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生日,大家都為我慶生日去了,很抱歉,沒有按時更新!
加工廠在新宅子建成一個月後也建成了,並投入了使用。姥爺一家也搬過來了。養雞場被林生管理的很好,旁邊的十多畝荒地,林生用趙小菊給的方法整地,雜草已經處理的差不多了。隻是偶爾有顆頑強的小草,生命力比較旺盛的,露出來。
這就是良田啊,坐在田埂上,頭戴著自己編的插了幾朵野花的草帽,看著一望無際的田地,綠油油的莊稼隨著風的吹動,一起一伏。
趙小菊來到養雞場,吩咐養雞場裏的人把新鮮雞蛋,運到加工廠,準備明個做醃鹹雞蛋。
在古代,作料少的根本沒法和現代比。趙小菊就幹脆不放其他調料,隻用鹽。醃製時先將食鹽溶於燒開的水中,達到飽和狀態。待鹽水冷卻後倒入壇中,並將洗淨晾幹的雞蛋,逐個放進鹽水中,密封壇口,置通風處,二十五天左右即可開壇取蛋煮食。這個方法醃製的鹹雞蛋,蛋黃出油多,味道特別香。想著就想流口水。
古代的鹽真是粗,鹽水中有很多雜質,好懷念前世的精鹽。趙小菊決定以後燒菜的鹽,用沉澱過的濃鹽水。
這樣不僅防止雞蛋壞掉,通過深加工,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賣的更貴一點。
“林大哥,以後種植水稻的人和加工廠裏的人有個別機靈的,給我留意一下。”趙小菊對林生說。
“知道了,以後我會留意的。這是這個月的賬本,小菊妹妹請過目”林生遞上賬本說道。
趙小菊接過賬本,坐下來,仔細看著。全部是文字性的,看的趙小菊頭暈眼花。好懷念數字呀。收起賬本,待會帶回家,用數字從新做一份,留底。
過幾天就可以收稻穀了,趙小菊回去之後想著,稻子收上來之後要脫粒。現在也沒有脫粒的工具,在趙小菊的印象裏,小時候家裏把稻子脫掉稻殼,使用的最難簡易的機器,最起碼也是用電帶動的,沒有見過人工脫粒。趙小菊在空間裏和小白都在發愣。
“小白,空間好久都沒有升級了,水稻就要收了,在空間你吹一口氣就行了,可在外麵用什麼脫粒好呢?”趙小菊兩手托著腦袋問小白。
小白有樣學樣,也是兩爪托著腦袋,說:“小菊姐姐,我也不知道?要不我們去查一查書。在別墅三樓有很多書。”
一人一獸來到三樓,三樓滿滿的都是書,各種各樣的書籍都有,都是像書店裏的一樣,分門別類的整整齊齊地疊在書架上。“我以前怎麼沒發現有那麼多書啊?”趙小菊問。
“小菊姐姐,哪次不是嫌棄我囉嗦啊,每次我都想說,你都打斷我說話,你還怪我呢?”小白委屈地說。
“好好好,不怪不怪,是我不好,快找找有這樣的書嗎?果然找到一本叫做《古代農史》,裏麵有一章就是介紹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生產工具的發明改進。裏麵有人工舂米和用水碓舂米的兩種方法的簡單介紹。人工舂米,是在太費事,這是趙小菊最不喜歡用的方法,費人力不說,而且還生產效率低下,一天都舂不了多少,所以趙小菊重點鎖定在水力舂米的水椎上麵。
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趙小菊做了一夜的夢,早晨起來兩手抱著個腦袋,仔細想著夜裏的夢境。昨天還亂混混的腦子,現在逐漸清晰,腦海裏呈現出一張完整的水碓圖。趙小菊怕待會忘記了,立即拿出紙筆,根據回憶畫出來。等到鎮上,鐵木器點看看,能不能做出來。
吃完早飯,趙小菊來到鐵木器店,把圖紙給了掌櫃,趙小菊也不說客氣話,直接問:“掌櫃子,這個你們能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