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裏,大明的朝堂相對平靜,要說大事就是胡惟庸當上了宰相。
因為楊憲的伏誅,中書省左丞相的位置一直空著。
而李善長身體又不好,長期告病,中書省如此重要的樞紐,一時之間竟然陷入無長官的狀態。
洪武朝武將充沛,但文官卻著實有些捉襟見肘。
這個時期,好多文官都是蒙元舊朝的官員。
無奈之下,朱元璋隻好將之前在陝西幹得不錯的汪廣洋招了回來,暫時頂替李善長的位置,另外一個人選,朱元璋看上的是中書省參知政事胡惟庸。
自從楊憲伏誅後,胡惟庸一直表現得不錯,
不過,在提拔胡惟庸為中書左丞之前,朱元璋還是特意詢問了劉基的意見。
劉基回道:譬之駕,懼其僨轅也。
這話的意思是說,如果讓胡惟庸擔任宰相,他可能會造成混亂。
朱元璋說,那你來當怎麼樣。
不過劉基再一次拒絕了,道:臣嫉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
最終,朱元璋還是提拔了胡惟庸……
……
相對於朝堂的平靜,整個應天府的棉布市場卻是正在經曆一場驚濤駭浪。
自宋元以來,棉花的種植,已經從南北兩路傳布到長江和黃河流域廣大地區,元代初年設立木棉提舉司,大規模地向人民征收棉布實物,每年多達10萬匹,後來更是把棉布作為夏稅(布、絹、絲、綿)之首。
棉花在中國堪稱紡織原料中的後起之秀。
相較於其他原材料,棉花展現了它作為絮襯和紡織原料的優越性。
《農書》中有說:“比之桑蠶,無采養之勞,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苧,免績緝之功,得禦寒之益,可謂不麻而布,不繭而絮。”
到了大明朝,手工棉紡織業已經十分興盛,生產主要是以小作坊為主,已經能夠做到自給自足。
然而這原本平靜的手工棉紡織市場,卻因為一間叫做炎黃的工廠,掀起了軒然大波。
應天府城北,一間叫做炎黃的工廠悄然出現。
這個工廠生產出來的棉布,不僅布幅可以做到比之前的大,而且質量一點也不差,最關鍵的是,價格便宜了將近一半。
一夜之間,整個應天府都在都在搶購炎黃工廠生產的棉布。
百姓們蜂擁而至,在炎黃工廠前排起了長龍,剛剛產出來的棉布便直接銷售一空,壓根就不需要經過第三方銷售。
甚至人們三更半夜就開始排起隊。
人們願意等炎黃工廠的棉布,也不願意花更多的錢去購買其他棉布。
一時間,其他商行,手工作坊的棉布完全滯銷……
……
胡惟庸府上。
“胡大人,城北的事,您都聽說了嗎?”
中書省禦史塗節對胡惟庸說道。
“嗯。”
胡惟庸點了點頭。
人盡皆知的事,他怎麼可能不知道。
塗節繼續道:“因為城北那個炎黃工廠,現在整個應天府,除了他們家之外的棉布,全部都滯銷了,賈老板他們的商行也一樣。”
“昨晚順泰商行的賈老板來找我了,說是之前從手工作坊那裏收購來的上萬匹棉布,原本是想囤貨居奇,在入冬後賺一筆的,但是現在全堆在倉庫裏,照這樣下去,恐怕要全部爛掉了,他讓我幫忙求您,無論如何都想辦法救救他,日後必有重謝!”
“知道了。”
胡惟庸沒有太多感情波動的回了一聲。
塗節眼珠子轉了轉,壓低聲音道:“賈老板說,那批布……貴公子也有參與其中。”
“哼!”
胡惟庸鼻腔裏發出一聲輕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