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微弱的光芒,帶來向上的力量(1)(1 / 3)

紅玫瑰與白玫瑰——蕭紅與張愛玲仰望著同一片星空——蕭紅與丁玲一串淒婉的歌謠——《呼蘭河傳》生的堅強,死的掙紮——《生死場》

紅玫瑰與白玫瑰——蕭紅與張愛玲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這是近來比較出名的一首歌,也是對“紅玫瑰”與“白玫瑰”的一種較為經典的詮釋。

蕭紅作為民國時期鼎鼎有名的才女,在這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特殊時期裏,與活躍文壇的另一位才女張愛玲齊頭並進。她們都是這個時代活躍於文壇上的女作家,而作為同一時代的才女,人們也經常將她倆拿來相提並論,無論是才情、愛情還是作品。

有人曾經這樣評價蕭紅:“她就像是一個總是步履蹣跚、艱難笨拙地挺著大肚子走路的孕婦。她隨處漂泊與流浪,她的人生一直處於被人棄之不顧的狀態中,而且——還是在她臨產前,在她最艱難的時候。”

這個比喻或許不夠生動,卻是最形象的。也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人生經曆,才導致了蕭紅的作品風格有著極其鮮明的個人特色。

她真實而感性,堅持把人生的個人感受傾注於自己的作品中。她並不羞愧於自己挫敗的人生,而是勇敢地直麵自己的經曆,以自己的體驗與感受,作為通往更深的剖析命運與人生的道路。她,成為了那個時代最令人難忘的鏗鏘玫瑰。

紅玫瑰與白玫瑰,這或許就是對蕭紅和張愛玲這兩個女人最完美的詮釋。

張愛玲曾寫過這樣一段話:“男人的生命裏有兩個女人,一個是他的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一個是相守的妻,一個是熱烈的情婦。也許每一個男人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若說張愛玲是那宛如月光的白玫瑰,那麼,蕭紅就是那段曆史中最為火熱的紅玫瑰。她們總會被世人不自覺地拿來相提並論,有時,這種相提並論並不僅僅因為她們的文學造詣,更是因為她們坎坷曲折的人生與愛情。

或悲或喜,或悲天憫人或百轉千回,都荒誕了歲月,卻驚豔了時光。

蕭紅一生恣意飛揚,敢愛敢恨,其作品也是這樣。因魯迅幫助而成名的她,其實受魯迅的影響十分深重,而她那充滿浪漫色彩的人生,也讓她也有了不同於魯迅的創作風格。她以靈魂寫書,她筆下的女性在掙紮,她展現著集體的靈魂荒漠,卻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拯救整個民族的精神世界。

而張愛玲,雖然也一樣是女性視角,但具有古典情懷的她沒有像蕭紅那樣把目光放在了田園、農婦上,而是放在了紙醉金迷的傷害、吳儂軟語的貴族小姐身上;同樣是以心靈在寫書,筆下的女性也都展現著被封建傳統所壓迫的痛苦精神麵貌,在她們筆下卻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

有人評價,蕭紅的寫作風格是熱情如火的,她的“荒漠”中顯現的是火熱,悲哀過後看到的是希望和啟蒙。而張愛玲則是以一種近乎於絕望的悲觀在描繪人生,這種冷眼旁觀的超然,讓人感覺到的是“就放那裏吧”的無奈。

或許,也正因為有這樣的“白玫瑰”,才更顯得蕭紅這朵“紅玫瑰”的熾如熱火。令人覺得蕭紅像是一把劍、一抹蚊子血,重重刺入了心頭,畫在了心上。

曾有一個研究蕭紅的人也說過這麼一句很經典的話:“她不肯殘忍地麵對自己,所以輪到別人殘忍地對待她。”

對於蕭紅的一生來說,這句話雖然帶了一定的主觀色彩,卻又不得不令人噓唏感慨——真是形容得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