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更年期女性常見疾病的防治及保健(14)(1 / 3)

實際上介入治療與旁路移植手術是一個東西,介入治療是把血管裏麵的堵塞撐開疏通,搭橋手術是開胸從上遊放一根管子通到下遊去,重新開辟一條通道。從理論上來說,藥物、介入治療與手術一樣,對低危的穩定患者效果一樣,做介入也好,做搭橋也好,吃藥也好,不會出現生命危險的,這是公認的研究結果。100位40歲的人隻要吃藥,或者介入治療,或者搭橋手術最後治療失敗的人都是一樣多的。介入治療的人可以爬山,但是吃藥的人絕對不能爬山,搭橋的病人也可以爬山。但是搭橋的人複發得少,介入的人複發得多,搭橋的人再狹窄的概率小,現在有藥物支架,可預防複發,藥物支架和搭橋的複發率估計差不多。

什麼是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

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PTCA)是一種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利用高科技技術治療冠心病的介入性治療手段,它適用於各期冠心病的治療。

具體方法是從患者四肢的動脈血管插入一根特殊的細小導管,在X線的指導下到達冠狀動脈開口部位,先冠脈造影,在明確病變的部位、性質、嚴重程度後,再送一根前端帶有球囊的導管到達病變處,在體外對球囊進行充氣以擴張病變血管。如果單純的球囊擴張效果不滿意,一般還要送入一個用激光打磨切割成的合金支架到病變處,以支撐血管,達到使血管充分開通的效果。對某些不適合單純PTCA加支架置入的血管,也可以用定向冠狀動脈內膜斑塊旋切術(DCA)等措施。

根據病情的急緩可將PTCA分為急診PTCA和非緊急的擇期PTCA。

前者主要適用於AMI的早期治療和藥物治療無效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後者主要用於病情穩定的冠心病患者。國內自20世紀80年代引進該技術以來,發展很快,特別是急診PTCA是當今挽救AMI患者最為直接、迅速、可靠的方法。我中心已將PTCA列為搶救AMI的常規首選方法,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的先進技術的輔助下,已成功地搶救了600餘例患者,成功率高達98%以上。

與冠脈搭橋術相比,PTCA具有不開胸、不全麻、對患者創傷極小的優點。它的血供重建程度遠高於溶栓治療,但對某些患者其療效不及冠脈搭橋術,而且存在15%左右的術後血管再狹窄可能。

何為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也稱為“冠脈搭橋術”。它是從患者身上取一根不影響生理功能的靜脈或動脈,一端連接於主動脈根部,另一端連接於冠狀動脈病變的遠端,正好繞過有病的冠狀動脈部分,像一座“橋”到達遠端的心肌。

CABG不但可以解決藥物治療和PTCA在冠心病治療中麵臨的難題,如冠狀動脈分支處病變、多支處病變、無保護的左主幹病變等,而且是目前最徹底、最完整的血供重建方式。搭橋術後1~2個月,患者就可以恢複正常工作,其早期心絞痛症狀的消除率高達85%~95%,65%以上患者術後5年無心絞痛,5年生存率為93%,10年生存率為80%。即使3支冠脈發生病變伴心功能受損者,7年生存率也可達90%,而單純接受藥物治療者僅為37%。以往多采用大隱靜脈作為血管橋,隨著手術技術和器械的完善與發展,目前外科醫生更願意采用內乳動脈、橈動脈等長期暢通率和生存率更高、預後更好的動脈作血管橋。

該手術一般需在全麻、體外循環和心髒暫時停搏的情況下進行,這是患者對該療法的主要擔心。其實,1999年11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所接受的就是大隱靜脈搭橋手術。作為手持“核按鈕”、身係全球安危的大國總統,能欣然接受這一手術,並“輕鬆”地在歲末年初爆出辭職特大新聞,就能說明該手術已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我中心僅去年就完成了200餘例冠脈搭橋術,成功率達98%以上。現在我們又率先開展了小切口、心髒不停搏情況下的微創冠脈搭橋術,從已完成的10餘例情況看,效果滿意。

四、藥物治療

冠心病急性發作時的治療

1.心絞痛應立即停止體力活動,就地休息,設法消除寒冷、情緒激動等誘因;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或異山梨酯(消心痛)1片,如未緩解,隔5~10分鍾再含化一次,連續3次含化無效,胸痛持續15分鍾以上者有發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應立即送醫院等急救場所;可口服地西泮(安定)3mg,有條件者應吸氧10~30分鍾。冠心病患者應隨身攜帶硝酸甘油等藥物,一旦出現胸痛立即含服,並注意不要使用失效的藥物。穩定型心絞痛在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後心絞痛會緩解;不穩定型心絞痛是一個嚴重而潛在危險的疾病,應立即送醫院治療和嚴密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