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女人如茶,其外清新淡雅,內在香味雋永。女人二十美在青春,三十美在蕃秀,四十美在成熟,五十美在內斂,六十美在容平……四時風景,各有千秋。四十歲的楊瀾,早已經不再是那個清純的女大學生,在人們眼裏,她卻依然美麗。她給人的印象始終是優雅得體,帶有女性溫柔的智慧。
1. “我不聰明,但我很努力”
大家都覺得楊瀾如此成功,她一定是個天資了得的人。實事求是地說,楊瀾少年時期並不是那種聰明過人的女孩,但她的記憶卻超強。她能夠看到地理、曆史等考試題目,就知道它在哪章哪頁上。
楊瀾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時,剛入學她在聽力上和同學們有些差距。楊瀾因為聽力課聽不懂,特別沮喪。媽媽甚至擔心楊瀾為此挫折感太強而得自閉症。讓人驚喜的是,半年以後她就能後來者居上,逐漸嶄露頭角。這和楊瀾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現在楊瀾如此優秀,而小時候的她天性好動,是個活潑的孩子。她的學習成績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優秀。
小時候,爸爸媽媽對楊瀾的教育是一定原則範圍之內放任自流的模式。小學的時候,楊瀾對什麼事情都充滿了好奇,學習自然也就成了她滿足好奇心的一種方式,所以,楊瀾很聽話並很投入地去觀察、去記錄、去完成老師的作業。中學的時候,視野逐漸開闊,雖然涉獵課外的知識,但還是以課本為主。
進入高中後,楊瀾開始感覺到了學習的壓力,心裏麵也深深感覺到,高考將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近,楊瀾看著周圍的同學們每天在教室裏用功,緊張的情緒彌漫在心頭。楊瀾總覺得自己的學習有些力不從心了。
有一次老師突然在上課搞了個小測試,來考查大家的知識掌握情況。這次的考試讓楊瀾第一次意識到“會者不難,難者不會”這句話在平時學習中的重要性。考試卷子上的題目,楊瀾會的,好像答案就清晰地印在卷麵上,她隻要描畫一下就可以輕鬆答出了。可是那些不會的題目,讓楊瀾看著就覺得眼睛開始模糊,好像腦袋突然之間被誰掏空了一樣。還有些題目,明明答案就在筆尖上,但真要寫的時候,卻寫不出一個字來。
考試成績單發下來時,成績自然沒有平時好。楊瀾發現,許多平時跟自己差不太多的同學,這次的考試成績都比自己好。通過這件事,楊瀾意識到,自己學得沒有同學們紮實。學習應該是平時努力的事情,臨時靠記憶得到的分數是不會有收獲的。
楊瀾是個認真的女孩,吃一塹,長一智。這次臨時的突擊測試給楊瀾敲了一次警鍾。楊瀾意識到,僅僅把希望寄托在考試前的刻苦上顯然是不行的,平時的積累才是最後成功的有力保障。
明白了這個道理,楊瀾在以後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到清清楚楚。這種良好的習慣在楊瀾工作後非常有用。在她的電視製作生涯裏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和良好的運用。楊瀾的節目,每次的前期準備工作都做得十分充足,這就像平時學習的積累一樣,到電視開始錄製的時候,楊瀾就遊刃有餘了,這些經驗積累是她能在眾多的競爭者裏出類拔萃的主要原因。
人們知道,學習是一個過程,成績是一種結果。在結果與過程的選擇中,大部分人往往疏忽了過程,更重視結果,卻不知道結果正是過程的積累和變化。楊瀾抓到了過程中的所有細節,所以她也就抓到了最完美的結果。
一直以來,楊瀾都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充滿靈感的人,所以她非常重視采訪前的準備工作。1999年,楊瀾到上海采訪《財富》雜誌主編。剛一開始,那位主編對待楊瀾的態度並不十分認真,但聊著聊著,他就發現,自己不得不認真對待眼前這個看似平凡的女孩了。
因為楊瀾當時的提問已經具體到:“在你就任主編之後這十幾年當中,世界財富前10名的排列有過什麼樣的變換?這些又集中反映出國際產業結構什麼樣的調整?而那些被換下去和換上來的大企業領導,又是怎麼麵對這種變換的?”
在隨後30分鍾的采訪中,這位主編很吃驚地說:“真沒想到你的‘家庭作業’準備得這麼好……”
楊瀾說,我不聰明,但我努力,這也是一種智慧。其實,楊瀾不是那種特別聰慧過人的女孩,楊瀾用的全是巧勁。這是楊瀾的性格決定的。她說:“我經常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有才華和極端聰明的人。但是我會鼓勵自己,這很重要。”讓她用幾個詞概括自己,她想一想,慢慢說,“人能了解自己,那是最大的智慧。”
這種以紮實見功力的方法,一直到現在楊瀾都在使用。任何一件事情,楊瀾在開始做以前,一定是把前期的準備工作做足、做細,隨後事情也就順理成章了。
2.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有人說,28歲之前的女人是為追求美麗而活著的。事實的確如此,隻是美麗的標準並非隻體現在容顏和身材上,而更重要的體現在內涵上。
“石韞玉而山暉,水懷珠而川媚。”西晉人陸機這樣評說內涵之美。外表的美麗固然是女人的資本,但是,時光終會流走,容顏終要老去,唯有沉澱於內心的知識和智慧,才能自始至終讓女人永遠年輕,永遠美麗。
提起楊瀾,很多人都說她太幸運了。是的,人們看到,從著名節目主持人到製片人,從傳媒界到商界,她成功實現了人生的一次次轉型。確實,楊瀾是幸運的。但是換句話說,這種幸運,並非是人人都有,也不是人人都能駕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