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物詮釋品位
人們都崇尚禮尚往來,在交際場上禮物是一樣必不可少的東西。
送人禮物可能是為了表達心中的願望,也可能是為了讓受禮者感受到溫暖之情,還可能隻是為了盡盡自己應盡的義務。“什麼人送什麼禮”,一個人所贈送的禮物,往往代表了一個人選擇表現自己的方式,以及他本人的興趣和品位。
拍賣禮物
這種人很重情義,總會在恰當時候拜訪別人,雖然也許並不那麼想念對方,但希望能被對方一直惦記。他們總想展示出自己收入頗豐,而且在時尚上並不落伍,所以他們理想中的禮物是有品位,而且有紀念價值的。
雖然他們所送的禮物看起來很貴,但實際上隻花了原價的幾折價而已,也許禮物還有些肉眼看不到的瑕疵。
在大拍賣時購物,是一種不需要投資太多就能夠回收的方式,這也反映了這種人的精明。
自製禮物
這種人做事用心,而且喜歡擁有自己的獨特。他們總是額外花工夫做些特別的東西。雖然贏得的讚美不見得多,但他們認為和欣賞自己的人一塊兒分享勞動的成果是件很幸福的事。在他們眼中,禮物是一種“特殊語言”,傳達的是自己的品位及對對方的在乎和認識,他們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待人十分真誠。
實用型禮物
這種人重視的是禮物的實用性,而不會過多考慮其品牌與包裝。他們往往把自己的標準拿來用在給別人買禮物上,因此常常讓對方哭笑不得。盡管如此,他們往往否認自己是個現實主義者,而隻是遵循一些基本的常識而已。
浪漫型禮物
這種人在俘獲到異性的心或自己的心被某個異性擄獲時常會送給對方一些類似心形氣球的浪漫小禮物。不過,他們的羅曼史經常和他們特別奉送的氣球一樣,在平靜中慢慢“豐滿”,卻在瞬間爆炸式結束。他們是那種令人迷戀的人,但沒辦法在經過幾個“輾轉反側”的夜晚會,與對方攜手再上新台階。
幽默型禮物
這種人可能會送人一朵美麗而莖長的花來代表自己的感情,不過這朵聞起來不像玫瑰的花,卻會噴出水來。別人總期待他們送這樣的禮物,而他們也從不令對方失望。雖然他們十分熱情、敏感,但卻不擅長表達自己真正的感情。他們總是先逗對方笑,其實是希望對方笑完之後,會接受自己嚴肅的一麵。
自己想要的禮物
這種人視野短淺,老想著自己,懶得花時間去考慮一份對方想要的東西,所以就買了一份自己想要的禮物代替。因為他們有自信、凡事順遂,似乎總能夠達到自己的目標,所以他們無法了解,別人為什麼不那麼喜歡自己送的禮物。
循環型禮品
這類人認為,送禮該“內銷轉出口”由家裏開始,因此,他們快速掃描,看看是否有自己用不著,但仍相當美觀的東西。他們之所以這樣想,無非是希望替自己省點兒錢。但是,受禮人一旦發現,便會有接受“救濟或賑災”的感覺,因此很可能非但不領他們的情,還對他們產生反感。
換手型禮物
這種人很可能送男性朋友一件花哨的女性睡衣,或送女性朋友一瓶昂貴的刮臉後使用的護膚液。他們通常隻想到自己,覺得自己在對方心目中非常重要,因此他們為對方買了一件讓他能轉送給自己的禮物。外表看來,他們似乎刻意凸顯自己的重要,不過私底下他們是滿意對方的。他們是那種“我請客,你掏錢”的人,他們知道對方麵對自己所買的禮物時,必然有轉贈的行為,所以,常挑自己心愛的東西,在贈送的那一瞬間,就知道禮物要重新回來。他們算得上是謀略家,但因為工於心計,常得不到別人的信任。
奢侈型禮物
雖然送禮者可能分不出流行和落伍,有品位和沒品位,但他們喜歡做事大方,想用出手闊綽來彌補不識貨的缺陷。受禮人會一直記得他們大方的行為,不過他可能會拿禮物去換多樣其他的東西或回收現金。
植物禮物
這不僅可以反襯送禮者的美學觀,還可以看出他們總能將自己置於能進能退位置的機智與圓滑。如果急著取悅他人,但一時又無法確定自己的判斷,就適合選擇植物。植物是一種中性的禮物,這使送禮人不會冒犯任何人。而且至少在開花結果時,受禮人便會想到送禮人。
不合適的禮物
這種人有時會買一瓶昂貴的酒,送給一位滴酒不沾的人,或送一盒巧克力給對巧克力過敏的人,他們送禮似乎並非出於真心,而是盡義務甚至好像是為了報複對方,表達心中的憤恨。有時這種方式還真有利,一些靈活的人就用它來達到一些特殊的目的。例如,有人在給他愛嘮叨的八十多歲的嶽母,送一本《性愛之樂》後,她就不再打電話來了。
此外,具體的禮物品種也能傳達出一個人想要傳達的信息。
送食物
送人食品,針對的不是一對一的關係,而是表示送禮人希望受到這一整家人的歡迎。因為食品在一般家庭中使用頻率較高,所以送禮的人多半熟悉對方的家裏情形,希望借助濃厚的關懷情意,獲得對方家人的喜愛。
送衣服
衣服一般送給感情親密的人。送這類禮物的人,表示想與對方保持親密關係,想讓對方明白他的事就是自己的事,這是拉近與人距離的一種方法。
送領帶、襪子
雖然是領帶、襪子屬於服飾方麵,卻可視為一種特殊的禮品。送這種禮物的人,通常比較獨斷,希望對方配合自己的喜好。
送酒
喜歡送酒給別人,表示這種人對其家族中的男性特別重視,想要博取這家主人的好感。通常在工作上,他們也常會借送酒來表達對受到照顧的感謝,另外酒也是商場上尋求照顧的工具。
送特產
贈送各地的特產給別人,表示送禮人非常注重人際關係,努力想要使對方喜歡而受感動。這種人往往不滿意平凡的事物,有強烈被注意的欲望。
送禮是一門學問,會送禮的人可以獲得別人的歡心,而會觀察送禮的人則能看穿人心。
打招呼傳遞心聲
人們在與人交往時,一般比較重視外表的修飾打扮。其實,在人際關係裏“打招呼”,可以說是心理上的“打扮”。打招呼時給人的印象,直接影響到他人對此人的評判。
有時候,即使是一個看似極為簡單的打招呼,也能給我們提供了解對方內心的機會。
通過觀察人們打招呼時的言談舉止,我們可以大致推測其當時的心理狀態。
見麵的時候,如果先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對方,然後再與其握手的人,對對方懷有警戒心理,同時他們這樣做還表示想使自己占據優勢,而使對方在心理上屈居下風。
凡是不敢抬頭仰視對方,完全回避對方的目光而深深鞠躬行禮的人,多數是在對方麵前感到自卑。
見麵時,有意保持相當的距離,然後再打招呼行禮,是對對方保持戒心或表示客氣。
雖然不是初次見麵,但始終千篇一律,用老套的話向人打招呼或問好的人具有強烈的自我防衛心理。
雖然隻是第一次見麵,但打招呼時邊碰對方肩或手,邊說“您好”,這種人很熱情,有著與人交往的強烈願望。但這種打招呼很可能隻是要套套交情,與之近乎點,以表示自己的熱情大方。
初次見麵就走到幾乎能觸碰到對方的肩膀的距離再行鞠躬禮的人,是想將當時的氣氛引向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見到熟人邊走邊舉起手打招呼的人,一定是急於趕路,或者有什麼重要的事情等著處理。也許是上班就要遲到了,也許是家裏的水管漏水了,總之,他的心情是急躁的。
在晚會上和不相識的人一個勁握手的人,具有強烈的自我顯示欲。
心不在焉、甚至有些垂頭喪氣地與人打招呼的人,要麼心情極度低落,受到了挫折與打擊,要麼就是在思考問題,再不就是他有點討厭打招呼的對象,與之打招呼隻是因為麵子問題。
打招呼時明眸善睞、神采飛揚,不用說,此人肯定碰到什麼好事了,要不,怎麼老咧著嘴笑呢?
打招呼時,和他人保持的距離,也能反映出當時的心理狀態。簡單地說,人們會靠近自己有好感的人,對沒有好感的人則不想靠近,甚至離得遠遠的。這樣在不自覺中人們就控製了自己與他人的距離。
第一次見麵的時候,比一般要求的距離更靠近來跟別人打招呼的人,表現對對方有好感,強烈希望與之接近,以與其進行密切的交往。
相反,很不自然地保持距離向他人打招呼的人,可能是因為某種理由對對方敬而遠之。
不論對象是誰,常常和人靠得很近的是個性外向的人。這種人為人開朗,對自己的能力和人際關係很有自信,比較喜歡團隊工作。
相反,習慣和人保持距離的人個性內向,自信不強,喜歡個人性質的工作。此外,對習慣、傳統和權威很軟弱,但會對弱者或地位低下的人擺架子,有可能是權威主義者。
此外,從與人打招呼時的常用語言也能看出一個人的個性特點。
常以“喂!”開頭的人
這種人快樂活潑,精力充沛,渴望成為榜樣或模範,生活上則希望成為時尚的先鋒,他們喜歡人們說他們懂得享受生活,會過日子。他們性格直率坦白,思維敏捷,富於創新精神,具有良好的幽默感,還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
常以“嗨!”開頭的人
這種人靦腆害羞,想象豐富,追求盡善盡美,經常由於擔心出錯而不敢做出新的嚐試,因此極易陷入兩難的境地。創新對他們而言,等於是無謂的犧牲。他們好像在印證那個說一生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臥室度過的科學家的話一樣,寧肯同心愛的人待在家中,也不願外出消磨時光。
常說“你好”的人
這種人頭腦冷靜得近乎於無動於衷,但事實上哪怕是一般的約會,他們也會嚴格遵守時間,他們對待工作一絲不苟,按部就班,能夠控製自己的感情,希望一切都在計劃之中,他們從不盲目冒進,更不喜歡大驚小怪,因而深得朋友們的信賴。
常問“怎麼樣?”的人
這種人自我顯示欲強烈,哪怕是在舞廳也希望能獨領風騷,利用各種機會出盡風頭。如果引起了別人的注意,他們則會對自己充滿了信心,但行動之前,喜歡反複考慮,不輕易采取行動;一旦作出選擇,就會全力以赴地投身其中,不圓滿完成,決不罷休。
常問“有啥新鮮事?”的人
這種人雄心勃勃,凡事都愛打破沙鍋問到底,弄個究竟。他們熱衷於追求物質享受,並樂此不疲。他們辦事計劃周密,有條不紊,而且從不隨便表態。
常說“過來了呀!”的人
這種人辦事果斷,樂於與他人共享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好冒險,不過能及時從失敗中吸引教訓,所以,常有所獲。
常說“看到你真高興。”的人
這種人性格開朗,待人熱情、謙遜,喜歡參與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而不是冷眼旁觀。他們是十足的樂觀主義者,與他們相處,大家能收獲快樂,所以他們常是外出旅遊的好伴侶。缺點是他們常常沉浸於幻想,容易感情用事。
當然以上的分析可能會因為一些特殊情況而有一些例外,但大體上應該是準確的。
握手探知心情
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人們見麵時首先要相互致意,以表示對彼此的尊重,通常稱之為打招呼。世界各民族由於他們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習慣不同,其招呼的禮儀也不盡相同,有點頭、握手、擁抱、鞠躬等等。但其中最為大家推崇的是握手禮。
據說,握手的動作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們手裏經常拿著棍棒或石塊等武器,準備去狩獵或打仗,當在路上碰到不屬於自己部落的陌生人時,如果雙方都無惡意,就要放下手中的東西,伸開手掌讓對方撫摸掌心,以表示親近、問候之意。
這樣,以掌心接觸表示友好的習慣便沿襲下來,久而久之,就演變成我們今天的握手禮節,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握手——這種禮節又被人們賦予了更豐富的含義。它除用於見麵致意和問候外,還可以作為久別重逢或多日未見的友人相見或辭別時的禮節,習慣上還是一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
美國心理學家伊蓮·嘉蘭在一本書中指出,一個人與別人握手時所采用的方式能夠反映出這個人的個性。具體地說,就是可以通過握手的方式,了解對方心理的微妙變化。
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現象,就是透過手的溫度狀況來判斷。原來在人類的身體中,當發生恐怖或驚嚇的感情變化時,跟自己無關的自律神經意識,它會突然活動起來,並引起呼吸的緊張、血壓與脈搏的變化,或是汗腺的興奮等狀況。倘若跟對方握手,而發現對方的手掌出汗時,這就表示對方的情緒高漲,也可以說是失去心理平衡的象征。
握手時,手心出汗的人。這類人大多屬神經類型,他們在握手時,非常緊張,掌心有些潮濕,表麵上看,他們態度冷淡、神情漠然,看似平靜,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其實他們的內心是極不平靜的。隻是他們懂得用各種方法,比如說語言、姿勢等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避免暴露一些缺點或弱點。他們看起來是一副非常堅強的樣子,所以在他人眼裏,他們就是一個強人。在比較危難的時候,人們可能會把他們當成是一顆救星,但實際上,他們也極其慌張,甚至慌亂的程度比其他人還要嚴重。
握手時,手心幹燥的人。這類人通常比較沉著內斂,個性屬於有耐力但頑固,會堅持自己的想法,不會輕易接受別人的意見。
在一項科學調查報告中,一位資深的心理學家曾建議警官們:盤問有嫌疑的人時,嚐試跟對方輕鬆地握手。剛開始時要輕微地握,而每次接觸到核心時再說:“我們慢慢來吧!”本來幹燥的手掌,如果開始有汗水的話,可能就是罪犯。
另外有些專家經過研究發現,握手的力度也能傳情達意。
握手時如果力量很大,甚至讓對方有些疼痛的感覺,這種人多是逞強而又自負的。但這種握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又說明了握手者的內心比較真誠和煽情。同時,他們的性格也是坦率而又堅強的。
握手時軟弱無力,好像隻是為了應付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表現出完全被動姿態的人,他們在大多數時候並不是十分堅強,甚至是很軟弱的。他們做事缺乏果斷、利落的幹勁和魄力,總是猶豫不決。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引起他人的注意,可實際上,其他人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將他們忘記。
握手時隻是輕輕的一接觸,握得不緊也沒有力量,這種人多內向,他們時常悲觀,情緒低落。
綿軟地和別人握手,則表現為一種標準的中國——後發製人,遇事讓三分。
握手時力度適可,動作穩實,雙目注視對方的人個性堅毅坦率,有責任感而且可靠、思想縝密、善於推理,經常能為人提供建設性的意見。每當困難出現時,總是能迅速地提出可行的應付方法,能夠輕易獲得他人的信賴。
同他人握手時在不知不覺中加大力氣。這種主動的力量,表明他對同對方的相識,感到很興奮,希望能繼續同對方交往。所以,從握手的力量感上,也能表現出他交往的誠意和信任的程度。
過分殷勤地同對方握手,則表示個人目的性可能很強,會奉承巴結人。如果用卑謙的神情一再同對方握手,表明這個人懷有某種目的,因為握手不過是一種禮節性接觸,過分看重這種接觸,可能是有弦外之音了。
握手時顯得不積極主動,手臂呈現彎曲狀態,並往自身貼近,這種人多是小心謹慎,封閉保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