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遊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複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征,而現在的年代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為皇權象征,曆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
然而龍又有九子,分別為長子囚牛,次子睚眥,三子嘲風,四子蒲牢,五子狻猊,六子霸下,七子狴犴,八子負屭,九子螭吻。
其中六字霸下又名贔屭,形似龜,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裏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麵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而被巨石壓在身上的霸下本身就喜歡興風作浪,做些壞事。可是自從被大禹收服後,便沒有一天的快活日子,本以為做了一件好事可以被大禹放走,可沒想到竟然將自己給困了起來,這讓霸下十分的惱怒,但是卻不敢言,也是忍了百年。自大禹死後,霸下便又開始興風作浪起來。在各地的江河湖海裏興風作浪,弄得各地百姓民不聊生。正當霸下在快樂之際,從神州大地來了數以千計的求仙者,裏麵不乏有得道高僧。最後合力將霸下製服,困在仙靈山內。而求仙者們怕霸下逃脫出來,在為禍人間,隻好在仙人穀居住,世世代代鎮壓霸下。
仙靈山又稱霸下山,呈圓形龜狀,連綿數百裏,如仙山瓊閣般。且山內水色山光,珍奇異獸在山上遠遠都能望到。仙靈山群山連綿,由幾處大山組成,加上求仙者們的刻意改變,讓仙靈山的祥和之氣把霸下戾氣壓得似乎沒有一樣,千年裏都沒發生過任何動靜。這才讓求仙者們把懸著的心放了下來。在此之後在仙靈山創立道,佛,魔三界赫赫有名的劍仙派。
成立門派之後的求仙者們更是努力造福各地的百姓,四處降妖除魔,當然有些妖物就像霸下那樣無法用道法消滅,但是也不能一一鎮壓,。為此,第一任劍仙派掌門人五陽真人與自己眾師弟,弟子合力用無上神器破天為引,數萬道劍氣為輔,建造出聞名天下的鎮妖塔,從此佛門或者其他求仙門派無法消滅的妖物都會被送到鎮妖塔內,就向霸下一樣,永遠的用鎮妖塔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