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找對方法做對事(3)(1 / 3)

沿著既定的路徑會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迅速優化;也可能順著原來錯誤的路徑往下滑,甚至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下停滯不前。而這些選擇一旦進入鎖定狀態,想要脫身就會變得十分困難。習慣透過一再的重複,由細線變成粗線,再變成繩索,再經過強化重複的動作,繩索又變成鏈子;最後,定型成了不可遷移的習慣與個性。

不找借口找方法不僅是你以一種積極地心態解決了當下的問題,久而久之養成習慣也就成為了你成功路上披荊斬棘的一把利劍,縱觀曆史大凡有一番成就的人都是不找借口搪塞別人尋找方法解決問題的人,事實上,也隻有具備了遇事不找借口找方法的意識,才會將一個個困難踩在腳下,進而順利地一步步邁向成功。很難想象一個凡事不是想著找方法解決問題,而是急著找借口推脫的人能具備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當然,這樣的人在一生中也很難取得成就。

習慣的力量是一種使所有生物和所有事物都臣服在環境影響之下的法則。這個法則可能會對你有利,也可能對你不利,結果如何全看你的選擇而定。

擺脫羊群效應:用理性克服盲從低效率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

有一個人因為火車要晚點了因此在大街上拚命地跑,另外一個人看到了,雖然不知道確切的原因,但覺得一定是有什麼事發生了,因此也跟著跑了起來。後來,越來越多的人看見了也都以為有什麼事發生了,不斷地加入了奔跑的行列。結果整條街的人都在跟著自己前麵的人跑,場麵相當壯觀,不清楚的人還以為發生什麼大事了。除了第一個人,大家並不知曉自己跑的真正理由,僅僅因為第一個人的奔跑就帶動了其他人的跟進。這樣滿大街的人都成了別人眼裏的瘋子。

這個故事說明,人們都有一種從眾心理,由於從眾心理而產生的盲從現象就是“羊群效應”。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衝右撞。然後,一隻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並在那裏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後來的羊群就一哄而上,你爭我奪,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遠處還有更好的青草。羊群在一起盲目、散亂、從眾而又左衝右撞,如一盤散沙般毫無效率可言是羊群的慣常特性。

於是,人們就用羊群來比喻沒有自己的判斷力、經常盲從的普通大眾。而這些所謂的“羊群”,做起事情來是沒有效率可講的。下麵的阿爾伯特的一段親身經曆就是對此的一個詮釋。

阿爾伯特是美國著名的演說家及作家,每天都要乘飛機或者火車到世界各地去采訪、演講。有一次,他應邀到日本去演講,搭乘大阪往東京的新幹線,在快到橫濱時,由於鐵路的轉轍器出現了故障,被迫停駛。車長在車內廣播:“各位旅客,對不起,由於鐵路臨時出現了故障,要暫停20分鍾左右,請各位旅客稍候,謝謝!”阿爾伯特是個急性子的人,剛開始有一些煩躁不安,電車停駛20分鍾,對於一個注重效率,時間又十分寶貴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損失。

但是20分鍾過去,並且都快30分了,電車一點兒也沒有要發動的跡象。正當他越來越焦躁不安時,車內又再度廣播:“很抱歉,請再稍候一會兒。”故障修理大概很費工夫吧!然而就在這一瞬間,他改變了慣常的想法,心想,焦躁也無濟於事,不如找些別的事做。

阿爾伯特在看完手邊的報紙雜誌和書後,就去拿備置的《時事周刊》開始閱讀。車內的乘客,大概有很多是忙人,他們焦躁地到處走動,向車長詢問一些事情。阿爾伯特回憶這次特別的經曆時說:“電車由原先預定的延遲時間20分鍾,變成一小時、兩小時,最後慢了三小時,因此抵達東京時,我幾乎看完了那本報道前總統卡特全貌的《時事周刊》。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