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是術,做人是道。這就要求我們既要講究技巧,勤勤懇懇做事,又要踏踏實實做人。二者缺一不可。但相對於做事,做人才是最主要的,因為他決定了你做事的意義和價值。李嘉誠說:“我首先是一個人,再是一個商人。”做事先把人做好,這就是道與術的取舍。
方法是技巧,但不是投機取巧
方法是我們解決問題的一種智慧、一種路徑、一種技巧,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之後就可以投機取巧、偷工減料,要解決好現實工作中的問題,我們還應當下苦工夫、笨工夫。
著名作家胡適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聰明人更要下苦工夫”。那些在事業中取得巨大成功的人無不是既懂得積極思考,把握正確的做事原則和方向,又肯下苦工夫,踏實勤奮的人。
毫無疑問,比爾·蓋茨是信息時代最聰明的人之一:抓住了這個時代發展的潮流,選擇軟件行業進行創業,而且擅長與資本市場結合,凡此種種,都說明他是一個智力超群的人。 然而,他是一直這樣聰明的嗎?或者換一種問法,他是怎樣變得這麼聰明的?
這裏有一個比爾·蓋茨年輕時的故事:
在比爾·蓋茨讀中學時,有一次,老師布置寫一篇作文,規定要寫5頁,比爾竟然寫了30多頁。還有一次,老師讓同學們寫一篇不超過20頁的故事,比爾竟洋洋灑灑寫了100多頁,讓老師和同學們目瞪口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那些頭腦聰明的具有過人天賦的人要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不僅要靠精明的頭腦和過人的智慧,還要有踏實勤奮,吃苦耐勞的品質。有時候,最笨的方法常常是最有效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王永慶以木材起家,因塑膠而發跡。他早年的木材生意,都是向林務局的林場標購原木,簡單加工後,再轉售出去。那些待標售的原木,為了避免因幹燥龜裂,全都浸泡在大水池裏麵。
當時木材商向林務局標購原木的做法是,先用長竹竿在水池中探測原木的數量,再用肉眼觀察原木的品質後,即寫出價格向林場投標,最後由最高價者得標。
因為大部分的原木都浸泡在水裏麵,光用竹竿評估數量,經常造成很大的偏差,因而標購水池裏的原木風險很大,“賭”的味道很濃。
有一次,王永慶向林場投標原木,出乎同業意料,王永慶所報的價格雖然高出別人甚多,可還是因購得那一池原木,賺了不少錢。同行都大惑不解,到底他用什麼方法,能夠把原木的數量算得那麼準確。
原來王水慶在招標截止的前一天晚上,悄悄地跳入水池中(潛入浸泡原木的水池中極為危險),花了一晚上的時間,把水池裏原木的數量點得一清二楚,所以,第二天他非但能報出合理的價格,而且還賺了一票。
人們說:“王老板(指王永慶)追根究底的功夫,真讓人欽佩,這是王老板經營企業最成功之處。”方法是我們解決問題的一種智慧、一種路徑、一種技巧,但並不意味著我們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之後就可以投機取巧,在工作中偷工減料,那樣隻會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王傑是某知名大學的高才生,在某市的外貿公司從事銷售業務已好幾年。出於對個人“價值實現”問題的考慮,他打算到正在高薪招聘業務員的興隆貿易公司工作。
因為他這次做外貿從事的具體業務是“做山野菜”,招聘者就考他的業務常識:“山野菜中,蕨菜出口主要是針對日本,以前銷路非常好,可是近幾年,日本卻不要了。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