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對孩子來說,是充滿著神秘而未知的。隻有具備了勇於探索的精神和敢於充當探索者的人,才能夠探索到世界的秘密。探索精神是孩子學習各方麵知識、發展各項能力的必經之路,是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鍛煉孩子的意誌力、發展孩子的潛能和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基礎。
當孩子有能力去思考問題的時候,他們總是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總想弄個明白,而且他們思考的問題都是稀奇古怪的,這正是因為孩子用單純的目光去看這個世界,他們想弄懂的事情也就是看似簡單、最直接的問題,比如“小鳥為什麼會飛翔?”“玩具車中裝著什麼東西?”“媽媽和爸爸為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白天和黑夜?”這些問題都充滿著兒童獨有的童趣,在大人們看來這些都隻是一些常識,根本就沒有“為什麼”。這些類似的問題層出不窮,甚至會讓父母也焦頭爛額,手足無措。由於在大人那得不到他們滿意的答案,孩子們就有可能自己去嚐試,他們決定自己去弄懂一切疑問。然而這些行為更讓父母提心吊膽,因為孩子們總是盲目行動,不是摔傷自己就是毀壞東西。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父母不喜歡孩子太好奇,因為他們回答不清楚孩子的問題,他們也害怕孩子發生意外,害怕孩子調皮搗蛋,他們不想沒完沒了地處理這樣的奇怪問題。一旦孩子沒完沒了地問問題,父母就容易心煩意亂,開始大聲嗬斥孩子,阻止了孩子的提問,從而換得一刻的安寧。但是他們沒有注意到,這樣做的反麵效果,多次這樣訓斥孩子,打斷孩子的發問,就在無形之中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寶貴的探索精神。
孩子的求知欲望是與生俱來的,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們不斷地積極探索陌生的世界,對於一切問題的追根尋底是他們的天性。有位名人說過:“探索真相和真理,是人一生最大的使命。”可是,父母的不耐煩嚴重挫傷了孩子的探索積極性,一旦探索精神受到了損傷,孩子就會變得膽小怕事,失去學習的興趣,生活變得百無聊賴,不積極、不上進,形成悲觀懦弱的性格。所有的父母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不僅要用心去保護孩子的這種精神,還應該在以後的教育中努力培養孩子的這種精神。父母要相信,孩子所有需要的能力都是可以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出來的。
卡爾·威特總是耐心地回答兒子的任何問題,有時這些問題真的很麻煩,但是卡爾·威特總會用足夠的耐心來傾聽孩子的問題,盡可能地幫助他解決各種疑問。他從不會表現出不耐煩、不專心的樣子,更不會因為怕麻煩而訓斥他,因為這些情緒孩子都是能夠感受到的。
有一個關於卡爾·威特父子之間“貓和老虎”的提問和回答,聽上去更像是一場精彩的辯論。
小卡爾·威特拿著一本《神奇的動物界》,見到父親就問:“爸爸,這書上說老虎是貓演變而成的,這是真的嗎?我之前從未聽說過。”
“有這樣的說法,但是到現在都還沒有被科學家證實,但是我們都認為它說的有一定道理。”
“那既然貓都可以變成老虎,為什麼現在世界上還有貓呢?為什麼會剩下這些貓?難道它們不願意當老虎嗎?老虎多麼厲害啊!”
“你認為呢?”
“我想,是由於剩下的這些貓太懶惰吧!它們太貪玩,沒有及時變成老虎。貪玩可真是誤事,不是一個好習慣,爸爸你說是吧?”
小卡爾·威特把這樣豐富的想象力結合到現實中來,使卡爾·威特很驚喜,“很好,孩子,你的回答應該很接近真正的原因,懶惰的確不是個好習慣,懶惰的貓現在都還隻是貓。”
“那就是說會有不同的原因了,那爸爸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我想是這樣的,有一部分貓為了適應新的環境,為了抓到更大的獵物,為了生活得更好,就必須去跟其他動物爭鬥,在不停地爭鬥中,過了很多很多年,貓就變得異常凶勇,最後變成現在的老虎;然而有一部分貓,它們的生存環境相對安全和舒適一些,就不需要太費力地去尋找食物,抓老鼠就可以生活,不需要太大的力氣,所以到現在還是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