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半年的運行,1993年10月份,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國債期貨業務開始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與馬躍進有著特殊淵源的北京商品交易所也在期貨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國債期貨交易,隨後,一些地方的期交所都推出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國債期貨品種。
各路熱錢紛紛往這個新生的衍生產品上聚集,期貨價格一路走高,也推動了現貨價格的走高。一年後,國庫券的發行市場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們由冷淡、漠視、棄之如敝屣,發展到1994年下半年,人們對新發的國庫券趨之若鶩,頭一天聽到第二天有新的國庫券開始發行,馬上就會有人連夜在銀行、證券公司、財政係統的國債服務部門前排隊。
受益最直接最大的,不是那些購買國庫券的普通老百姓,而是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大資金、大機構。這之中,獲利最多的還是億邦證券。盡管事後許多人認為經發證券通過與經濟發展部的特殊關係,是最大受益者,但事實上,經發證券在當時每年的贏利不過幾千萬元而已,從來就沒有像億邦證券那樣以億計甚至十億計。
金山差不多快要實現自己把億邦打造成為中國的美林、高盛、JP摩根的理想了。
這一年的國債期貨,幾個回合下來,多頭和空頭都有所斬獲。
市場多方陣營和空方陣營可謂營壘分明。多方陣營以經發證券為首,馬躍進任總指揮,糾集了北京飛黃集團以及北京一些後起的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江蘇和浙江一些實力雄厚的私人大戶,這些大戶名義上都是經發證券的客戶,實質上都是利益同盟軍。另外,嚴冬在北京的公司已經初具雛形,名義上那隻是嚴冬自己的公司,但市場普遍認為,那是嚴冬和馬躍進共有的公司,盡管沒人能拿出證據。
億邦證券一直與經發證券做對手盤。
金山認為,盡管一年下來,億邦與經發都隻打了個平手,誰也沒有吃掉誰,但金山堅定地認為,億邦證券有實力最終擊敗經發證券。這有多個有利因素:一是億邦雄踞上海,是上海的本土公司,深得上海市政府重視,同時億邦還是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常務理事單位,有什麼事情,上交所會全力支持,畢竟交易所就像自己的家一樣。自古強龍壓不過地頭蛇。二是金山的學識、經驗是經發證券包括馬躍進在內的任何人都不具備的。三是金山有強大有力、敢作敢為的同盟軍,這之中有東北的高氏家族、溫州的江白龍,還有上海本地的一些大型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一些成長中的本土力量。有這些力量的支持和協助,金山認為在股票、期貨市場上,億邦已經穩操勝券。
還有一條,不能讓外人知曉,就是金山在經發證券公司布下的眼線,包括吳義、林芙蓉。與林芙蓉交好,金山一直視為自己的一大成就。男人做到這個份上,真是人生得意,夫複何求?金山腦子裏經常冒出這麼一個古怪的詞語。隻是他一直沒有工夫查查這裏的“夫”是個實詞還是虛詞。
一切早已部署停當,一切程序都是駕輕就熟。人,有了;錢,有了;國庫券,也有了。現隻等尋找機會,與經發證券公司決一死戰,把這隻惡虎從上海灘上趕出去。這叫“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現在東風已經刮起來了,億邦證券公司設計的“火燒赤壁”,很快就要上演了。
馬躍進這段時間沒有絲毫懈怠,他一直在為資金的事情奔波。
通過林家福女兒的關係,馬躍進弄來的國庫券代保管單都快塞滿了整整一間地下室。這些天,陸陸續續有下屬的證券營業部來把這些國庫券代保管單拉走,馬躍進給下屬十三家證券營業部分配了任務,要求務必在春節之前把這些國庫券代保管單全部變現。經發證券的目標是籌集到至少一百億,僅此一項,按照2.5%的國債期貨保證金比例標準,可以開立價值二千五百億的購買合約。若是按照以前1%的比例標準,可以開立價值一萬億元的購買合約,可惜已經不再執行了。無論怎樣,這都是個天文數字。
而且馬躍進布下的資金儲備還遠遠不止這一些。江浙的那十多個金融證券大佬能拿出一百來億配合做市,還有北京的那幾家,飛黃集團這回也準備拿出十個億;至於那幾家“中”字頭的信托公司和證券公司,每家都能拿出三五億元。其實他們應該有能力拿出更多,但體製原因,使他們不願意冒太大風險,因為賺了錢,於自己並沒有太多好處,要是萬一賠了錢,那可就沒法交代了,弄得不好,自己的職務就不保了。
所以,這個局麵就像古代兩軍對壘,有真刀真槍拚命的,有觀陣助威的,有搖旗呐喊的,有耍花刀花槍不出力的。等雙方真正動手,還會有臨陣倒戈的。這裏麵,馬躍進、飛黃集團和江浙大戶是打算真刀真槍血拚一場了。
雙方都在秣馬厲兵、磨刀霍霍。硝煙日趨濃烈,接下來,一場殊死惡戰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