嬌哦了聲,又問還有誰去,大姐姐她們在不在,那小丫頭回道:“老太太隻讓叫兩位姑娘過去,連大奶奶和三奶奶都沒叫,大姑娘和三姑娘也沒讓過去。”

何蘇沉與永嬌狐疑的對視一眼,沒道理有重要的客人來兩個媳婦都不讓去,卻找孫女出去請安啊,而且隻找兩個,另兩個孫女又不找,實在是奇怪。

二人無法,跟著小丫頭去了主房。等進了門,坐在主位上的是唐母和一個六七十歲的老太太,永嬌和蘇沉請了安,唐母指著那老婦人道:“這是隔壁的崔奶奶。”蘇沉暗想這就是隔壁那個傳說中三歲能作詩,五歲能寫文,十三歲讓著名畫師都拜服的崔文崎的奶奶吧,托你的福,我倒是看了好一場煙花盛宴,於是等永嬌叫了之後,也含笑叫了聲“崔奶奶好”。

崔母一一笑著應了,她見永嬌圓圓的臉蛋,大大的眼睛,看起來可愛無比,便讚道:“好個菩薩身邊的龍女。”說畢從身後站立的人手中托盤上取了一個繡活精細的香包,掛在永嬌脖子上,又托著香包裏的一塊翠玉彌勒道:“這玉是家中留了好些年的,不方便給男的戴,我家又沒女娃子,越性給了你家這孩子。”

那翠玉光華暗蘊,絕對不是凡品,唐母忙道太過了,崔母也不管,她隻好讓永嬌道謝。

崔母笑道不用,又拉著蘇沉的手細看長相,隻見這孩子麵目隻是清秀,雖比之江南許多粉雕玉琢的孩子來不算什麼,就連與剛剛的永嬌相比也差了不隻一點,但整個人卻透著一股子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讓人好生喜歡。

她仔細看了,嘴裏問道:“這卻是哪一房的?”唐母道:“見笑了,是子遠家的。”崔母聽了歎道:“怨不得和其他的小孩不同,自有一番氣度在裏麵。”說完又對身後一個中年婦人道:“你瞅瞅,這氣質,便是許多飽讀詩書的女子都不一定有。”

何蘇沉給她誇得一頭冷汗——我天天照鏡子,怎麼就沒看出來有什麼氣質?!難道有氣質這詞和現代的“可愛”一樣?當實在找不出其他匹配的褒義形容詞時用來代替的?她無奈,隻好紅著臉說道崔奶奶過獎了。

崔母拉著她的手看了半晌,弄得何蘇沉在這春寒猶凍的二月都有些背後汗濕。終於,崔母歎了口氣,取下自己手上戴的一個白玉鐲遞給唐母,道:“這鐲子是我打小就戴的,雖不是什麼好東西,也給了這孩子,怪可憐見的。”

唐母有些給驚住了,她忙遞了回來,道:“姐姐這是什麼意思?這東西小丫頭如何有福氣要?”

崔母微笑:“我不過是給個鐲子給這孩子,你心裏有數就好,收下罷,又沒要你什麼承諾,以後的事,以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