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必然要經曆許多挫折,遭遇許多困難。隻有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學曆代表過去,隻有學習能力才能代表將來。大多數人以為,學習隻是青少年時代的事情,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並且早已走向社會了,因而再沒有必要進行學習,除非為了取得文憑。這種思想是錯誤的。
哈佛大學的一位專家指出:“這種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實是不對的。在學校裏自然要學習,難道走出校門就不必再學了嗎?工作中、生活中所需要的相當多的知識和技能,課本上都沒有,老師也沒有教給我們,這些東西完全要靠我們在實踐中邊學邊摸索。”
“可以說,如果我們不繼續學習,我們就無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識;無法使自己適應急速變化的時代,我們不僅不能搞好本職工作,反而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隻有以更大的熱忱,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使自己豐富和深刻起來;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業中去。
一個人如果停止學習,各方麵的能力就會退步。從自我發展角度來說,一旦停止學習,發展道路也就到了盡頭。通常情況下,人的潛能是很大的,成功沒有止境,學習也沒有止境。所以,要養成勤於學習的好習慣,並用知識不斷地提升自己,為自己充電。
生活中,評價一個人是否有內涵,往往看他的言談舉止是否有水準,而水準則需依靠大量的知識去充實。清代名臣曾國藩就認為:“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學習可以改變人。”培根在《論讀書》中也寫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顯然,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智商和情商,可以豐富人的內涵並提高個人修養。
知識可以豐富人的內涵,但這也要在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並將知識應用到實踐的前提下,才能出現的效果。生活的經驗越豐富,欣賞和理解能力也就越深廣,就越能領略生命的真諦。
不斷學習的過程,就是追求新知識的過程。有時候,一本書往往能給人帶來莫大的收益。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東吳有位將軍名叫呂蒙,自小給人家放牛,不通文字,因作戰勇猛而受到提拔,卻經常被同僚譏笑。後來,在孫權的勸說督促下,用心苦讀,終於成為了智勇雙全的一代名將,不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
古今中外,知識改變命運的事例可謂不勝枚舉。當代社會是個不斷追求新知識的時代,聰明的人必須用新知識來豐富內涵,提高自身的心性修養。不斷用知識充實自己的好處很多,可以用數不勝數一詞來形容。勤於學習知識,把知識逐漸積累起來,就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