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走不出的盛衰怪圈(2)(1 / 2)

在乾隆皇帝正式回答之前,馬嘎爾尼拜訪了乾隆身邊的紅人、中堂和珅,詳細說明了英國政府的“和平仁愛政策”,對發展中英貿易提出了八項要求。他的要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合理的內容歸納起來,一共有三個主要的方麵:首先就是在北京設立使館,處理日常的外交事務;其次是在廣州和舟山要設貨站,便於英國進行貨物的運輸和裝載;再次就是在舟山、寧波、天津等地開放口岸,進行貿易通商。

乾隆看過了馬嘎爾尼呈上的表文,勃然大怒,覺得英國十分荒唐,堂堂的天朝怎麼可以讓外國人在北京住?針對英國提出的要求,乾隆於八月十九日寫了兩道諭旨,但未立即下達,延遲到九月初一日,由和珅遣人恭奉諭旨,以及送給英王及使節團的禮物,送到承德英使住處。禮品很多,英王、正使、副使、司令官、船長、官兵、船員、仆人、廝役,以及留在浙江的官員、船長、船員、兵士,都得到了優厚的禮品,尤其是賜給英王的禮品,又多又“俱係中國出產的精品”。

乾隆給英王的敕諭共有兩道。第一道敕諭是正式國書性質的,主要是講英王“傾心向化”,遣使來庭,“恭齎表章”,“叩祝萬壽”,“備進方物”,故特許使臣朝覲,賜宴賞齎,並賞賜其隨行人員及通事兵役。現使臣返國,特頒敕諭,並賜齎英王“文綺珍物”。同時,這道敕諭還專門講了,英王表內請派一人留京照管英國買賣的要求不能批準的各種理由。

英國還提出了七項要求,即:多口通商,可到寧波、珠山、天津、廣東地方交易;在北京設立英國商行;在珠山附近給一小島;撥給鄰近廣州的一塊地方;英國貨物自廣東到澳門免收稅或少收稅;英船照其他地方稅率交稅;允許英國傳教士在中國自由傳教。乾隆在第二道敕諭中,對英國提出的這七個要求逐條列舉理由駁斥,不允其請。

以上這七項要求,如果單就具體要求來看,有些是應該斷然拒絕的,如要求撥給珠山、廣東一塊土地,這涉及國家領土主權問題,當然要予以駁斥。免稅減稅的要求也不合理,不能允準。至於多口通商,在京城設立英國洋行和使館,傳教士在華傳教,等等,單是孤立來看,似乎並不過分,雙方都有好處,不應一律拒絕,乾隆如果僅因為英使沒有三跪九叩,就這樣處置,未免太小器了。

目空四海的乾隆皇帝,就這樣用一些賞賜打發了前來要求通商的英國使者,並且留下了世界外交曆史上驚人的名言。他認為自己的“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須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未盡的餘音

後人在回顧乾隆麵對英國使者的傲慢態度和保守心態時,總是會扼腕歎息,覺得中國錯過這樣一個與國外交流的良機,十分可惜,甚至有的偏激觀點認為,乾隆這次拒絕英國使者的通商請求,就是為鴉片戰爭埋下了伏筆。

如果乾隆同意通商的話,會怎麼樣?這個假設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答案的。事實上,乾隆皇帝如果接受了通商請求,後麵的曆史發展,也不一定就會風平浪靜。

當時在位的英王喬治三世是和乾隆半斤八兩的自大者,他也自詡為“擁有本國已經足以滿足一切需要的非常廣大領土”的君主,並且立誌造福於全人類,“促使全人類同受其惠”。這和乾隆自誇天朝大皇帝沒有本質的區別。當然,英國因為早就進行了海外貿易與通商,所以喬治三世對世界的了解比乾隆還多了一點自知之明。

所以就算乾隆同意通商,那麼隨著貿易往來而產生的中外經濟、外交、民事往來,要如何處理?按照乾隆的作風,外國人都是自己的臣屬和次等公民,肯定會進行不公正待遇,如此一來,雙方的矛盾和衝突還能少嗎?

同時,在通商要求中,減稅等主張已經表明英國執政者在與中國展開談判之前,就決定要做不虧本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