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柳日內請高爾基到他家裏去住。高爾基在漫長的晚上,對他的新朋友敘述了他的流浪生活中的全部遭遇,講了他在鐵路的冒險故事,也說到了自己的感受。
有一次,高爾基向卡柳日內談到他在比薩拉比的流浪生活時,在吉普賽人的帳篷裏,聽到一個名叫馬卡爾·楚德拉的老吉普賽人講的關於拉達和左巴爾的傳說。
從高爾基繪聲繪色的講述中,卡柳日內看出高爾基具有非凡的才能,他認為對方是一個真正的文學天才。
卡柳日內把高爾基鎖在自己的屋裏,拿給他一支筆說:“彼什科夫先生,你把你說給我聽的故事寫下來吧!”
高爾基吃驚地望著卡柳日內,一時沒有反應過來。
卡柳日內從房間裏拿出一疊紙,接著說:“給你,紙。你要是不寫好,我就不放你出去!”
對於寫作這件事,高爾基從來不覺得困難,但是,他到底該寫些什麼呢,他的大腦裏又反複地思索了一遍。
到現在為止,高爾基已經積累了很豐富的素材,漫遊生活使他接近了各色各樣的人物:在房屋地下室住的人,在作坊和輪船房艙裏住的人,在農民的木頭小屋和安適整潔的都市建築裏住的人,以及住茅草屋的人。他知道做一個撿垃圾的、當廚子的、畫聖像的、做麵包師傅的、碼頭工人、肩挑小販和鐵路工人都是什麼滋味。
高爾基想,隻要寫下來,寫自己,寫自己親眼所見的一切,寫自己的感想,就行了。然而高爾基一提起筆,這一切的豐富素材就好像從他的記憶中消退了。他另外地寫了一些字句,不是他自己的話而是模仿了英國詩人拜倫的詩,或者是那個意大利詩人萊奧巴爾弟的詩文。
卡柳日內當然不希望看見高爾基的這些詩文,他想要看到的是高爾基以自己的經曆寫成的小說故事。
但卡柳日內也明白這其中的緣故,於是他再次鼓勵高爾基說:“你應當把你看見的以故事的方式寫出來,而不是以詩歌的方式表達。”
在這種情況下,高爾基重新將自己的詩歌修改成了一篇小說,他的第一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就此誕生。
卡柳日內把這部小說介紹給梯弗裏斯的一家重要的報紙《高加索報》的編輯看,這篇小說立即引起了報社的極大興趣。
高爾基被報社請進了報館,報館編輯部希望他提供一個小說的署名。他坐在編輯部,當場想出一個筆名:馬克西姆·高爾基。
馬克西姆是他父親的名字,而“高爾基”在俄文中的意思是“最大的痛苦”。高爾基覺得,幸福往往孕育在痛苦之中,希望也是誕生在痛苦之中,所以他便以這個名字為命。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名字後來竟震動了整個俄國和世界文壇。
1892年9月24日,《高加索報》發表了署名為“馬克西姆·高爾基”的小說《馬卡爾·楚德拉》。這件事對於高爾基的意義非同小可:喜愛文學的青年高爾基破天荒地在報刊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在文壇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這是他整個創作道路的開端。
後來,高爾基一直懷念他開始創作活動的城市梯弗裏斯,念念不忘幫助他的卡柳日內。1925年,57歲的高爾基在致卡柳日內的信中寫道:
我親愛的朋友和老師,亞曆山大·梅地福維奇·卡柳日內:
自從我有幸同您相識以來,已經過去了34年了;而從我們第二次也就是最後一次見麵以來,也過去了22年了。
在此期間,我結識過數百人,他們之中有的是了不起的、卓越的人物。可是,請您相信:他們之中的任何人在我的記憶裏與您相比都會黯然失色。
這是因為,親愛的朋友,您是第一個像對待人一樣對待我的人。
在我的記憶裏,您第一個用您那溫柔的使我永不能忘懷的目光看我,您不光是把我看做一個有奇怪經曆的小夥子和漫無目的的流浪漢,而且還把我看做一種有用的、能夠創造社會財富的人。當您在傾聽我講述我的所見所聞和我自己本人的經曆時,我記住了您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