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聽話的孩子(1 / 1)

1990年,政治風波總算過去了,老百姓的生活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改革沒有中斷,家庭土地承包責任製繼續實施,永嘉村的小老百姓依然像前幾年一樣,在田地裏精耕細作,希望到了收獲的季節能夠獲得豐收,讓自己的小日子過得不那麼緊湊。此時的張正滔僅僅三歲而已,他和其他村裏的孩子沒有什麼兩樣,兩隻小腳能夠被自己操控了,就再也控製不住自己好奇的心理了。整天跟著村裏的孩子在村裏四處遊蕩,所幸他還算聽話,沒有跟其他小夥伴們打架鬥毆,每次看見別人打架鬥毆他都總是在一邊看著,就那麼笑著看他們鬥。以至於其他孩子的父母親每次都拿他做榜樣,每次見著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打架時,都說還是人家老張家的孩子好,從來不和別人打架。其實小張正滔心裏挺熱血的,也希望和他們打打架,鬥鬥毆,隻是他自己知道,自己從小體弱多病,人又長的矮小,和村裏的孩子打架肯定是吃虧的。索性不和別人起衝突,即使自己被別人欺負了,忍一忍也就過去了,總比挨一頓揍強吧。久而久之,村裏的大人小孩都知道,老張家的孩子是個很聽話的孩子,從來不和別人起衝突,張正滔的父親和母親也引以為豪。張正滔的母親在1989年底又生了一個兒子,張正滔從此有了個弟弟,取名叫張正勝,本來其父親的意思是叫爭勝,即爭取勝利的意思,考慮到大兒子的名字裏中間是正字,為了保持平衡,索性就叫正勝了,反正也是爭勝的諧音,挺好的。本來老張家裏就是一貧如洗,靠著那點地過活,當時還沒有興起打工的熱潮,隻有膽子大的才敢出去闖一闖,像老張這樣老實巴交的人想讓他出去闖世界那是不可能的事。家裏現在有四口人了,還有個剛出世的小子,張正滔的母親因為要帶弟弟,也不能去地裏幹活,家裏的勞動力就隻剩下父親一個人了,要是張正滔再鬧騰一點,出去打打架,惹點事,這個家就有的受了,還好張正滔還算聽話,就算偶爾在外麵被人欺負了也絕不告訴父親母親。其實張正滔不可能有那麼深的考慮,怕挨揍就不敢出去打架,還有一個真正的原因就是母親的管束很嚴厲,隻要張正滔在外麵打架惹事了,回到家裏鐵定還要挨一頓揍,甚至不許吃飯。農村人是比較迷信的,當年到張正滔家要飯的那個老太婆對張氏夫婦說的話還是挺有效果的,張正滔的母親記住了老太婆的話,隻要張正滔不逆勢而為,好好聽話,踏踏實實的做人,雖然生活有點坎坷,但是在貴人的幫助下還是能夠小有成就的,應該會比他們現在過得好。可憐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不求兒女要做多大的官,掙多少錢,隻希望兒女過的好就行了。正是因為這樣,張正滔的母親一直對自己的兒子嚴加管束,即使他平庸一點也比出去惹事生非的好。農村裏有句老話,不鬧騰的孩子長大沒出息。雖然村裏的人經常說老張家的孩子聽話懂事,自己的孩子怎麼怎麼鬧騰不聽話,但是實際上他們心裏對自己的兒子挺認可的,因為兒子喜歡鬧騰,雖然是個惹禍精,但是將來長大了肯定比老張家的孩子有出息。唯一嫉妒的就是老張家又增添了一個兒子,在農村人眼裏,養兒防老這是千年古訓,多一個兒子多一份保障。那個年頭鄧大人采納計劃生育的建議,主張少生優生,原則上隻能生一個,可是在農村人眼裏,這簡直就是無理取鬧,尤其是頭一個生的是女兒,想方設法的要生個兒子。就算老張家裏有了一個兒子,但是老張心裏還是覺得不踏實,希望再生一個兒子,還好老天開眼,老張家又生了一個兒子。這可讓村裏人嫉妒的不行,張正滔的父親母親都讀過幾年書,也深知村裏人的想法,所以對張正滔要求更是嚴格,絕不允許小張正滔在外麵惹事。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老張家出了個聽話的孩子也就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