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就這樣突然消失在人類的視線中,他們隻是一些普通的人,他們自然不懂得“瞬間轉移”的奇術。沒有人知道他們為什麼會失去蹤跡,也沒有人知道他們去往了何方?這一連串神秘消失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一股神奇的力量?是神跡還是解不開的自然之謎?
世界上幾次離奇失蹤案件
他們就這樣在你眼前憑空消失了,前一秒站在你眼前的還是一個會說會笑的活生生的人,可後一秒他卻從你眼前,從這個世界上徹底消失了,沒有人再看到過他們,哪怕是他們的屍體。誰是這些失蹤事件的主導者,是神還是自然的“魔力”?
曆史上神秘消失的個體
20世紀70年代末,在埃及首都開羅郊區發生了一起“汽車和人突然失蹤”的怪事。一位叫布木坭的年輕人正在和四個朋友練飛車絕技,可正好輪到他的時候,怪事發生了,布木坭和車突然從四人眼前消失了,甚至連輪胎走過的痕跡也不見了。同樣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也發生了一件離奇的失蹤事件。1978年5月20日,在美國南方的新奧爾良的一所中學操場上,體育老師巴可洛夫在教幾個學生踢足球。14歲的巴爾萊克突然一球射入球門,他高興地跳起來,當著眾人的麵,眨眼工夫就失去蹤影。
在中國也發生過類似的神秘失蹤事件,而失蹤的地點都是羅布泊。1978年5月18日,有一位名叫張小維的戰士在羅布泊36號地區神秘失蹤,事發後經多方尋找也沒有找到其蹤跡。兩年之後,也就是1980年6月5日,我國著名科學家彭加木也在羅布泊“八一”泉附近神秘失蹤了。有關方麵接到消息後出動了直升機,並派出了解放軍多處尋找,結果也沒有找到他的蹤影。兩人相繼在同一地區神秘失蹤確實令人費解。
曆史上神秘的集體大失蹤
如果個人神秘失蹤,有人猜測可能是那個人遭到了不測並被毀屍滅跡的話,那對於曆史上有記載的集體消失事件又當如何解釋呢?
據記載,曆史上發生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軍隊集體神秘失蹤案是西班牙軍隊失蹤案,此案距今已將近300年。在西班牙官方文獻上有這一神秘的失蹤奇案的清楚記載,1711年,一支由4000多人組成的西班牙軍隊在一個叫派連山的山上過夜,以待後繼援軍的到來。可第二天早上,當援軍到達山上的宿營地時,他們驚奇地發現,軍營內的柴仍然在燃燒,馬匹、大炮也原封未動,唯獨這樣一支浩浩蕩蕩的大部隊竟一個不留地消失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是遭到了敵人的偷襲?可從現場來看,人們又找不到任何打鬥過的痕跡,這一奇怪的現象實在令人無法解釋。
曆史上不隻是西班牙軍隊遭遇了這樣的不幸,英國軍隊也曾遇到過這樣的離奇事件。
據說1915年8月28日,當時有一支英軍和新西蘭軍正部署在土耳其的嘉裏玻裏地區。白天一個由800多人組成的英軍分隊接到命令向某高地機動,當時天氣晴朗,少有雲彩,而英軍所要機動的山頭卻被一片濃濃的灰色霧氣包圍,山巔隱約可見。大隊人馬不斷向上攀升,當整個隊伍逐漸遁入迷霧不久,驚人的事發生了,整個大隊人馬無聲無息地失蹤了,等待在山下的人再也沒看到一個士兵從灰色霧團中走出來。幾十分鍾後,山頭彌漫的灰色霧團一部分四處消散,大部分慢慢濃縮成一個碩大無比的霧團緩慢上升,最後和英軍陣地上空的幾朵浮雲融到一起後就靜靜飄離而去。山頭霧氣消失後,整個高地寂靜無聲,山上植被清晰可見,唯獨看不到的就是這800多人組成的軍隊。當年和這800多英軍同在一個陣地的22名新西蘭士兵是這一事件的目擊者,當時他們就駐守在離英軍60米左右的小高地上,英軍的行動盡在他們眼底。當離奇事件發生後,這22名士兵向上級作了報告,英軍接到報告後,曾製訂了周密的搜尋計劃,進行大規模的搜尋,然而毫無結果。當時英軍一直認為最大的可能是全隊人馬均被土耳其軍所生俘,但直到戰爭結束,土耳其人都沒有承認過這一點,從此這隊神秘消失的英軍便成為英國軍事曆史上的一大懸案。
無獨有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軍也遭遇了這樣的離奇失蹤事件。據稱,當時被布置在馬爾登高地上整整兩個營數百名的法國士兵也同英軍一樣悄無聲息地神秘失蹤了,法軍也曾派出大部隊進行全麵搜尋,後來同樣空手而返。而中國的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也發生了這樣的離奇失蹤事件。在1937年12月初的南京保衛戰中,國民黨曾集結了20萬軍隊在南京周圍參戰。戰鬥異常慘烈,除在戰場上死傷的軍士外,還有一隊人馬竟然在戰爭中神秘消失了。他們是遠道趕來助戰的川軍某師部隊的一個團,該團因擔任陣地側翼對敵警戒任務,重點防禦京杭國道一側,故一直未直接參戰,當防禦戰役失利後,為了保住有生力量,全團2000餘人迅速向綿延數十裏、森林茂密的南京東南部青龍山地區撤退。然而,部隊進入青龍山地區後,就再也沒有出來過,全團2000多人就這樣在這片山區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直到1939年,國民黨軍方部署作戰總計劃時才發現該團竟然神秘失蹤了。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總部也曾組成聯合調查組,對這一全團失蹤懸案進行過專項調查,然而一無所獲,此案最終也不了了之。
戰場上的神秘失蹤案,可以懷疑是被敵人全部生俘,那在現實生活中集體消失事件又該如何解釋呢?
1972年11月3日16時,在法國尼科達絡特的衛奇查魯大廈中發生了一件離奇的事件,整棟大廈中除了一名28歲泰國籍男子可佛修巴笥老外,所有人都在這座恐怖的大廈中離奇失蹤了。這件事中唯一的幸存者告訴我們,當時他正在工作,突然一陣眩暈使他昏倒過去,不知道過了多久,當他醒來的時候,他驚恐地發現整座大廈竟空無一人。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當兩年後警員再想調查此事時,該男子也已去世。隨著當事人的過世,大廈神秘失蹤事件也成為人類曆史上一個不解的謎。
1975年在莫斯科的地鐵裏再次發生了這樣令人驚恐的神秘失蹤事件。據報道,那天晚上21點16分,一列地鐵在從白俄羅斯站駛向布萊斯諾站的途中,竟載著滿車乘客神秘消失了。失蹤事件導致該地鐵全線暫停,警察和地鐵管理人員在內務部派來的專家指揮下,對全莫斯科的地鐵線展開了一場地毯式的搜索。但始終沒有找到地鐵和滿列車的幾百名乘客。這些人就在地鐵軌道線上神奇地失蹤了。
1999年7月2日,在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約有100多名聖教徒結伴到阿爾裏斯山的山頂朝拜。他們相信1999年8月,“世界末日”即將來臨,虔誠的信徒們於是來到山頂祈求上帝的拯救。誰也沒想到這夥教徒上山以後就再也沒有下來,他們在山上神秘失蹤了。此事驚動了哥倫比亞政府,他們派出了大批警察在阿爾裏斯山頂四周大麵積尋找,並出動了直升機協助尋找。一個月過去後,警察們查遍了整個內華達山區,但就是沒有找到信徒們的蹤影。這在宗教史上也成了一大不解疑案。
神秘失蹤案件之原因考
這麼多神秘失蹤事件隻是巧合嗎?在他們神秘失蹤背後有沒有什麼可以追尋的原因呢?很早就有人說,這些人或物是離奇蒸發了。這種說法顯然沒有太大的根據,難道真的有神靈存在嗎?古希臘人認為,大批人之所以突然消失,是因為得罪了海神波塞冬。波塞冬一般都在海底沉睡,每50年出現,用一次餐。他通過爆發的火山來到人世間,可以以任何形象出現。因此,人們必須向他供奉幾百名處女,放在火山口供他食用。然後這些處女就會不留痕跡地神秘消失,留下的隻有她們身上的鐐銬。但這畢竟隻是神話,在科學界自然得不到認可,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確存在一種神秘的超自然能力,這就是黑洞。
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的簡·林德賽特教授就曾發表過言論指出,人類曆史上發生的這些神秘失蹤事件與所謂的黑洞有關。他認為:地球上的時空在周期性地發生變化,整個城市處於完全不同的四度空間,有時甚至會“被踢出去”進入所謂的“黑洞”。而地球上有很多這樣的黑洞,人們經常會莫名其妙地遭遇它們。同時林德賽特教授還指出:“物體不可能穿越時空,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失蹤者的物品留在了原地。”如果真如林德賽特教授所說,有些神秘失蹤事件的確可以解釋,但還有一些例如發生在俄羅斯的地鐵失蹤事件又該如何解釋呢?因此迄今為止這些神秘失蹤事件仍然是一個科學界無法解釋的謎團。甚至還有一些神秘失蹤的人和物在多年後離奇返回,並且他們還保持著當時的麵貌。如由紐約飛往佛羅裏達的泛美航空公司914號班機事隔35年後,重現於南美洲委內瑞拉的卡拉加機場的事,以及20世紀90年代泰坦尼克號船長史密斯先生驚現大西洋冰島附近的事實,似乎都可以說明地球上存在另一個時空,而他們剛好是在合適的時間、地點穿越了時空。像這樣“天上一日,人間百年”的奇怪想象也有待學者們為我們揭開謎團。
印度古城的神秘消失
1922年,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一座印度古城的遺址。據推測該地區在約5000年前曾有一座繁華的城市,它是突然間被摧毀的,因此考古學家們將該遺址命名為“死亡穀地”,但當代不少學者都認為稱它為“核死丘”更適宜些。原因何在呢?
早在古印度史詩《摩嗬婆羅多》中就有對5000年前這一史實的生動描述。詩中記載“空中響起轟鳴,接著是一道閃電,南邊天空一股火柱衝天而起,把天空割成兩半……房屋、街道及一切生物,都被這突如其來的天火燒毀了……”“這是一枚彈丸,卻擁有整個宇宙的威力,一股熾熱的煙霧與火焰,明亮如1000顆太陽;緩緩升起,光彩奪目……”“可怕的灼熱使動物倒斃,河水沸騰,魚類等通通燙死;死亡者燒得如焚焦的樹幹,毛發和指甲脫落了。盤旋的鳥兒在空中被灼死,食物受染中毒……”有人便據此來推斷這座印度古城突然消失的原因,眾多神靈的信奉者則鼓吹這是神靈的力量。像詩中這樣類似於神話的描述,不得不讓古代的人們深信有神靈的存在,正是神靈為了懲罰人類,才使出如此超強的毀滅力量,使得古城在一瞬間消失殆盡。難道真的是神靈所為?這使得許多學者迷茫,如果不是又怎樣來解釋這座古城的突然消失?眾多的疑惑困擾著考古學者。
經過多年的發掘,使掩埋在厚厚土層下的這一史前文明古城廢墟得以重見天日。在這裏,考古人員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他們認為這可能是一個“核死丘”!
在這片廢墟中,考察人員找到了此地發生過多次猛烈爆炸的證據。爆炸中心1平方千米半徑內的所有建築物基本上都成了細細的粉末。距中心較遠處,發現了許多人的骨架。從骨架擺放的姿勢可以看出,死亡者身上具有相當的輻射線含量。不僅如此,研究者們還驚奇地發現,這座古城焚燒後的瓦礫場,看上去很像原子彈爆炸後的長崎和廣島,並且在廢墟的地麵上還殘留著遭受衝擊波和核輻射的痕跡。
以前人們認為這些古詩中的敘述描寫不過是“帶有詩意的誇張”,而詩中事件的真實性很值得商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擲了兩顆原子彈後,不少學者才悟到,這太像原子彈爆炸的目擊記了。
如果這座史前古城的毀滅不是神力所為,而像現代學者們推測的那樣是“核武器”所致,這又意味著什麼呢?難道真有史前文明的存在?著名的物理學家弗裏德裏克·索迪就堅信這一點,他曾斷言:“我相信人類曾經有過多次文明,人類很早已熟悉了原子能,但由於誤用,他們遭到了毀滅。”
然而,《摩嗬婆羅多》這部古印度史詩,畢竟是一部於公元前6世紀—前5世紀開始加工的書籍,而書中所記載的史實則是發生在約公元前3500年的事件,曆時如此之久,它所記載的事件有多少真實性呢?經過以上的發現、對比,盡管有不少科學家認為古城的毀滅與核爆炸相關,並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上作了許多推測,使這一推斷基本符合邏輯,但他們也隻是停留在猜想階段,迄今為止,科學家們仍不能就這一古城的毀滅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說法。
二戰中神秘消失的艦隊
說到二戰中的海戰,我們常常會想到著名的中途島海戰,也有人會提到美國為了援助蘇聯在北冰洋上和日軍開展的異常慘烈的海戰,當然更不會忘記德國的U型潛艇和“狼群”戰術,它們已經成為盟軍海上行動、尤其是海上戰略運輸揮之不去的死亡陰影。
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U艇都發揮了重要作用。1914~1918年德國海軍利用U型潛艇,在四年中就擊沉了協約國艦船數百萬噸,成績尤為驚人。1917年4月,U艇創造了極為輝煌的戰績,總噸位超過85.2萬噸的430艘協約國和中立國的船隻在一個月內被其擊沉。二戰初期,這些深潛水下的殺手在大西洋四處遊弋,尋機擊沉為商船護航的盟軍軍艦。從1939年至1942年,U型潛艇成功地讓德國納粹在同大西洋盟軍的較量中占得上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不僅擁有技術相對先進的57艘U艇,而且還采取了新的、被稱之為“狼群”的戰術。這些被稱為“狼群”的小隊,到夜間浮出水麵,集群向護航艦隊發起攻擊。在大西洋的海上,德國的U型潛艇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在別國看來,它們簡直就是大西洋上的幽靈殺手。在二戰曆史上,麵對幽靈般的德國潛艇,英國皇家海軍簡直防不勝防。正如丘吉爾後來在自己的二戰回憶錄中寫道:“戰爭期間唯一讓我害怕的就是潛艇。”
但是1944年,三艘強大的德國U型潛艇卻在黑海神秘地沉沒了,沒人知道它們究竟是在什麼地點沉沒的,史學家和考古學者便稱這三艘U型潛艇為“希特勒迷失艦隊”。日前,探險家在黑海海底終於發現了這三艘U型潛艇,才揭開了“希特勒迷失艦隊”沉沒之謎。
二戰初期,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都已經對第30艦隊關閉,而隻有土耳其還保持中立態度。因此要想進入黑海,就必須經過由3200公裏的陸路、運河以及水路組成的漫長旅程。首先,這些潛艇需要在德國北部的港口城市基爾被大塊拆開,再通過運河進入易北河,然後溯流而上到達德累斯頓。在這裏,潛艇被細拆,通過卡車和鐵路貨車被送進跨越多瑙河的恩高斯達特,最後通過運輸船被送往下遊的黑海和羅馬尼亞東南部港口城市康斯坦察,在那裏潛艇再被重新組裝。
土耳其海洋工程師塞爾庫克·科雷多年來一直致力對第30艦隊的研究,他表示:“第30艦隊的經曆是二戰中最鮮為人知、最為有趣、也是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為了到達黑海,這些潛艇不得不跨越陸地,一旦它們到達目的地,就再也沒有任何退路。”在艦隊組成後的兩年多的時間裏,它們先後擊沉50多艘敵方艦船,但本身也損失三艘潛艇。
1944年8月,羅馬尼亞轉而加入盟軍一方,並開始對德宣戰,艦隊剩餘的三艘德軍潛艇——U-19號、U-20號以及U-23號,立刻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麵。它們沒有基地,也不可能通過水路返回德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三艘潛艇艦長接到命令:在黑海海域秘密地點讓潛艇自沉。60多年來,它們的沉沒位置一直成為一個謎團。
經過調查研究,科雷終於在距離黑海海岸3.2公裏、水下約20米深的地方發現了沉沒潛艇的大致位置,並且他已經成功潛入了其中一艘潛艇U-20的內部。經推測,他還相信在距離艾格華小鎮5公裏遠的50米水下可能還存在一艘潛艇U-23。但由於天氣因素,他被迫中止了探索。科雷打算春天到來後再繼續潛入水下尋找。此外,科雷還初步推測出了第三艘潛艇U-19的位置,認為它可能躺在距離土耳其城市宗古爾達克5公裏左右、500多米深的水下。近日,海洋考古學組織秘書邁克·威廉姆斯針對科雷的大發現說道:“這是一項重要發現,因為這些潛艇都是自沉的。因此它們應該是完整無缺的,就像密封的管道一樣。”並且稱它們是“戰爭的唯一幸存者”。
尋找匈奴人遺失的足跡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匈奴一直作為一支北方強有力的遊牧民族而存在,戰國時期北方的大漠成了他們的天下,他們的鐵騎經常肆虐各國北方的邊境,燒殺搶掠無所不為,但他們不是為了取得政權,一次次搶劫後,他們仍舊回到茫茫大漠中去。漢武帝時期,中原統一王朝發動了對匈奴長期不懈的打擊,匈奴的勢力逐漸衰落,最終出現了分化。一支匈奴勢力歸入了鮮卑,經漢化後融入了漢族當中,而另一支北匈奴遠離了漢人的王朝去往西方,從此西遷的匈奴民族便在中國曆史上“蒸發”了。就像它神奇地出現在大漠上一樣,人們再也找尋不到它的蹤跡。而這支隊伍則在歐洲曆史上重新譜寫了輝煌的一章。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在歐洲人的眼中,它是破壞者和野蠻人的代名詞。1世紀左右,一個王者帶領他的民族一路東征西戰,鐵騎過處曾令羅馬人心顫、日耳曼人膽寒;3、4世紀他們在歐洲建立了龐大的匈奴帝國,並不斷擴充自己的版圖。448~450年時,匈奴帝國的版圖達到極盛:東起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這是匈奴帝國最輝煌的一筆,成就這一切的正是那個被稱為“上帝之鞭”的帝國之王阿提拉,是他成就了匈奴帝國的強盛,也是他的暴亡使得匈奴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這個曾揚言“被我的馬踐踏過的地方,都不會再長出新草”的強暴帝王,用他的行動實踐了這句諾言,從此匈奴便成了殘暴、野蠻人的代名詞。但這些暴行也最終讓他們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中,究竟曾經鼎盛一時的匈奴人到哪裏去了呢?這是曆史留給我們的一大疑惑,無數人想要通過各種文獻去找尋他們的“藏身之地”。
留在中國的匈奴人到哪裏去了
匈奴是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部族,由於史料的缺乏,感覺這個民族像是突然興起的一樣。司馬遷在《匈奴列傳》裏說:匈奴的祖先是夏後氏的後代子孫,叫淳維。唐堯、虞舜以前就有山戎、獫狁居住在北方蠻荒之地,隨著畜牧活動而遷移。但學者們認為這種說法不太可信,由於史料缺乏,也沒有找到更多的證據可以證明匈奴人在中國曆史上形成崛起的始末。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匈奴人是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驍勇善戰,憑借武功他們能不斷吸納、吞並周圍的部族而迅速壯大起來。等到戰國時期,它們躍然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遊牧部族之一,他們建立了遊牧民族的第一個奴隸製政權,並在秦漢之際使西域諸國多臣服於己,匈奴人一時間成為北方最強的民族,也成為威脅中原王朝安全的最大隱患。
於是才有了如今仍然屹立在中國的萬裏長城,才有了漢武帝誓要滅匈奴的決心。秦統一六國之後,始皇帝派蒙恬北據匈奴,並修築了萬裏長城。不幸的是,不久秦被項羽所滅,楚漢之爭在長城以內爆發,誰也沒時間去管遠在塞北的匈奴,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匈奴更加強大起來。劉邦取得中原天下之後,決意與匈奴一戰,但這一戰,漢王朝卻以失敗告終,大漢不得不用和親的手段來維持與匈奴之間和平相處的關係。漢武帝即位以來,漢王朝國力逐漸強大,他才決定改變長期以來的和親政策,反之實施長久的打擊。衛青、霍去病連連收複“失地”,並逐漸將匈奴趕往離大漢更遠的沙漠深處。可以說漢武帝對匈奴的猛烈反擊,大傷了匈奴的元氣。到西漢晚期,匈奴最終在內憂外患中發生了分裂,呼韓邪單於率部歸順漢朝,而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於也被漢將陳湯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理由消滅掉了,漢匈關係從此走向和解。
東漢初年,在匈奴貴族中反漢的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而當時東漢剛剛建立,國力還屬於恢複期,因此,直到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91年,漢軍再次出擊北匈奴,在金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於,北單於隻得向西逃竄。至此,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全麵勝利,而與漢為敵的北匈奴,則受到漢與南匈奴的合擊,已無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隻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竄。
歸漢內遷的南匈奴部落與漢民族之間不斷融合,不斷繁衍生息。到了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時期,南匈奴部落在領袖劉淵的帶領下,與北方漢族的豪強勢力聯手推翻了西晉政權,建立了後漢國。之後隨著五胡內遷,以及長達五百年的南北朝政權更替,南匈奴完全融入了北方漢族之中,除個別家族還保留了民族姓氏如鮮於、呼延等外,大部分都改成了劉、王、張等漢族大姓。而那些沒有內遷的原匈奴草原部落則歸入了鮮卑一族,兩族不斷通婚,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拓跋鮮卑”,後來更是建立了強大的北魏帝國。但隨著隋唐帝國的崛起,鮮卑族最終還是融入了北方漢族之中,他們從此改姓為高、宇文、元、慕容、胡、長孫、孫、段、陳、李、王等。至此,匈奴族便徹底融入到了漢族的大家庭中來,不再見載於曆史。當然,就算這樣,也不能說現代所有這些姓氏的人都是匈奴人,或擁有匈奴人的血統。中國境內現在還有哪些人可能是匈奴人的後裔,隻有留給民族學家去考慮了。
西遷的北匈奴現在到哪裏去了
曆史告訴我們,北匈奴在漢和南匈奴的合擊下,已無法再在漠北蒙古高原上立足了,他們隻能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竄,在那裏再次譜寫了輝煌。北匈奴的鐵騎橫掃了歐洲平原,他們將強悍的日耳曼人逼出叢林,又使強大的羅馬帝國從分裂走向了滅亡。他們推進了歐洲的封建化進程,並在歐洲的土地上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他們的行為影響到了整個世界曆史的發展。
374年,匈奴擊滅位於頓河以東的阿蘭國後,便開始扮演著推動歐洲民族大遷徙的主要角色,對歐洲曆史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戰勝阿蘭國後,匈奴人繼續西進,進而攻占了剛剛由日耳曼人建立的東哥特王國。隨後,他們又占領了西哥特王國,西哥特人隻好向西逃入了羅馬帝國,從而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分裂。在隨後的日子裏,匈奴人繼續通過戰爭使東羅馬人臣服,此時,匈奴帝國達到了鼎盛時期,但在後來與西羅馬的交戰中,匈奴人失利了。不久,他們偉大的帝國首領“阿提拉”暴斃。沒過多久,輝煌一時的匈奴帝國也隨著四分五裂,並最終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中。但是人們相信許多西遷的匈奴人應該留在了歐洲,甚至有許多學者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其後裔。
匈奴和匈牙利,從名字上兩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歐洲人將9世紀在匈牙利定居的馬劄爾與5世紀占據這個地方的匈奴人混稱為“匈奴人”,而匈牙利國名的含義就是“匈奴人”。所以很多學者都指出過匈牙利人的祖先就是曾經令歐洲震驚的匈奴人。其中自號“長安匈奴”並以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匈奴》蜚聲文壇的作家高建群就持這種觀點,他從文化方麵來證實這一點,他說:“匈牙利人吹嗩呐和剪紙的情形和中國陝北的一樣,他們說話的尾音也與陝北口音很相似。”而曾經聞名於世的匈牙利詩人裴多菲也曾在一首詩中拷問過匈牙利的曆史,他寫道:“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並且有很多匈牙利學者也都認為匈牙利和匈奴後裔有著密切的關係。
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曾帶領英勇的民族在歐洲建立起了一個東到裏海,北到北海,西到萊茵河,南到阿爾卑斯山的遼闊帝國。人們猜測,阿提拉死後龐大的匈奴帝國被迅速瓦解,而失去帝國屏障的匈奴人則逐漸被當地人同化,並在那裏生活了下來。還有一點可以證明以上的猜測,那就是匈牙利人和其他的歐洲人在外貌上有較大的差異。當然這一點還不能證明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的後裔,但有一個名字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如今,阿提拉這個名字成為匈牙利人常用的男子名字之一,而這個名字正是那個被稱為“上帝之鞭”的匈奴帝國偉大的領袖,這難道隻是巧合嗎?在匈牙利境內還有一座匈奴的主題公園。公園的主人稱,阿提拉之墓就位於此地,而且匈牙利貴族埃斯台哈奇家族就是匈奴族後裔。
匈牙利必然和匈奴後裔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而匈牙利境內一定也存在著大量匈奴後裔。2005年,一支自稱為阿提拉後人的部族向匈牙利政府提出了恢複“匈奴族”的申請,該組織成員之一捷爾吉·基什福盧迪就提到,在匈牙利境內和邊境附近,居住著的匈奴人達十萬之眾。
匈奴人曾經是個能征善戰的民族,他們征戰各地,無非也是想要找尋到一塊可以長久生存下去的土地,最後,他們終於定居在了東歐洲的匈牙利大平原上,並在這裏再次發展壯大,從落魄走向輝煌又歸於沉寂。曆史已洗淨了匈奴人身上的血腥和嗜戰,讓他們走向文明,他們仍然安寧地生活在這片廣袤的平原上。
神秘消失的“莫切人”
在南美秘魯北部的海濱地區,有一片綿延的沙漠地帶。就在這個人煙稀少的地區埋藏著一個神秘的文明遺址。許多年來,現代的人們對莫切文明知之甚少,對其如何興起、興盛,乃至突然消失的曆史更無從知曉,隻有那些掩埋在沙底的“殘片”能證明這裏曾經存在過一個鮮為人知的文明。在信息稀少的情況下,考古學家便用曾經流淌在這片地區的河流為其命名,稱之為莫切文明。
是什麼人曾經在這片毫無生機的沙漠地帶生活呢?他們是如何掌握如此先進的文明技術的呢?為何他們來去會如此匆忙呢?誰來帶領我們了解這群神秘消失的“莫切人”?
我們都知道,秘魯的印加文明、墨西哥的阿茲特克文明和中美洲的瑪雅文明是美洲最早的三大古印第安文明。在哥倫布抵達美洲之前,這三大文明就已經高度發展,並在農業、天文、宗教和藝術等方麵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考古學家卻驚奇地發現,在人們熟知的三大古印第安文明之外還存在著一種同樣輝煌,但更古老更神秘的古文明,這就是莫切文明。
早在印加帝國出現前一千多年,莫切人就已經在這片地區創建了類似於國家的社會。考古學家猜測,莫切人和瓦裏人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他們可能是美洲第一個有帝國觀念的民族,他們甚至曾控製著大量的遠方殖民地。考古發現也證明,偉大而神秘的莫切文明是如此的成熟、精致,其發達程度決不亞於後來的三大印第安文明。
誰帶我們揭開“莫切人”的神秘麵紗
對莫切文明的第一次發現始於一百多年前。1899年,有一位名叫馬克·烏勒的德國考古學家曾在這一地區進行過發掘工作。在一段早已於千年前就幹涸的河穀地帶,他驚奇地發現這裏竟然還存在一些墓地和遺跡,他猜測可能為當時曆史學家尚無所知的一個民族所有。不過,在這個毫無生機的沙漠地帶,人們很難想象怎麼會有人類在那裏生活。因而,馬克·烏勒的發現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
到了1946年,才又有兩位美國考古學家來到這一地區進行考察和發掘。在秘魯北部城市聖多明各附近的瓦卡德拉盧納小城,他們有了驚人的發現。當這兩位考古學家發掘其中一段河穀時,發現了一個有五具屍體的墓葬。其中一個男子的地位看來比其他兩位婦女、一位青年男子和一個孩子都更為重要——其他的四位似乎是被活埋的,可能是那個男子的殉葬品。他們還發現了與屍體在一起的各種隨葬品,其中包括一些奇怪的、精美的陶罐。每個陶罐上繪有一些顯然具有象征意義的圖案,似乎都在訴說著各不相同的故事。有些陶罐上畫著某種生活場景。
隨後幾十年,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在這一地區又陸續發現了一些類似的陶罐和上千座被盜的墳墓。如此龐大的規模不得不令人驚歎,但考古學家的考察活動總是要比盜墓者晚一步,大量精美絕倫的陶罐被源源不斷地投入到藝術品黑市上,而那些寶貴的遺址被根本不懂其考古意義的盜墓者破壞殆盡。不過,越來越多的出土證據表明,大約兩千年以前,的確有一群堪稱卓越的人統治了秘魯北岸,其中許多人就生活在莫切河穀一帶。考古學家將他們稱為“莫切人”。
由於莫切人沒有獨立的文字體係,沒有多少史料記載著他們的起源、興盛和滅亡,考古學家隻能在殘缺不全的廢墟和出土的陶罐上進行研究,通過這些殘存的信息,他們整合出了從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00年這段時間內,莫切人可能的生活場景:莫切人城市的中心是一座高大的金字塔,金字塔通體由燒製的陶磚砌成。塔頂上建著神廟,神廟的內壁裝飾著色彩鮮豔的壁畫,畫的都是莫切人信仰的神,出現最多的是一個叫阿伊·阿帕埃克的神,他的名字在印第安語中是“斬首者”的意思。神廟周圍則是居民住宅,社會等級越高的階層,住得離金字塔越近。最遠處則是農舍,和他們的田地緊挨在一起。
考古學家還認定,在將近600公裏長、800公裏寬的這片沿海地帶都應該留下了莫切人生活的足跡,莫切文明將是考古學界一個重大的發現,他們曾經的輝煌將在史冊上留下光輝的一筆。他們建立了龐大的帝國,曾經擁有為數可觀的殖民地,並且過著富足的農耕捕獵生活。在他們興盛的時期,至少擁有十萬居民。考古學家的發現,讓我們可以盡可能地想象,這裏曾經生活著聰明、忙碌的莫切人。
神秘的莫切文明
高大的金字塔、色彩絢麗的壁畫、精工製作的陶器以及眾多的黃金飾品……在經過了整整六年的發掘和研究之後,秘魯考古學家終於宣布:他們找到了迄今為止最早、最發達的美洲印第安古文明。這就是神秘的“莫切文明”。
莫切人的陶罐包括各種陶質瓶、罐、盤、壺以及各種陶質的塑像,他們高超的製陶工藝,的確令人驚奇,令人著迷。莫切人已經懂得了在陶罐上進行彩繪。在他們的陶罐上,有些繪有精美的宗教和政治儀式的場麵,有些則繪滿了人和動物的形象,反映了莫切人生活的方方麵麵。
一些被考古學家稱為“肖像陶罐”的陶器,整體呈現的是個人形。它們的臉部特征刻畫得十分細致,身上的衣著飾物也清晰可辨,據推測這些很可能是以族中首領的形象製作而成的。還有一些陶罐上繪有莫切人的生活、祭祀和生產情況,如莫切人捕魚、捕獵的場景,一些神秘的性交宗教儀式。最值得關注的是,從這些陶器上我們還可以看到,當時的莫切人已經掌握了先進的灌溉技術。考古學家們稱,莫切人個個都是灌溉專家。雖然秘魯北岸幾乎從來不下雨,但這些聰明的莫切人卻懂得利用從安第斯山脈流下的河水來灌溉土地。這裏的泥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養分,莫切人在這裏種植玉米、馬鈴薯、辣椒、南瓜等農作物,使這裏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區之一。人們很難想象,這片寸草不生的沙漠曾經擁有如此發達的農業,除此外,這裏的漁業也十分發達。
在秘魯北部的海洋地區,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毗鄰秘魯海岸的太平洋盛產超過八百種魚類。從莫切人陶罐上的繪畫可以看出,當時的莫切人已經懂得支取這用之不竭的海洋資源,並形成了具有社會分工性質的生產格局。
這些精美的陶罐,不僅顯現了莫切人精湛的藝術水平,同時它們也成為考古學家研究莫切文明的一個重要資源。
除了製作精美的陶罐,莫切人還建造了與埃及金字塔一樣規模龐大的泥磚金字塔和平台。考古學家從莫切遺址中發現,莫切人在他們控製的每一條峽穀內都建造了這種巨型建築。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是在太陽峽穀中被發現的,因此它也得名“太陽金字塔”。據估算這座“金字塔”至少需要1.2億塊的泥磚,而且是在100~700年間分七個階段建造完成的。它包含一個比美式橄欖球場還大的廣場,以及一座分為六階的金字塔。盡管受到風嚴重侵蝕的土質金字塔,已經很難從中辨認出它們是人工建築了,但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來看,也很難動搖它成為當時整個美洲大陸最大的人工建築的地位。
但這座金子塔又是何人所造,莫切人建造它的用意何在,這仍然是有待考古學家進一步考證的問題。
誰終結了“莫切人”的輝煌
一個早於古印第安三大文明的古代文明,離奇地消失了。大約在650年前後,世世代代生活在秘魯,並在那裏建立過帝國的莫切人大規模地離開了他們的家園,在曆史上消失得無影無蹤。難道是神秘的力量一下子將他們摧毀了?究竟是誰終止了莫切文明的發展,是誰毀掉了莫切人的家園?
對“莫切文明”的突然消失,在曆史和考古學界還是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專家們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觀點,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是由聖多明各博物館館長、考古學家聖地亞哥·烏塞達教授提出的:“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是導致莫切文明滅亡的“元凶”。他指出很可能由於海水升溫,莫切人所在的地區逐漸變得炎熱幹旱起來,當然,漁業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厄爾尼諾帶來的幹旱改變了當地的自然環境,也毀了莫切人的經濟,隨之毀滅的就是莫切文明了。美國俄亥俄州大學氣象學家龍尼·湯普森的地質發現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湯普森在研究安第斯山脈的氣候曆史時發現,隻要敲開冰層就會發現,每一年的結冰都與上一年的在不同層麵。某年的夏季幹旱,那一層冰就非常薄,上麵還會有風吹過來的沙土。如果某年降水豐富,冰層就會很厚。這樣,每一年的降雨基本上就有據可查了。
湯普森分析指出,從560年—600年,這一帶經曆過一場極其可怕的幹旱,這很可能是一場持續了將近30年的大旱災。從冰層顯示還可以看出,更不幸的是就在大旱不久,氣候突然出現了逆轉,在600年以後,莫切人又經曆了可怕的洪水。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莫切人建築群中,一些高牆出現了大缺口,被衝擊出了溝壑,為什麼遺留下來的莫切人的建築物在外圍上的裝飾顏色被侵蝕得暗淡無光,但內層的裝飾卻仍然光鮮,這很可能是洪水浸泡的結果。
那麼這些證據可以認定莫切人是被“厄爾尼諾”所害了嗎?通過進一步考古研究,專家發現,在遭遇了惡劣天氣後,莫切人並沒有停止擴張。在幹旱的時期,他們用過各種祭祀來祈禱降雨,其中包括令人毛骨悚然的“活人祭”,當然別忘了他們還懂得先進的灌溉技術。而在洪水淹沒他們的城市之後,莫切人仍然沒有放棄,他們又開始修建城堡,專家們通過碳同位素的測試發現,這些建築物多是在560年以後建立的。也就是說惡劣的天氣並沒有消滅莫切人。那麼究竟莫切人是怎麼滅亡的呢?
常人很難想象如此惡劣的天氣將帶來怎樣的後果,30年的洪水加上30年的幹旱足以把莫切人的社會和經濟全都毀掉。他們努力地活著,但生活變得越發艱辛,當年輕人真誠地獻出自己的生命,希望得到神靈庇護的時候,他們崇拜的神沒有降下一點啟示,並未能保佑這裏的國家和老百姓。太多的艱辛讓他們看不到希望,他們甚至懷疑自己是被神靈遺棄了的子民。因此,還有專家猜測,莫切人還有可能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後對神靈失去了信心,而後爆發了內亂,最終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之後,美國一名叫湯姆·德雷西的考古學家在一條叫做塔皮克(jequetepeque)的山穀中找到了莫切人新建的城市,因此他認為莫切人應該是在天災的逼迫下離開了原來的中心城市,而轉移到了山裏。在一座名叫塞羅·沙賓(cerrochepen)的小城,他發現了一座座莫切人的堡壘,這座小城能夠容納十幾萬居民。也就是說莫切人在這裏重新燃起了生活的鬥誌,那麼他們又是怎麼滅亡的呢?
不久,德雷西又在小鎮附近的一個山坡上發現了一堆堆巨大的鵝卵石,這些石頭每隔2~3米堆放著,考古專家們推測,這些應該是用來發射的石頭。那麼莫切人是不是當時已經有了發射石塊的裝置了呢?這些石頭是堆放在城外,難道莫切人遇到了外族的進攻?要麼是莫切人出現了分裂?究竟莫切人是怎樣突然消失的呢?我們仍然不能為一種猜測找到最有力的證明。
莫切文明,的確離我們很遠,由於沒有係統文字的記載,我們也很難理清當中的頭緒。莫切人實在有著太多不能讓人理解的地方。這個在1500多年前神秘消失的民族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神秘的經曆,我們隻有期待考古學家的進一步發現。
尋覓神秘失蹤的古羅馬第一軍團
公元前53年,古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率領大軍東征安息,在卡爾萊(今敘利亞的帕提亞)遭到安息軍隊的圍殲,統帥克拉蘇被俘斬首,一度所向無敵的古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隻有克拉蘇的長子普布利烏斯所率的第一軍團6000餘人拚死突圍。33年後,古羅馬帝國與安息在經曆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爭之後,終於化幹戈為玉帛,簽訂了和約,雙方開始相互遣返戰爭俘虜。當古羅馬帝國要求遣返在卡爾萊戰爭中被俘的官兵時,安息國當局否認其事。這時古羅馬人才驚奇地發現,在安息之戰中,當年突圍的古羅馬第一軍團的6000餘人早已神秘失蹤了。安息人否認此事,而古羅馬軍也在戰爭之後就與該軍團失去了聯係,究竟第一軍團到哪裏去了?這一事件成了古羅馬史上的一樁懸案,而這樁懸案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中西方史學界。
漢代史書中的蛛絲馬跡
當考古學者們費盡心機想要找尋消失的古羅馬第一軍團時,史料上的一些蛛絲馬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中國學者關意權在閱讀中國史籍《漢書·陳湯傳》時發現: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率四萬將士西征匈奴於郅支城……征戰途中,西漢將士注意到單於手下有一支很奇特的雇傭軍,他們以步兵百餘人組成“夾門魚鱗陣”,土城外設置“重木城”。而這種用圓形盾牌組成魚鱗陣的進攻方式和在土城外修重木城的防禦手段,正是當年古羅馬軍隊所獨有的作戰手段。
那麼,在漢代時期,陳湯等人看到的這支奇特的隊伍是不是就是公元前53年,在安息戰爭中神秘失蹤的古羅馬第一軍團的殘部呢?如果是,他們又是怎樣來到中國的?他們的命運又將如何呢?
之後,關教授又從史書上查到郅支城之戰:漢軍大獲全勝,斬首1518人,活捉145人,受降1000餘人。甘延壽、陳湯等押送著這些戰俘返回大漢王朝複命。曆史再一次提供給關教授一個新線索,當陳湯等人帶領戰俘返回後,在西漢河西地區的版圖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名為“驪”的縣,同時還修建了驪靬城堡。《後漢書》記載:“漢初設驪縣,取國名為縣。”“驪”來源於埃及的城市名——亞曆山大(Alexandria)的第二和第三個音節,“驪”曾被中國人用來稱呼古羅馬帝國。既然是“取國名為縣”,那麼,這個新出現的縣肯定是為了安置古羅馬人而設置的。那麼這個被漢代稱為“驪”的縣安置的是不是就是當年神秘消失的古羅馬第一軍團呢?在現代中國的版圖上還能不能發現古羅馬人存在的蛛絲馬跡呢?
這個驚人的發現很快就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在歐洲更掀起了巨大反響。無數學者開始考慮到中國解開千百年來的困惑。《歐洲時報》連載了學者賈笑天所著的《一支古羅馬軍團在中國》,更引得無數古羅馬人的後裔自發來中國尋找祖先的足跡。
甘肅永昌疑有古羅馬人後裔
史料還不足以證明,中國曾經是古羅馬第一軍團的第二故鄉,為了進一步尋找證據,有關學者找到了漢代遺址“驪靬城堡”。
不久,甘肅省永昌縣焦家莊鄉樓莊子村六隊的者來寨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關注,為何這個不為人知的小村落,會受到這麼多人追捧呢?原來,澳大利亞學者戴維·哈裏斯提出,者來寨就是古驪靬城遺址,而這裏正是西漢用來安置古羅馬戰俘的城堡。一石激起千層浪,國內學者紛紛發表文章,參與這一問題的討論。
在這裏,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係列奇特的現象。首先是這裏的村民具有西方人典型的外貌特征。者來寨坐落在河西走廊東端,是個宜耕宜牧的好地方。在村頭巷尾,隨處可見有別於普通中國人外貌特征者,他們個子高大,眼窩深陷,頭發呈棕色甚至還有金色、紅色的,汗毛較長,皮膚為深紅色,除了這些,還有人的眼球呈灰綠色和藍灰色。這些特征讓曆史學家甚至村民自己都感到大為不解。據稱,者來寨村共有300餘人,而具有歐洲人體貌特征的就有100多人,他們會不會就是古羅馬人的後裔呢?對於這些村民來說,他們也是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
同時,在這裏他們還發現了一些奇特的習俗。這裏保留著一些與眾不同的葬俗,在葬禮上,他們在安葬死者時,不論地形如何,一律會將死者頭朝向西方。並且,當地人對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鬥牛。村民在春節時還愛用發酵的麵粉,做成一種牛頭形的饃饃,俗稱“牛鼻子”,作為祭祀之用。放牧時,村民特別喜歡把公牛趕到一起,想方設法地讓它們角鬥,而這正是古羅馬人鬥牛的遺風。這些習俗是否就是當年古羅馬第一軍團流傳下來的?是他們的後裔為了祭奠祖先從來就不曾忘卻嗎?甚至還有傳言說,這裏的人酷愛吃比薩餅,而這更是西方人的飲食傳統。
為了證明中國甘肅省境內“驪靬村”的居民很可能是“古羅馬失落軍團”的後裔,科學家們對他們進行了進一步的DNA檢測。一個名為羅英的當地人就被鑒定出有46%的歐洲血統,而其他人的檢測結果也顯示,他們的基因與維吾爾族人及古匈奴人相差甚遠,但這還不能證明他們就是古羅馬人的後裔。
在村中央,考古專家們發現了驪靬古城的遺址,盡管這裏隻剩下一段近30米長、3米來高呈S形的土城牆。南牆正中的一處缺口,應為城門。麵對這些所剩無幾的斷壁殘垣和模糊的椽木印痕,還是令眾多學者驚喜不已,因為這段土牆,可能正是當年驪靬古城的城牆遺跡,它也將成為曆史學家向世人證明“古羅馬失蹤軍團最終定居中國”的最有力的實證之一。據說這個遺址在20世紀70年代還有近1公裏長,它的高度相當於三層樓,城牆上麵很寬,就像長城一樣可以走汽車。20世紀80年代以後,人們紛紛將城牆上的土取下來當做農肥或築房用,結果城牆很快就被削去了一大半,到了20世紀90年代,它已所剩無幾了。
但從這個遺跡的結構來看,驪古城曾是一座“重木城”,而這種在土城外加固重木的防禦方式,正是當年古羅馬軍隊所獨有的作戰手段。同時,與者來寨鄰近的杏樹村,村民還曾挖出過一根丈餘長的粗大圓木,它周體嵌有幾根一尺多長的木杆,專家認為,這可能就是古羅馬軍隊構築“重木城”的器物。而鄰近的河灘村則出土了寫有“招安”兩字的橢圓形器物,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古羅馬降兵軍帽上的頂蓋,那麼這裏很可能曾有過古羅馬軍隊駐紮。還有沒有更多的考古證據可以證明他們就是古羅馬帝國消失的第一軍團呢?迄今,考古學家估計要完成發掘工作至少還需要20年的時間,因此他們還未對這個古城遺址進行過任何的科學發掘。
古羅馬軍團遺留中國始末
最早發現古羅馬軍團在中國的是牛津大學教授德效騫。
後來又不斷有學者對這一觀點作出了補充。他們認為,公元前53年,克拉蘇帶領古羅馬軍團與東方的宿敵安息人進行了一場異常慘烈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古羅馬軍團被擊敗了,其首領克拉蘇也被斬首,安息人暫時遏製住了古羅馬帝國東進的步伐。但從後來兩國議和討要戰俘來看,當時應該還有145名古羅馬士兵被俘虜並滯留在了亞洲,這便是被稱為古羅馬第一軍團的隊伍。而這些士兵後來可能成為了雇傭軍參加與漢朝的戰爭,並在17年後被俘虜,才被帶到了中國。
中國著名學者關意權指出,從漢代文獻中可見,那些與漢軍對戰的奇怪部隊采用的“魚鱗陣”,很可能就是古羅馬軍隊常用的方形陣列。而那支在公元前53年的卡萊爾戰爭中神秘失蹤的古羅馬第一軍團,很可能是在東移的過程中被匈奴收留,但在後來的漢匈郅支城之戰時又被漢軍俘虜,最後由西漢政府安置在驪靬城並定居了下來。關教授的這一推論,為解開古羅馬第一軍團神秘消失這個千古謎團奠定了基礎。
這幾十年來,不斷有人想要找到新的證據來證實這一點,當然也有人對此提出了質疑。
蘭州大學教授劉光華就稱,“驪”來源於埃及的城市名———亞曆山大(Alexandria)的第二和第三個音節,“驪”曾被中國人用來稱呼古羅馬帝國。而亞曆山大直到公元前30年才被古羅馬占領,在此之後,驪才會被用來指代古羅馬帝國。因此,驪的建立遠早於假定的古羅馬人落戶於此的時間。因此從名稱由來來看,這裏成為古羅馬第一軍團在中國的戰俘之城是不可靠的。對於永昌縣發現的歐洲特征的居民這一奇怪現象,劉教授也指出,永昌位於舉世聞名的古絲綢之路上,各民族之間的關係和人群遷移及混雜的過程相當複雜,況且兩漢時期已證明有古羅馬人到達過洛陽。因此這裏的居民是來往於絲綢之路上的歐洲人的後裔也不無可能。同時,複旦大學曆史係教授葛劍雄,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楊共樂在內的多名學者也認為,古羅馬軍團在中國的史實依據不足。但讚成者卻始終堅信他們的研究已無限接近曆史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