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1.大禹治水
神話傳說中的大禹有怎麼樣的身世?他的愛人是誰呢?大禹究竟治理了哪些地方的洪水呢?
禹,姒姓,夏後氏,名文命,號禹,後世尊稱禹王,是黃帝軒轅氏玄孫。堯時被封為夏伯,史稱伯禹、夏禹。
對大禹其人的相關記載
一些人認為大禹有可能隻是個“蟲”族部落的圖騰,並非一個具體的人,但更多的人相信曆史上確有大禹其人。這些人的根據是《尚書》、《詩經》上麵的記載。而且在《秦公簋》和《秦公鍾》的銘文中,也都出現過禹的名字。著名曆史學家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認為“夏禹是古帝中最被崇拜的一人”。
另一些人也相信大禹的存在,他們根據的是司馬遷的《史記》。他們認為《史記·夏本紀第二》介紹了禹出生、治水經曆以及“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其間固然大量引用了先秦古籍中有關大禹治水的傳說,但司馬遷作為一個治學嚴謹的史學家,在《夏本紀》中還專門花筆墨寫到禹死後的所葬之處,並對其地名加以詮釋,可見,太史公對禹死於“會諸侯江南計功”,並下葬於會稽即今紹興一帶,是持肯定態度的。
實際上,無論是《吳越春秋》、《史記》,還是《竹書紀年》、《越絕書》等,都認定越王世家是禹守陵人之後裔。有些巧合的是,今紹興大禹陵一帶仍存有傳承了4000多年的姒姓村落。
禹究竟治理過哪條河的河水
大禹治水見諸各類古籍,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而論,大多不可信。近年有人說,大禹治水,正是對田間水渠的管理。
有人曾認為,在《禹貢》、《國語》、《水經注》等古籍中頻繁出現的“共工”、“共縣”、“洚水”等,實際指的是位於今河南輝縣境內的一條小河共水,相當於現在的衛河,它與淇水一起流入黃河。大禹在曆史上所治理的河流正是這條叫“共水”的小河。而“洪水”原為專用名字,指“共水為患”,後來才成為一個公名。
帝堯時,中原洪水為災,百姓愁苦不堪。鯀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時間,洪水未平。舜巡視天下,發現鯀用堵截的辦法治水,一點成績也沒有。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務以後,立即與益和後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失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親自翻山越嶺,蹚河過川,拿著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最終消除了水患。
傳說大禹是玉帝三魂之中的一魂轉世
在中國遠古神話中,大禹是玉帝三魂之中的一魂轉世。他長大後便帶領人們,本著“疏通”的精神來治水,開山破峽,挖出水道泄洪水,這個方法很有效,災情很快得到控製。
這個時候,他遇到了第一個阻力,來自共工的阻撓。水神共工因為十幾年的大水而恢複了元氣,挾巨洪從西而來,一直掩到“空桑”(即現在的山東曲阜)。禹在會稽山(茅山)聚集了人間各界的精英,準備與共工決一死戰。當時有個巨神叫作“防風氏”,被共工收買了,故意來得很遲,有意給大禹難堪。結果大禹當機立斷,馬上綁了他斬首示眾。之後第一役就殺掉了相柳,共工知道玉帝在暗中相助,知道自己不是對手,便逃掉了,據說最終還是死在祝融手上。
共工的另一個暗中幫凶河伯一看情勢急轉直下,忙從河裏跳出來,獻上了“河圖”,爭取坦白從寬。有了河圖做參考,大禹破龍門,開三峽,很快就治理好了黃河。
大禹在治水的時候,經常遇到妖怪山神的攔阻,但他手上有一根叫作“如意金箍棒”的寶貝,重達13500斤,可以隨他的心意,變化成任何形狀,幫助他擊退敵人。
大禹與塗山氏成家
傳說大禹治水13年後,與一位叫作塗山氏的女人成了家。這塗山氏的來頭很不簡單。其實她本來是一頭九尾白狐,因為傾慕大禹的風采,化身為人,自名“女嬌”。女嬌嫁給大禹之後才知道嫁給名人是件很苦惱的事。大禹結婚三天後就去繼續治水了,後來因為忙還“三過家門而不入”。可憐的女嬌後來隻好千裏尋夫,每天與丈夫一起為治水而四處奔走,終於團圓。
大禹鑄九鼎後的曆史傳奇
大禹治水不僅使九州恢複了生機,而且加強了各地的聯係。九鼎由九州的貢金所鑄,為國家統一的象征。
自夏禹鑄九鼎,作為傳國之寶,這九鼎就成為權力和國家的根基與象征。
夏亡,成湯把九鼎移至商邑,作為殷鎮國重器。周滅商後,移九鼎於鎬京,舉行隆重的定鼎儀式,此後,周公製禮作樂,創列鼎製度,就是所謂的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經此後,“定鼎”就喻為國家政權的奠基,“遷鼎”則指國家權力的轉移,“問鼎”乃是覬覦政權的非法行為。鼎便成為權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