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在“飯桌”這個無意識的教育場所,我們家長又是如何表現,又是如何影響孩子的呢?先來看一看下麵幾個生活小片段吧。
場景一:
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一家人圍坐一桌吃著晚飯。這時,從下班回來就一直喋喋不休的媽媽依舊端著碗拿著筷子,沒完沒了地講著辦公室裏那些雞零狗碎的事情。她的話題始終是抱怨單位裏新來的某個同事老喜歡在領導麵前討好賣乖,言語之間,明顯感覺到她的厭惡情緒像火藥味一樣濃。但是,媽媽不屑反應的背後,也許還夾雜著比不過人家的酸溜溜的無奈。或許是為了安慰媽媽的情緒,爸爸又開始了第一幕“獨角戲”。大概意思是吹噓自己如何耍了點小滑頭,在同事中爭取到一個邊出差邊旅遊的機會。
這對父母“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好戲”全被孩子看在眼裏了,他們的牢騷和伎倆,孩子很可能全盤接收。
場景二:
這是一個典型的三代同堂,從孩子出生起,婆媳之間就圍繞孩子的教養問題展開了無數次的爭執與爭奪。媳婦愛給孩子買玩具和衣服,而在婆婆看來,孩子長得很快,衣服穿不了幾次就小了,玩具玩兒不了幾次就不稀罕了,實在是浪費。孩子兩歲多了,媳婦琢磨著教孩子數數、寫字、畫畫,而婆婆卻總說:“孩子這麼小,別累著腦子,玩兒好就行,學這些東西沒用。”媳婦不在的時候,婆婆就把不和的矛盾拿到飯桌上和兒子訴苦;而婆婆不在的時候,媳婦又總會把不和的矛盾拿到飯桌上和丈夫理論。可是,在每次這種帶著火藥味的飯桌上,每個人都忽略了孩子的存在。
相信我,你們的孩子將來肯定也是後宮之戰的“高手”。
場景三:
這是一次尋常的家庭晚宴,父母邀請了幾位朋友來吃晚飯。客人到齊後,大家紛紛落座,在飯桌上彼此客客氣氣,舉止大方而優雅,孩子也耳濡目染著這一切。然而,就在客人走後,茶還沒有涼,家人就開始掰扯與朋友中某人的矛盾,當著孩子的麵,說盡人家的是非。
這陰一套、陽一套的處事風格,你的孩子很快也能繼承。
看到這裏,你是不是冒了一身冷汗。雖說我們提倡吃飯時不要說話,避免一嘴兩用,但是在飯桌這個特殊的場所,很多父母還是會不由自主地聊一些煩惱、不開心的事。
殊不知,在家裏,尤其是飯桌上,父母總會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身上猥瑣的、惡意的、乖戾的、討巧油滑的一麵教給孩子,但是作為父母對此卻是完全沒有任何意識的。看看那些自私、斤斤計較、孤僻的孩子吧,如果你去他家拜訪一下,絕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的這些毛病都是能從他們的父母身上找到根源的。
也許,很多父母不屑於這一事實——自己性格中怎麼會有這一麵?但是,隻要你好好觀察一下一天之中你所說的話,你所做的事,便會發現自己也有很惡心的一麵,而正是這種無意識的教育給孩子帶來了不可估計的負麵影響。
也許,很多父母還會有這樣的狡辯——生活本來就是一個計較與鬥爭的過程。但是,對於每一個天真稚嫩的孩子來說,他們都是善良的、無辜的,也是無須為我們成人承擔這一切的。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當父母兩個人總是在飯桌上爭吵不休的時候,誰對誰錯對孩子來說實在是個為難的判斷。
實際上,飯桌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會對孩子的心理、習慣、價值觀,甚至是處事方式等諸多方麵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這麼看來,既然飯桌這些場合是無意識的,所以,家長一定要警惕,自己已經有這樣或那樣的性格缺陷了,就別讓人家再說自己的孩子:瞧這德性,跟他爹一樣。
不過,如果父母在飯桌上談論的是正麵、善意、開朗的話題,相信孩子聽了,也會耳濡目染,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心理,毫無疑問,這對塑造孩子健全健康的人格也是大有裨益的。
為“忙爸忙媽”支招
稱職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麵前應該盡量收斂自己的缺點。
批評家人,尤其是批評配偶的壞話,請一定不要當著孩子的麵說。
在小學畢業之前,孩子還不具備判斷能力,一般都會不假思索地照單接受父母所說的任何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