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科學的啟蒙(2 / 3)

楊炎一下子說了很多。

這讓朱標一下子陷入了沉思之中,眉頭緊鎖。

“我再給你捋一遍,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係,而生產關係構成了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則決定了上層建築,明白了嗎?”

“總之一句話,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又反作用於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同樣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理解了這句話,我們就能勘破重重迷霧,看透曆史的真相,甚至能夠窺見一部分未來!”

朱標思考良久。

好一會,朱標才緩緩道:

“先生的意思是,我們現有的農耕生產力,決定了必然形成地主和佃農的生產關係,而地主和佃農的生產關係構成的農耕經濟,則決定了我們現在的封建帝製和儒家思想!”

“我這樣理解對嗎?”

“對!說得非常好!”楊炎拍案稱讚。

他沒有想到,朱標竟然能夠聯係當前的實際去理解這句話。

殊為難得。

這個黃公子絕對稱得上是這個時代的佼佼者。

這也是楊炎喜歡和他交談,也樂意盡心盡力教他的原因。

“有了前麵這些基礎,我們就可以分析當前局麵了,土地兼並,最根本上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

“這個矛盾現在並不突出,是因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暫時是相匹配的。”

“而當這個矛盾日益激化的時候,也就是說,當時的生產關係已經嚴重束縛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此時若生產力沒有進一步提升,則必然會再次進入循環,若生產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則會建立新的生產關係,解放生產力。”

“所以,想要解決土地兼並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提高生產力,從而推動建立新的生產關係,才有可能徹底解決!”

聽罷,一牆之隔的三人再次陷入沉思。

楊炎說的東西,對於他們而言有些超前了,但三人作為當世最厲害的幾個人,已經基本了解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關係。

有了這個作為基礎,他們理解起來就容易很多。

而且越想越覺得有道理。

事實上,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這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這一普遍規律的發現,使人類第一次解開了社會曆史領域之謎,使關於社會曆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為科學。

沉思了好一會。

朱標問道:“可是農耕生產在中國大地已經持續了上千年,其形式和規模已經基本確定,生產力又該如何提高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

楊炎回道:“這就回到了我們之前那個問題,在現有製度下,想要提升生產力,是非常困難的。”

“但也不是不可能,想要提高生產力,首先我們需要科學的認識這個世界。”

“科學?”

朱標還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詞。

楊炎也不急著解釋,而是道:“壇經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你覺得誰說得對呢?”

朱標想了想,回道:“自然是慧能。”

楊炎搖了搖頭。

朱標皺眉,有些不解道:“難道說慧能錯了?另外二僧是對的?”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