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曆史上中外名人的重重懸疑(1 / 3)

他們也許是你崇拜的英雄,也許是你厭棄的小人,他們就是這樣一群令你或喜、或怒、或憂、或疑的作古之人,在他們的生前死後都流傳著無數撲朔迷離的傳說,孰真孰假?撥開曆史的謎雲,他們能否在千百年後找到一個懂他的知己?

九五之尊的秘密——秦始皇的身後謎團

公元前259年中國農曆正月,他出生在趙國邯鄲;公元前246年,他13歲時便登基成王;公元前238年,21歲的他開始在雍城親政,公元前230—前221年間,他率軍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實現了統一大業,他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帝王——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裏他是中國的拿破侖。他一生征戰,勵精圖治想要建立千秋功業,曆史對他褒貶不一,有人讚頌他偉大,有人痛罵他暴虐,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一生都在為他的帝國奮鬥,從不知停歇,至死他也未能享受過真正的安寧。公元前210年,49歲的秦始皇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結束了他短暫而燦爛的一生。他的猝死也給曆史留下了無數的謎團,吸引著眾多的學者和探險家前來解密。

謎團一:始皇帝的生父究竟是誰

曆史至少是公認這一點的,秦始皇的生母是“趙姬”,但這個女性的身份很特別,她先是呂不韋的愛姬,後又嫁給了當時在趙國作為人質的子異,之後才有了趙政的誕生。趙姬的特殊身份成為人們懷疑始皇生父的最主要原因。而在書中對他出生的記載也很少。從宋代開始便有人對始皇的生父有了兩種不同的猜測。

首先,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中有這樣一段,“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莊襄王即異人。這段簡潔的記載其實已經將秦始皇的身世交代得很清楚了。從中可以看出他是異人和趙姬所生的兒子,司馬遷並沒有對他的出生有所質疑。

但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又出現了另一種相矛盾的記載,司馬遷在這一段中記載:“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子楚,即異人歸秦國後改名為“子楚”。根據這段記載可以知道,秦始皇的母親趙姬本是呂不韋的情人,她與呂不韋同居有身孕以後,才由呂不韋送給異人,成為異人的夫人。趙姬隱匿身孕嫁給異人以後,“至大期時”生下的兒子取名為“嬴政”,這便是秦始皇,也就是說司馬遷在這裏又將他說成是呂不韋的兒子。

真實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為何《史記》中會有兩段不同的記載呢?

史料上對於秦始皇出生到他21歲登基這段時間的記載是殘缺的,沒有人知道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重大事情,也沒有人可以憑借殘缺的史料推斷出曆史的真相,也沒有人知道秦莊襄王是否懷疑過這個“兒子”的真實性,但最後我們能看到的是,嬴政以太子的身份登上了王位,並在21歲開始親政。

對於《史記》的不同記載有相關專家認為,這純屬司馬遷在處理資料時出現的失誤。司馬遷一個人寫了3000多年的曆史,在這當中還有無數次的修改、增減和再編,隨著收集的資料增加,出現這種失誤是難免的。畢竟曆史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而《史記》更注重的是事件的整體性,在細節上不可能做到麵麵俱到。

謎團二:秦始皇為何修築萬裏長城

長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它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一萬多華裏,因此被人稱為“萬裏長城”。

修築長城是一件耗損民力的事情,秦統一之後之所以會迅速滅亡與它有密切關係。明知道這是件勞民傷財的事情,那麼為何秦始皇還是毅然決定修築長城呢?

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各諸侯國築長城的事了,隻是當時的規模較小。他們修長城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為了防禦匈奴的進攻,當然也不排除可以抵禦其他諸侯國的進攻。

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防禦各諸侯的目的已經沒有了,那麼剩下的就隻有匈奴了,很顯然,當時的匈奴在北方給中原王朝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匈奴民族一直處於中國的北方,被稱為“北戎”,他們是一群彪悍的遊牧民族。由於在長期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生存,這個民族的男女老少大多都善於騎射。他們沒有經過中原禮儀文化的熏陶,在戰場上他們是粗魯的,但也是驍勇的,他們並不以攻占城池為目的,而主要是以搶劫財物和人為目的,加上他們多以騎兵為主,來去如風,令與其交界的秦、趙、燕三國十分惱怒,因此,修長城防止他們侵擾邊界是三國唯一能想到的辦法。

秦始皇統一了天下之後,北方的匈奴仍然是他極大的威脅,他們仍然時時騷擾秦國的邊界,燒殺搶掠,嚴重威脅著秦邊界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了結束這種被動局麵,秦始皇於公元前215年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進攻匈奴,收複被匈奴占領的河套,並開始著手修築“萬裏長城”,希望借此將匈奴人隔絕在長城之外,確保國家的永世太平。這便是始皇帝築長城最單純的動機。

謎團三:“焚書坑儒”的真相

焚書坑儒樹立了“千古一帝”暴虐的形象,在古今曆史上,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件多受人指責,那麼為什麼秦始皇會做出如此殘暴的事情來呢?是長久的戰爭讓他變得血腥?是政治鬥爭讓他變得無情?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這段曆史事件的前因後果。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博士齊人淳於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麵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這裏淳於越建議秦始皇恢複“分封製”。

隨即丞相李斯反駁了他,並認為自古以來天下之所以混亂的原因就是沒有實現統一,現在既然皇帝已經統一了各國,那麼就不用再說什麼分封,更應該統一言論,防止天下有異心,並請求始皇焚書:“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於是始皇便同意了李斯的焚書建議。

不久,他又聽到自己厚待的方士盧生、侯生在背後議論他,於是憤怒之下便決定“坑儒”以止“妖言”,於是便形成了曆史上令始皇臭名昭著的“焚書坑儒”。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可能並不是真正坑殺了儒生而僅僅是“方士”,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記道:“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於是“坑儒”一事便不可斷真假了,但秦始皇的確坑殺過400多書生卻是一個事實。

謎團四:中華第一帝王的猝死之迷

公元前210年,49歲的秦始皇死在了他第五次東巡的路上。千古一帝的猝死自然也給人留下了諸多猜測。病死還是謀殺,這兩種爭論一直持續到今天。

在《史記》中,司馬遷對秦始皇的死有很多記載。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時遭人行刺,身後的一輛副車被刺客用重錘砸得粉碎。隨後,又有人發現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隕石和出言“今年祖龍死”的“仙人”。迷信的秦始皇對這些現象感到恐懼不安。為了消災避難,尋找長生不老藥,秦始皇聽從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議,準備第五次巡遊。然而由於一路勞頓,秦始皇到平原津就病倒了。不久便病死在沙丘行宮。很顯然司馬遷認可了始皇死於疾病的說法,但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他死於非命。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從幾篇有關秦始皇死亡情況的史書進行推敲,發現了可疑之處。這次出遊隨從人員有趙高、李斯、胡亥等人,上卿蒙毅也在隨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親弟弟,扶蘇的親信,可是當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時,蒙毅被遣返回邊關。從突然的人事變動來看,這似乎是趙高等人的計謀。因為蒙恬領兵30萬隨公子扶蘇駐防上郡,從秦始皇的身邊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蘇的耳目;加之趙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後因秦始皇赦免,趙高才恢複官爵,趙高從此對蒙毅恨之入骨,發誓要滅掉蒙氏一族。趙高在秦始皇病重時遣走蒙毅,也為自己後來計謀的實施清掉了一塊絆腳石。秦始皇死後秘不發喪,等到趙高派人假傳聖旨之後才繞道返回鹹陽。扶蘇死後,胡亥即位,此時趙高大權在握並將李斯腰斬,自己坐上了丞相的位置,並可以出入禁宮,趙高的本性才真正暴露,他是想要做皇帝。而秦始皇不可能受他控製,賢明的公子扶蘇也不可能受他控製,隻有這個胡亥可以。根據這些史料基本上可以推斷,趙高是在一步步的計劃中害死了秦始皇並助胡亥登上帝位,從而達到自己真實掌權的目的的。那麼秦始皇的死是否跟趙高有關呢?沒有史學家給出過明確的史料記載,隻能是一種猜測,所有正史仍認為始皇帝是死於疾病。

關於這個中華曆史上的“始皇帝”,相去今天已經2000多年,曆時越久他留給人們的疑惑就越多。

伊凡四世的幾個秘密

1530年,莫斯科出生了一個男嬰,他是瓦西裏三世與葉琳娜·格林斯卡婭之子,也就是後來的伊凡四世——俄羅斯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他三歲即位,孤兒寡母麵對的是各集團間激烈的爭權奪利,還有恐怖的謀殺,他的身份決定了他不可能像平常人一樣擁有美好快樂的童年,但同時也決定他不可能如此平凡地度過一生。1547年,他加冕稱沙皇,開始了他的執政生涯。他南征北戰,施雄才大略,讓俄羅斯逐漸走上統一與強盛的道路,確立了它在東正教世界的領袖地位。俄羅斯的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同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嬴政一樣,他傳奇的一生給曆史留下了種種撲朔迷離的傳說,在他身歿後400餘年引起好事者的種種猜測。

謎團一:在艱難中崛起的孤兒

伊凡四世1530年8月25日出生於莫斯科,1533年其父莫斯科大公瓦西裏三世晏駕,年僅三歲的伊凡匆匆繼承了王位。並由其母葉琳娜·格林斯卡婭輔助執政,在殘忍的鬥爭中,這對孤兒寡母隻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可就是這個三歲的孩童在14年之後,卻蓄積了實力戰勝各種力量,成為了“俄羅斯的太陽”。伊凡四世的崛起簡直是一個奇跡,裏麵也包含著一個又一個謎團。

伊凡四世即位之初,由其母葉琳娜攝政。五年之後葉琳娜暴亡,死因不明,宮廷大貴族重新得勢。那些大貴族整天忙於爭權奪利、火並廝殺,根本未將八歲的大公小伊凡放在眼裏,此刻的他隻是有名無實的傀儡,沒有人會在意他的存在,也沒有人能感受到這個孩子可能帶來的威脅。

年紀小是缺點,但在艱難的政治鬥爭中,這也成了伊凡四世韜光養晦、瞞天過海的護身符。在爾虞我詐的環境中長大,親眼目睹了宮廷生活的黑暗和醜惡,使伊凡四世增長了閱曆。舒伊斯基長期把持朝政,假借大公名義發布法令。這在伊凡幼小的心裏早已埋下了複仇的種子。13歲那年,經過周密籌劃後,伊凡命令親信放狗咬死了舒伊斯基,並將之暴屍宮門。把權者一死,對年輕的伊凡來說,可稱之為“一箭雙雕”。這樣既除掉了肘腋之患,又樹立了自己“鐵血幼王”的鐵腕形象,震懾了朝野,站穩了腳跟。

1547年1月16日的加冕禮上,東正教大主教瑪卡裏將莫諾馬赫皇冠戴在17歲的伊凡四世頭上,他就成了“全俄羅斯君主、上帝加冕的神聖沙皇”。“沙皇”一詞源於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最高統治者愷撒(Caesar)的名字,是音譯和意譯的結合。伊凡四世稱“沙皇”,體現了他追慕羅馬先王、意欲大有作為的勃勃心態。伊凡四世躊躇滿誌地宣布,他將為俄國帶來新秩序。他立誌改革愚昧落後的俄羅斯,力圖創立一個唯我獨尊、君臨天下的大帝國。親政伊始,他便向大貴族勢力宣戰,以加強皇權。他宣稱:“君主的稱號就意味著承認不受任何限製的沙皇政權。”“朕生於皇家,長於朝中,掌握自家天下,並非竊自他人。俄羅斯君主自古以來皆親臨朝政,貴族大臣不得幹預。”

他建立縉紳會議,取代大貴族杜馬(議會)的特權;廢除地主貴族的司法權、征稅權和行政權;擯棄舊吏,在平民中選拔新官;限製僧侶和教會幹預朝政;沒收大貴族領地,將往日聲名顯赫的大貴族流放邊關。從1565年起,他雷厲風行地推行了著名的特轄製,建立直屬沙皇的特轄軍,在全國實行恐怖政策,懲處反對皇權的大貴族。特轄軍身著黑袍,跨騎黑馬,馬頭上掛著狗頭和掃帚,象征他們的使命:將沙皇的仇人咬死,掃地出門。在特轄製實行的七年中,伊凡四世既懲處了大貴族,也誅殺了眾多無辜的平民——尖樁刑、炮烙刑、活挖人心、抽筋剖腹等刑法使人不寒而栗。七年間有數萬人被處死,因此當時人們稱伊凡四世為“雷帝”,即恐怖的伊凡沙皇。伊凡四世崛起的因素是多方麵的,但還是他個人的才能與性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謎團二:血腥屠子的殘暴父親

當伊凡四世的地位鞏固之後,便開始考慮接班人的問題。伊凡四世對長子小伊凡非常器重,視其為未來皇位繼承人,加封為王儲,命其跟隨左右,悉心培養。但從1581年年初起,伊凡四世開始懷疑王儲有欲奪皇位之意,父子關係緊張。是年11月15日,太子意外地死去,世人傳言伊凡四世有殺子的重大嫌疑。

法國傳記作家亨利·特羅亞在《一代暴君——伊凡四世》中記述了伊凡四世殺子的經過。11月15日,伊凡四世看見王儲妻子葉蓮娜僅穿一件薄裙在宮中走動,違反了俄國婦女至少要穿三件衣裙的慣例,勃然大怒,動手打了兒媳,致使葉蓮娜當即因驚嚇而流產。王儲聞訊後,對父皇大發雷霆。伊凡四世虎威大發,罵兒子是“可恥的叛徒”,舉起鐵頭權杖向兒子刺去,正中王儲的太陽穴。王儲終因傷勢過重而死去。這是伊凡四世“盛怒殺子”的重要記載,西方的傳記作品多是嚴肅的曆史著作,絕少“戲說”性的小說家言,因此此記載不容忽視。

但是其他曆史著作和傳記中的記載卻與此大相徑庭。蘇聯曆史學家斯克倫尼科夫認為,1581年11月15日,伊凡父子雖發生激烈爭吵,但父親隻在兒子身上用權杖戳敲了幾下,王儲並未受重傷。王儲主要因喪子和恨父極度悲傷以致突發癲癇病,後又繼發熱病死亡的。他的論據是伊凡四世在1581年11月9日信中的記述:“兒子伊凡病倒了,今天他仍在病中。”因此,斯克倫尼科夫認為王儲是病死,而非父殺。

謎團三:謎一樣的猝死

1584年3月18日,身無大恙的伊凡四世浴後正欲下棋時突然暴卒,終年54歲。對於沙皇的猝死,朝野上下議論紛紛,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伊凡四世死後兩個月,他的兒子費多爾·伊凡諾維奇繼位加冕,同時鄭重宣告伊凡四世“領受了天使的聖像升入天國”。

伊凡四世的寵臣傑·戈爾謝是伊凡四世暴卒時的重要目擊者,他在《回憶錄》中對伊凡四世生命中的最後幾個小時進行了生動的描述:伊凡四世在晚上7時沐浴後容光煥發,吩咐親信羅季翁·比爾金去拿象棋。“突然,他變得軟弱無力,並仰麵倒下”,在一片混亂中沙皇“喘不過氣來”,繼而停止呼吸,身體開始僵硬。

300多年後的1963年,以伊凡四世為研究對象的專家韋謝洛夫斯基首次對這一說法提出異議。他在《關於特轄製曆史的研究》一書中專門寫了“可疑的傳聞”一節,提出沙皇是被自己的寵臣別伊斯基和波·戈杜諾夫害死的。但卻沒有相關證據能論證這一推斷。

多年來,一些想要找出事實的史學家們又在《莫斯科編年史》一書中讀到了“沙皇伊凡死得很快”,“是他寵信的人給他吃了有毒的食物”等關於伊凡致死的文字。在荷蘭商人依·馬薩的《見聞錄》中還有更詳細的描述:伊凡四世“比人們預料的死得早。他雖身患重病,一天比一天衰弱,但是還看不出瀕死的跡象。據說,一個受到他寵信的顯貴別伊斯基給了他一份約翰·艾洛夫醫生配製的飲料,裏麵放了毒藥,沙皇飲用後很快就死了”。為了得到進一步的證據,1963年,在維修莫斯科克裏姆林宮阿爾漢格爾斯克大教堂時,人們打開了伊凡四世及其他一些人的陵墓,對遺體進行了化學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有大量的水銀分子存在,但法醫的鑒定意見卻也是模棱兩可的,鑒定稱:“不能完全排除用藥物一下子或是緩慢地毒殺他的可能性。”

謎團四:一代暴君的絕嗣之謎

伊凡四世死後,皇位由他第一個妻子生的兒子費多爾·伊凡諾維奇繼承。27歲繼承皇位的費多爾天生弱智,人們背後都稱他為“傻瓜費多爾”,他除了上教堂乞求上帝的保佑和欣賞小醜的滑稽表演外,一無所能。自然朝政大權就旁落到其舅舅尤裏耶夫、妻兄戈杜諾夫等五位大貴族組成的攝政委員會手上。1584年8月,尤裏耶夫因病退出政治舞台,老謀深算的戈杜諾夫獨攬朝中大權。

而費多爾同父異母的最小弟弟季米特裏也在六年後,在遠離首都的烏格利奇神秘死亡,成為俄羅斯曆史上有名的“烏格利奇案”。

季米特裏是伊凡四世第七個妻子所生的兒子,伊凡四世死時他才兩歲。在父親暴死後兩個月,季米特裏就和他的母親瑪利亞一同被遣送到遙遠的烏格利奇皇室領地。在那裏,季米特裏遠離宮廷鬥爭,過著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然而,危險卻悄無聲息地向小王子逼近了。1591年5月15日早晨,正在院中玩耍的季米特裏突然倒在血泊中,臉色慘白,喉嚨被利刃割斷了。民間流傳著戈杜諾夫派人殺害了季米特裏的說法。

據說當瑪利亞在悲痛中清醒過來時,就聲嘶力竭地大聲哭喊,說戈杜諾夫殺死了她的兒子。當時的烏格利奇警鍾長鳴,人們從四麵八方叫嚷著趕來擁進宮院,四處查找凶手,但卻沒有找到。人們相信是戈杜諾夫派人前來殺死了小王子,因為當時的傀儡皇帝費多爾不僅無能多病,而且膝下無子,他死後,很有可能以“兄終弟即”的方式由季米特裏來繼承皇位,戈杜諾夫殺害季米特裏是為了防止喪失苦心經營而來的權力、地位。

這個推斷在政治鬥爭中是常見的,但也有人認為,小皇子是在玩耍時,癲癇病突然發作,碰到利刃上不幸喪生的。持這種說法的有小皇子的奶媽和保姆。她們說,出事那天早上,小皇子獨自在院子裏玩“豎刀入地”的遊戲,突然癲癇病發作,在失去知覺、撲向地麵的瞬間被自己手中的尖刀割斷了喉嚨。他的死純屬偶然,並非被外人刺殺而死。

小皇子之死驚動了朝野,沙皇為此事專門成立了一個調查團來審理“烏格利奇案”,希望能夠調查出季米特裏的死因。調查結果最後宣布,季米特裏的死亡純屬偶然。然而奇怪的是,在調查結束後不久,瑪利亞就被送往修道院做了修女,她的親屬們和許多烏格利奇當地人也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小皇子之死成了烏格利奇的一大奇案,而最讓人心生疑竇的是,在後來的俄國民間出現了多個“季米特裏皇子”。大多數人認為,這是有人假借皇子之名,謀取個人利益。但也有人分析說,當初小皇子之死有詐,是瑪利亞深知宮廷險惡,早已察覺到野心勃勃的戈杜諾夫會對愛子不利。為了保護年幼的兒子,她與女仆共同上演了小皇子“身亡”的假戲,使季米特裏躲過宮廷內部的相互傾軋,得以全身而隱,“死者”隻是個替身而已。

1598年,費多爾病死,戈杜諾夫正式成為新沙皇,至此伊凡四世開創的留裏克王朝以絕嗣而終。戈杜諾夫的登基遭到了伊凡四世的近親屬和其他貴族的竭力反對,俄羅斯曆史進入了長達15年的混亂時期。1613年,伊凡四世元配夫人安娜斯塔西婭·羅曼諾夫娜的侄孫米哈依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被正式選為沙皇,羅曼諾夫王朝開始了在俄羅斯304年的漫長統治。但伊凡的子嗣是否還存在?小皇子是否真的未死?這個謎團也一直沒有解開。

神秘消失的埃及唯一女法老

古往今來,世界政治舞台上不乏登上權力頂峰的女性,比如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英國的前首相撒切爾夫人。還有些曾烜赫一時,最終被埋沒在曆史潮流中的偉大女性,她們中有人曾打敗過“世界之王”居魯士大帝,還有人曾女扮男裝成為了埃及唯一的女法老,她就是哈特舍普蘇,她於公元前1503年—前1482年統治著埃及。

哈特舍普蘇神廟淺浮雕上刻有埃及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女王的形象。戴假胡須,身著男裝,束胸寬衣,手執權杖,威嚴無比,這就是埃及唯一一位女法老哈特舍普蘇的一貫裝束。極少有人見過她本人,她的真實相貌和她的傳奇故事一樣神秘。傳說中,哈特舍普蘇是個美麗的女人,在她死後,有人故意將她在卡納克神殿的肖像銷毀了,甚至連她的皇族名號也被抹去。有人猜測說,這是圖特摩斯三世授意的,目的是要報複她篡奪了自己的王位。

哈特舍普蘇是開創古埃及一代盛世的第十八王朝法老。她是圖特摩斯一世與王後唯一的孩子。她從小聰明伶俐,果敢堅強,深諳權術。她常以自己是法老唯一的正統繼承人為榮,並且夢想有朝一日統治強盛的埃及。

公元前1512年,圖特摩斯一世去世。而他與王妃所生的長子則與哈特舍普蘇結婚,繼承了王位,是為圖特摩斯二世。二世體弱多病,無心治國,繼位不久,大權就落到哈特舍普蘇的身上。幾年後,二世病死。此時的哈特舍普蘇根基不穩,無法實現其抱負。她安排二世與妃子所生的一個十歲男孩與自己的女兒完婚後繼位,是為圖特摩斯三世。自己則以攝政王身份,全權管理國家事務。

圖特摩斯三世慢慢長大,心懷雄心不願再做傀儡。於是,哈特舍普蘇趕在三世正式親政之前,將他流放到偏遠地方。至此,哈特舍普蘇成為法老已萬事俱備,隻欠如何打破女性無法當朝的傳統了。於是,她聯合僧侶編造身世,稱自己是太陽神阿蒙之女:太陽神為了讓自己的後代統治埃及,化身圖特摩斯一世與王後產下一女,如今,這位女子已曆經磨難,可以成為統治埃及的法老了。她還在神廟的石碑頂部放置許多金盤,反射太陽光芒,以向世人證明她與太陽神的親密關係。接著,她開始女扮男裝,下令所有人用男性代名詞稱呼她。經過精心謀劃,哈特舍普蘇終於如願地登上了法老的寶座。當上法老後,她精心治國,使古埃及繼續保持興盛。為了獎賞神廟中的僧侶,她複修了許多古建築、廟宇,並贈送給神廟四座高達30餘米的石雕方尖碑,為太陽神吟詩作賦。

盡管她勵精圖治想要掌控繁榮的埃及王朝,但變故還是發生了。在她統治的第22年,圖特摩斯三世突然重返王位,而哈特舍普蘇從此便不知去向,同時失蹤的還有她的情人和女兒。絕大多數有關她的記錄都在當時被刻意銷毀了,至今,埃及史學家都無法解釋哈特舍普蘇如何失去了權力,也說不清她的死因。

現代考古學家在尼羅河西岸發現的皇家木乃伊中,沒有一具屬於哈特舍普蘇。她的木乃伊是否被人轉移到別處?是否保存完好?哈特舍普蘇的屍體去向成了一樁曆史懸案。

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哈特舍普蘇剛剛駕崩,圖特摩斯三世的軍隊就襲擊了宮殿,毀掉了所有與她有關的東西。她的墓穴也被洗劫一空,很可能她的屍體也在那時被轉移到了別處,因為圖特摩斯三世沒有給她入住金字塔的“榮耀”。

另一種說法則稱:女法老是為了和情人長相廝守才不願死後住金字塔,而是選擇了和情人隔牆而葬。

1903年,埃及考古學家卡特在國王穀的一座小墳墓中發現了兩副棺材。多年來,他們一直猜測其中一具木乃伊屬於女法老哈特舍普蘇。他們懷疑這兩具木乃伊中,棺材中的為哈特舍普蘇的奶媽,躺在地下的則是她本人,因為“她”的右臂彎屈放在胸口,那是王室成員的專有姿勢。經過進一步考古發掘,終於對木乃伊的身份有了定論,考古學家找到了一個標有哈特舍普蘇名字的盒子,當中存放著一顆牙齒。經過CT掃描技術鑒定,考古學家驚喜地發現,這顆牙齒竟然和棺材中那具木乃伊口中缺失的臼齒基本吻合。經過進一步地DNA對比,考古學家認定那具木乃伊就是尋找了多年的哈特舍普蘇木乃伊。女法老木乃伊的尋獲對考古界而言是一個重大的發現,那麼為什麼她的木乃伊未被存放在金字塔中,卻停在了這個小墳墓裏呢?跟女人的特殊身份有沒有關係?

在開羅以南671公裏的尼羅河岸邊有一個叫做盧克索的地方,這裏曾是古埃及新王國的都城。盧克索古跡遍布,在國王穀裏,巨大的岩石洞被挖成地下宮殿,埋葬著第17王朝到第20王朝期間的64位法老。在眾多陵墓中,有一處陵墓最令人心馳神往,那就是埃及唯一的女法老——哈特舍普蘇的陵寢。

哈特舍普蘇陵寢的設計十分具有個性,有些現代建築的風範。早期法老把金字塔作為葬身之所,但哈特舍普蘇首開先河建造了墳墓。與國王穀那些男法老擁擠隱蔽的墓室不同,哈特舍普蘇將自己的陵寢修造得優雅大方。陵寢的台階從尼羅河西岸陡峭的山崖上延伸下來,麵前就是一望無際的田野。背靠山崖的高台更像是一個寬敞的院落,高台中央有一道門,門後便是一條幽深的墓道,伸向山崖內。陵寢周圍的石牆上刻著哈特舍普蘇神聖的降生和在位時的業績。作為新王國第三任法老的女兒,哈特舍普蘇的婚姻顯然有點身不由己。為了保持王室血統的純正,她不得不嫁給同父異母的兄弟,成為圖特摩斯二世的妻子,這個體弱多病的法老沒幾年就撒手西去,留下她和一個妾妃生的兒子圖特摩斯三世。命運選擇哈特舍普蘇當上了攝政王,她對王權的野心也迅速膨脹。哈特舍普蘇曾戴著假胡須,把自己打扮得像個男法老一樣料理國事,在她的治理下埃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她還史無前例地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前往非洲東海岸一個叫龐特的神秘國度探險,尋找貿易市場,這些場麵都通過壁畫反映在了陵寢的石牆上。

再強大的女人最終還是想找一個可以停靠的港灣,哪怕是3500多年前的女法老。她的婚姻由不了自己做主,那麼對愛情的渴望應該更甚於常人。

有證據說森穆特就是哈特舍普蘇的情人。哈特舍普蘇能執政整整20年,離不開重臣森穆特的輔佐。森穆特是許多重大工程的總指揮。哈特舍普蘇給了森穆特太多特權,比如將法老的石棺贈給他,還破例讓他在國王穀附近修自己的陵墓,而這個陵墓與她的陵寢幾乎是背對背的,再往深挖一段就可以在地下相通了。據說,哈特舍普蘇的墓門後麵,還有森穆特的雕像,因為女法老希望在複活之後,第一眼就看到自己深愛的人。女法老與大臣這種不尋常的關係在修墓工人的信手塗鴉中露出了端倪,其中一幅壁畫描繪的是一個戴著王冠的女法老正與一個男人做愛的場景,這幅畫足以表明兩人的情愛故事在當年已是眾人皆知的秘密。那麼真是為了愛情,女法老才放棄了金字塔,而決意將自己的屍身安放在國王穀的陵墓中嗎?那為何史料上卻找不到任何關於她在位期間政績的隻言片語呢?曆史總是有很多疑惑等待人們去探尋!

為何稱管仲為娼妓的開山鼻祖

在《中國古代性愛史揭秘》一書中把管仲和白眉神視為娼妓的開山鼻祖,文中這樣寫道:三百六十行中,有一個不成文的習慣,就是為自己所從事的行當找一個“開山鼻祖”或聖達賢人。比如教書先生把孔夫子當鼻祖,木匠認為魯班是鼻祖,音樂界推李龜年為“樂聖”,愛茶人稱陸羽為“茶聖”,就是這個道理。娼妓也不例外,為了表示這個職業的合理合法,也找到了自己的“娼聖”,也就是娼妓神。那麼誰又被稱為“娼聖”呢?據說他便是春秋時代偉大的政治家管仲。

管仲是中國古代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幫助齊國創立了春秋大業,梁啟超曾稱讚他是“中國最大的政治家”,那麼這樣一個風雲人物怎會被稱為“娼聖”了呢?恐怕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下這個行業的淵源。

關於中國妓女是怎樣產生的,這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在國外盛行一種妓女起源於宗教的說法,例如建立於公元前3000年的巴比倫王國就出現了妓女,在公元前18世紀漢穆拉比當政的時候,神殿裏除了男祭司、仆人、工匠外,還有不少很受人尊敬的女祭司,她們通常來自優裕的家庭;而在這裏還有一種人,她們是介於“神”與“祈禱者”之間服務的“聖職妓女”,她們的收入可能是神殿主要的經濟來源。公元前5世紀希臘的曆史學家希羅多德曾描寫巴比倫神殿裏的妓女說:“每一個當地的婦女在一生中必須去神殿裏一次,坐在那裏,將她的身體交給一個陌生的男人……直到有一個男人將銀幣投在她的裙上,將她帶出與他同臥,否則她不準回家……女人沒有選擇的權利,她一定要和第一個投給她錢的男人一起離去。當她和他共臥,盡到了她對神的職責後,她就可以回家。”所以,那時,在巴比倫做妓女並不讓人感到是種恥辱,而是每個女人都必須經曆的一個過程。

而在我國,也一直流行著與之類似的宗教起源說,即認為中國的妓女起源於殷商時代的女巫,並把那個時代稱為“巫娼時代”。可是近年來有人認為中國雖然在曆史上存在過近似巴比倫、古希臘女祭司的女巫,但在史書與宗教典籍中卻找不出一條關於殷商女巫賣淫的確鑿材料。因此又有人認為中國的妓女應該是起源於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家庭所蓄養的家妓,即古代的女樂、倡優,而且在許多古代曆史事實和典籍中都不約而同地將“妓”解釋為“女樂”,把“娼”也解釋為“女樂”。因此這種說法較為可信。當然對於這些問題,還需要深入研究。但應該指出的是,後世的妓女在古代可能有多種來源,或者可以說,有幾種因素對妓女的產生有影響;同時,對妓女的性質也應加以界定。妓女,一般說來,是以賣淫為業的婦女,而賣淫,則是以肉體換取金錢。如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今日的妓女,當然是完全符合的。但如以這個標準來衡量古代所謂的妓女,就不完全符合了。例如“宗教妓女”,女子和多個男子性交,其目的是為了宗教信仰,是為了履行對神的義務,主要不是為了金錢;再如“家妓”,女子處於被奴役的地位,被迫為某個統治者或某幾個統治者(如官宦子弟、官僚的下屬等)提供娛樂服務或性服務,其目的也主要不是為了金錢。以上這些性質都和後世對妓女的理解不同,可以稱之為“妓女的雛形”,她們對後世妓女有很大影響。當然,從她們為許多男子提供性服務來看,稱她們為妓女也未嚐不可。不可否認,妓女產生的最主要的根源還是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等級製度的改變。在社會發展中,男子在社會中的地位進一步被提高,而女子則逐漸成為男子的附屬品,齊人之福是每個男子心中所向往的,嫖妓對於那些有經濟有地位的男人來講,更多是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而不單單是為了解決性問題。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妓女行業的發展,社會人員對妓女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商人、軍人、遊士、手工業者等眾多外出謀生的人成為她們最主要的供求對象。與此同時,由於城市和商業的發達,迫使一些農村經濟破產,有些婦女無以為生,為了基本的生存,在商品交換原則的驅使下,她們不得不以肉體換取金錢謀生。

由此看來,我國古代妓女的出現是比較複雜的,開始是“家妓”,可能還有“巫妓”(巫娼),以後又發展為“宮妓”、“官妓”、“市妓”、“私妓”,妓女這一行業才逐漸滲透到更廣泛的社會生活領域中去。

我國的私妓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趙女鄭姬,設形容,揳鳴琴,揄長袂,躡利屣,目挑心招,出不遠千裏,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又說:“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地餘民,民俗懁急,仰機利而食。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塚作巧奸治,多美物,為倡優。女子則鼓鳴瑟,跕屣,遊媚貴富,入後宮,遍諸侯。”另外在《詩經》中也有相關的記載:“漢有遊女,不可求思。”其中的遊女就是指私妓。這些精於打扮、善於歌舞、兼善媚術、色藝俱佳的女子,為了金錢而不惜出賣肉體和色相,有時甚至長途跋涉,上門服務。因此在《詩經》中用“遊女”一詞,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私妓從業的特點。

在私妓出現的同時,營妓(軍妓)也開始出現,在《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史料中都有關於營妓的記載。其中有說“越王勾踐輸有過寡婦於山上,使士之憂思者遊之,以娛其意”,從句意可以明白,越王勾踐為了解決軍士士氣低落的問題,把“有過寡婦”帶到軍中為他們提供性服務,這就是典型的“營妓”。雖然很可能當時勾踐將“有過寡婦”充入軍營隻是調動軍士士氣的一種應急之計,但自此,人們就將其當做是中國營妓製度形成的雛形。真正的國家開始經營娼妓行業,還是得從管仲說起。這也就是為何人們會將他稱為妓女行業的開山鼻祖的原因。

管仲,名夷吾,初與友人鮑叔牙經商為生。後來“鮑叔牙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被囚,鮑叔牙又向齊桓公積極推薦管仲,在他的推薦下,桓公才任命管仲為相,協助桓公治理國家。在管仲任相期間,他實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包括:重新劃分行政區域,整頓吏治,嚴肅軍隊紀律,利用官府力量發展鹽鐵業,促進生產,統一管理貨幣,調整物價等政治、軍事、經濟製度。這些改革為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奠定了基礎。而在管仲管理期間還提出過一條改革措施就是——設置“女閭”。

所謂“女閭”,就是妓院。也就是說,管仲是第一個設置官方妓院的人。管仲於公元前685年被封為“卿”,死於公元前645年,因此設“女閭”製應該是在公元前685—前645年之間。這比梭倫在公元前594年創立的雅典國家妓院至少還要早50年。因此有人也說管仲不僅是“中國官妓的開山鼻祖”,他還是“世界官妓之父”。

據記載,當時妓女數量已經十分多了,據《周禮》中說“五家為比”,“五比為閭”,一閭是25家,管仲當時若果設立了女閭三百300,按照《周禮》的計算也就是應該有7500家妓院,那妓院中的人數就應該更多了。管仲時代妓女的主要來源是奴隸,就是所謂的“奚”。奚字在象形文字中表示手持繩圈套女人,被套到的女人即表示為奴隸,她們隻得被迫充當妓女,這便是所謂的“官妓”。但我們必須先要明白一點:管仲是個大政治家,他之所以創設國家妓院並不是為了淫樂,也不是異想天開,而是有一些政治和經濟目的的。

對於管仲來說,創立妓院有很多利於齊國經濟發展的要素:第一,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置女市收男子錢入官,即後世所謂的“花粉稅”、“花粉捐”。所以清朝的褚人獲就曾說“管子治齊,置女閭七百,征其夜合之資,以充國用,此即花粉錢之始也”。第二,女閭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由於私有製的發展,有的擁有財富的上層階級家中蓄養了眾多姬妾,但社會上有很多人卻因無錢而成為鰥夫,他們的數量大量增加,成為社會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如《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中有:桓公見民“行年七十而無妻”,以告管仲。對曰:“臣聞之上有積財則民必匱乏於天下;宮中有怨艾則民有老而無妻者。”桓公曰:“善。”令於宮中女子未嚐禦出嫁之,乃令男子年二十而室,女子年十五而嫁。這一來,使社會上有些男子無妻的矛盾緩和了。同時,當時桓公稱霸,在征戰中俘獲他國女子很多,國內還有些罪犯女奴隸,把她們安置在妓女中,可進一步解決社會上一部分人的需要。所以說設立女閭一方麵可以解決許多男子無處發泄性欲的苦惱,另一方麵也使得大量女奴隸能得到適當安置。為社會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女閭行業的發展還可以吸引大量遊士。當時諸侯爭雄,齊國要稱霸,必須網羅人才,用遊談之士;管子相齊,已開布衣卿相之局,可是這些遊士大都是生活放蕩不羈的人,喜愛婦人與醇酒,於是開設妓院就成了吸引他們的一種手段。曆史上,利用妓女來吸引遊士的做法不是隻有管仲一人,燕太子丹也有類似的做法,他為了招攬人才,吸引遊士,將一批美女安置在旅館中,每有賓客經過,就派這些美女招待、侍宿。除了以上的幾點原因外,管仲開設女閭必須要得到齊桓公的批示,而這些從業的妓女同時也可以滿足齊桓公的娛樂需求。齊桓公好色,在文獻中多有記載,說齊桓公“好內,多內寵,如夫人者六人”。宮中的妻妾玩膩了,還要出來尋求刺激。《韓非子·外儲說右下》說:“昔桓公之霸也,內事屬鮑叔,外事屬管仲,桓公被發而禦婦人,日遊於市。”就說明了齊桓公好冶遊。管仲創設妓院也有投齊桓公所好的成分。當然這不是主要的,管仲設立“女閭”最主要還是為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為齊國的霸業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管仲創設妓院以後,對中國後世社會影響十分深遠。這一政策在齊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各諸侯國也紛紛仿效。對有些國家來說,他們甚至還利用妓女來製伏強國,亡其宗社,有時妓女的力量甚至強於十萬雄兵。

例如,《韓詩外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秦穆公問內史王繆說,人們說“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現在西戎有大臣由餘,是個聖人,對我們構成很大威脅,該怎麼辦?王繆說,西戎處偏僻之地,沒有見過中國的聲色,你要送女樂給他們,使他們沉湎於聲色,其政必亂,他們的臣下就會和君主疏遠不能發揮作用了。於是秦穆公送西戎女樂二列,戎王果真耽於聲色,不理政事,國力和兵力都大大削弱,由餘多次進諫無效,就離戎去秦。秦國為了爭取這個能人,派公子迎接,拜為上卿。這一來,秦國國力大大增強,擴張了領土,“並國十二,辟地千裏”。在《史記·孔子世家》中也講了一件類似的事:齊國人說,孔子在魯國任職,魯國一定會強大起來,我國近魯國,一定會受侵害。於是有個叫犁且的人出了主意,選了80個美女,“皆衣文衣而舞《康樂》”,還有30匹好馬,送給魯君,魯君沉溺於此,長期不理政,於是孔子失望而離魯,魯國遂弱。此外,還有晉獻公贈虢女樂以熒其心,亂其政;鄭賂晉侯以女樂,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鄭遂得以保全等故事。

隨著各國的紛紛效仿,後世的封建統治者也將娼妓製度變成各國的合法行業,娼妓製度尤其是官妓製度,也從春秋時代的“女閭”發展成為漢代的“營妓”,到唐代達到了鼎盛,教坊成為最重要的活動場所,官僚、文人冶遊其中,也催生出不少文學藝術上的奇葩;一直到清朝順治年間,朝廷明令禁止,所有官辦妓院才被取消,沿襲近千年的教坊製度才被廢除。

而在曆史上妓女行業之所以能合法存在如此長的時間,跟管仲的這一重要措施有關。管仲是第一個公開的、大規模的設娼者,所以後來這一行業的人才將管仲奉為娼妓的“開山鼻祖”,妓女們的“保護神”。除管仲外,古代娼妓還信奉白眉神。明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說,白眉神長髯偉貌,騎馬持刀,與關公像略肖,但眉白而眼赤。京師人相詈,指其人曰“白眉赤眼者”,必大恨,其猥褻可知。徐珂的《清稗類鈔》說他又叫妖神:“娼家魔術,在在有之,北方妓家,必供白眉神,又名妖神,朝夕禱之。”千百年來,娼妓們對白眉神也十分恭敬。

大清宮中的四大奇案

宮廷牆闈內的秘事總是為人津津樂道,而清朝這個離我們現代人最近的封建王朝,卻偏偏成為人們談論的最愛,從“太後下嫁”談到“順治出家”,從“雍正暴斃”再談“狸貓換太子”,這些茶餘飯後的閑談似乎從來就沒有終止過,而在熒幕上滾動播出的各類“秘史”又一遍遍勾起人們的興趣。那麼這些所謂的秘史是確有其事嗎?皇家宮苑中又怎會發生如此讓人匪夷所思之事呢?讓我們來一一解答。

秘史之一:太後下嫁

所謂“太後下嫁”指的是清世祖時期的太後孝莊文皇後下嫁給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的事件。

孝莊文皇後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的二女兒。為了維持滿蒙之間的關係,12歲的她便嫁給了自己的姑父皇太極為側福晉,後成為清太宗皇太極之妃,孕育了清世祖福臨,並前後輔佐了三代清帝,卒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被諡為孝莊文皇後,享年76歲,成為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太後。她不僅因為出眾的政治才能被人紀念,民間對於她跟攝政王多爾袞的“愛情”也傳唱得繪聲繪色。那麼兩人之間究竟有沒有曖昧關係?“太後下嫁”一事又是否屬實呢?

理由一:為確保兒皇帝位,不得已下嫁。

有人認為孝莊為了保住順治的皇位被迫下嫁給了多爾袞。

大清軍隊得以入關,多爾袞可謂是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在軍中、朝中聲威極盛;而與此相反的是,孝莊的兒子順治帝幼年繼位,在對明朝的戰爭中,幼帝顯然不可能立下過什麼功勞,根基不穩的他要想保住皇位就不得不找到一個強有力的擁護者,而在孝莊看來多爾袞應該是最好的人選,他的身份和威望都是可以被利用的。為了防止多爾袞有奪取皇位之心,也為了進一步拉攏多爾袞,保住順治的皇位,孝莊才下嫁給了多爾袞。

但這個理由似乎又不成立,因為順治的皇位是經過非常複雜而激烈的鬥爭才確立的。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征戰一生的皇太極暴病身亡了。由於他生前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於是朝中就出現了諸王爭位的混亂局麵,而且很快形成了以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與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為首的針鋒相對的兩派勢力。兩個親王都各自手握重兵,雙方也都有很多的擁護者,但他們又各自存有顧忌,因為一旦打起仗來,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最後,在親王和大臣會議上,多爾袞拒絕自己稱王,而是提出由皇太極第九子年幼的福臨繼位,由他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這一提議得到了許可,崇德八年(1643年),年僅六歲的福臨登上了王位,顯然這不是他多爾袞一人就能做主的,而是得到了各親王和大臣認可的。在爭王位的過程中,擁有實力的多爾袞不可能沒想過自己登上王位,憑借他的身份和能力,登上王位也無可厚非,但是出於政治因素的考慮,他沒能這樣做。在這個時候,孝莊體現出了她靈敏的政治嗅覺,在多爾袞和豪格針鋒相對、騎虎難下時,她向多爾袞建議由自己的兒子福臨來繼承皇位,這對於爭王的雙方而言,是最有利的,因此可以說在這次爭王過程中,孝莊是勝在自己能冷靜地觀察局勢,那也就無報恩一說可言了。其實在這場爭王過程中,孝莊和多爾袞之間又何嚐不是政敵呢?

理由二:滿族素有兄死弟娶其嫂的習慣證明太後下嫁不是沒有可能。

我們也不能忘了另一個事實,那就是滿洲入關以前的社會性質雖已由奴隸製迅速向封建製過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後習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製的殘餘,延續到入關初年也是不足為奇的。那麼,太後下嫁這件事是可以相信確有其事的。

這純屬推測,不能作為證據。就算滿族的確有這種現象存在,但卻不能證明多爾袞就娶了他嫂子。滿洲入關以來一直受到漢族文化禮儀的影響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更何況孝莊本身就是一個深諳中原文化與禮儀的女子,她又怎能不顧自己“太後”的身份,而下嫁給多爾袞呢!顯然這也是說不通的。

理由三:多爾袞的稱謂說明確有太後下嫁一事。

多爾袞在輔助順治時有這樣一個很敏感的稱謂,即“皇父攝政王”,有人說這是別人對他的尊稱,也有人認為這是他的自稱。他雖身為攝政王,也的確權傾朝野,聲望很高,就因為這樣便能稱之為“皇父”嗎?皇父一稱就是在向人昭示他和孝莊的婚姻事實嗎?顯然僅憑一個稱謂並不能確定他的身份,大家知道光緒稱慈禧太後為皇阿瑪,皇阿瑪是爸爸的意思,難道憑這個稱謂可以說慈禧是男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