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昏聵的是明朝的第十五皇帝,即鼎鼎大名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
其時,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山東鄆城一帶爆發了徐鴻儒起義,各地的兵變也不斷發生,佃農抗租的鬥爭在天啟以後更加激烈,成為明末農民起義的前奏。
但這位木匠皇帝也僅僅在位七年而已。
大明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後一任皇帝,便是為後世所熟知,自吊於煤山歪脖子樹上的崇禎皇帝朱由檢。
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鏟除了權宦魏忠賢及其黨羽,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力圖實現明王朝的中興。
但奈何此時國家已經積重難返,就像是一台嚴重老化,鏽跡斑駁的機器,艱難的運轉著。
“朕非亡國之君!”
“諸臣誤朕!”
“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誌決矣!”
“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可見大明末代皇帝的悲壯與不甘心,但大明還是亡了。
大明國祚276年,依然沒有過三百年。
所以楊炎壓根就不需要推演,已經知曉了大明的結局,他所說的其實也是推演,他在推演一個社會的演化進程。
朝代更迭,這是封建製度下的必然。
所以楊炎說,如果沒有雄才大略者出現,以極大魄力進行全方位製度改革,那麼封建製度下的大明,必然會走向滅亡。
朱標沉默良久。
隨著楊炎的推演,他仿佛看到了大明後期的景象,土地都集中到了地主的手中,超過九成的老百姓淪為佃農,兩者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這時一場大災來臨,起義四起,各地兵變不斷,外部蠻夷虎視眈眈,內憂外患,積重難返,皇帝嘔心瀝血卻仍舊無能為力,隻得自縊而亡,大明最終在風雨交加中亡國。
一牆之隔的朱元璋,更是把拳頭捏得哢哢直響。
他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
是他親手推翻的蒙元,他如何能夠接受大明重蹈蒙元的覆轍?
“為什麼?”
“為什麼已經推演出來了,不設法去改變?”
朱元璋捏拳低語。
此刻的他,已經忍不住想要衝到對麵牢房裏,質問楊炎。
如果得不到答案,他自此之後絕不可能再有安穩覺。
好在父子同心,朱標幫他把這個問題問了出來:“既然先生已經推演出大明未來的走向,那難道就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無解!”
楊炎毫不猶豫,斬釘截鐵的回答,給了朱標和朱元璋當頭一棒喝。
“為什麼?”
朱標追問。
楊炎依舊淡定,喝了一口酒後,才悠悠答道:“因為皇帝就是大明最大的地主!”
嗡——
朱標腦袋嗡了一下,有些不可思議的看著楊炎。
一牆之隔的朱元璋和劉基,同樣瞪大了眼珠子,直勾勾的盯著牆麵,仿佛想要看穿這堵牆,看到對麵淡然而談的楊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皇帝是最大的地主,他代表了地主階級,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站在對立麵的!”
“皇帝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如何改變?又如何會去改變?”
“除非……”
“除非什麼?”朱標下意識的站起來追問。
可是話剛出口,朱標已然明了,他問這個問題顯然是多餘的。
朱標頹然的坐了回去。
還能有什麼?除非廢除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