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新動力(1 / 3)

這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陽光和煦地照射在溫柔的大地上,梧桐樹上傳來悅耳的鳥叫聲。這鳥叫聲恰到好處,多一分略顯嘈雜,少一分略顯清靜,總之它完美的襯托了這世界的祥和。這是大名鼎鼎的新動力公司實驗園區的住宅區。住在這裏的可以說是人類的精英分子。這裏就像一個別墅區,但這裏的建築沒有統一的風格,也沒有整齊的規劃,看上去是那麼的隨意,就像來源於是一個喝醉了酒的優秀設計師的看似隨意卻十分巧妙的設計靈感。每一棟住宅都是按照它主人的意願設計,所以這裏融合了中國甚至世界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如疊簷鬥拱、“依山傍水”的小型園林,又如簡潔有力的意大利風格的大理石雕刻建築,或者別出心裁,天馬行空的建築,第一次見不會有人認為那是可以安家的地方。僅此一點可以說明居住在這的人是一群想象力十分豐富而性格又獨樹一幟的人。但是,無論你思想保守或是開放,這裏都會給你一種順其自然,天然去雕飾的感覺。這些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元素就是這樣自然而然的和花花草草融合在了一起。

秦武陽正坐在其中一棟非常普通的住宅的院子裏享受著這美好的一切。他是這個公司創始人秦效國的獨子,是這裏的天之驕子。他今天的心情像這外麵的天氣一樣好,這不是因為陽光和煦,鳥語花香,而是因為他感覺爸爸今天非常高興,並且是由衷的高興,他已經很久沒有看到爸爸這樣開心了。雖然他和爸爸在一起時,無論發生什麼,爸爸都會把開心的一麵展現給他。但他能感覺到今天不一樣,今天他爸爸是純粹的開心。雖然他不知道是為什麼,但這無所謂,可以說是因為他爸爸從早晨就掛在臉上的微笑才讓他感覺今天是一個陽光和煦、鳥語花香的日子,哪怕外麵正在大雨滂沱。

秦效國出身於農村,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好在他的父親一直艱難地供他上學。秦效國從小就是一個天資出眾的人,他學習知識的速度不是其他孩子所能相比的,加之他勤奮好學,意誌堅定,以至於他在高中就發表了兩篇在學術界引起很高關注度的論文,兩篇論文均被SCI收錄,他也因此被破格保送清華大學。在清華大學,他更是如魚得水,才華畢露。他很早就注意到,人類自蒸汽時代以來就一直離不開電機旋轉所產生的動力,小到兒童玩具,大到重型機械,似乎可以肯定一個能動的人造機械的動力來源於電磁作用催動的旋轉電機。他感覺這在科技發達的現代是一件可笑的事,他認為這是對現代科學的嘲笑,這讓一個本來給人以複雜感的機械瞬間原形畢露,它的原理竟然如此簡單。所以他一直在追求一種新型動力,而靈感來源於我們人類的肌肉。我們身體上沒有任何電機,但顯然我們通過肌肉細胞的伸縮來產生的力量和靈敏度是當時任何電機都做不到的。於是他決定建立一種模仿人類肌肉的動力機製,以在某些領域取代笨拙的旋轉電機。在清華大學二年級時,他已經成功在理論上論證了這個想法的可行性,可惜這是他的業餘工作,與他的專業絲毫不相關,因此他沒有資金來進行試驗。他決定先把論文發表,以求能引起學校或者政府的重視。很快,他如願以償,政府確實足夠重視,並撥給專項資金支持後續研究。清華大學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成員都是年輕優秀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年齡基本都在秦效國之上。但科學本來就不是按資排輩,這個小組由秦效國擔任負責人。

研究進展很快,秦效國不僅是一個優秀的科學家而且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他能充分發揮小組內每個人的潛能,並使研究處在一種和諧的氛圍中。因為人盡其才,力聚一處,所以研究進展很快。他們的團隊很快就發現中科院的一個研究小組正在研究的納米金屬就是他們要尋找的材料。牽頭的院士叫關東賀,五十幾歲的年紀。這種金屬是用納米技術重新排列的合金,他在常溫下就像一團發著金屬光澤的橡膠,但比橡膠還要柔軟。這種合金可以靈敏感知溫度的變化,隨著溫度的輕微變化而伸縮。關鍵是這種金屬伸縮的頻率可以很快,也就是說它可以實時反饋溫度變化。目前它的伸縮頻率可以達到接近1Hz。

但秦效國沒有這麼簡單,他隻是把新型動力項目作為他的一份副業。他有更遠大的理想。其實人就是這樣很奇怪的一種生物,人的智力分布大致平均,但總有幾處的智力水平鶴立雞群。人有時無才則已,而一旦有才就是天縱奇才。像數學界的高斯,物理界的牛頓,生物界的某某。秦效國就是這樣一個處在智力分布階躍點上的人。他一直熱衷於基礎物理的研究,而且成績斐然,隻是在他確認他是正確之前,他不會告知他人。而有一天,他突然發表了三篇論文,這三篇論文是論述他的一個大膽的理論。論文的思想十分超前,這三篇論文在理論界如一顆重磅炸彈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質疑聲四起,支持他的人寥寥無幾。但這在他的意料之中,他就是要在學術界興起這種討論,讓國家重視他的觀點,進而立項研究。他知道這可能隻是天方夜譚,但他決定試一試。實踐證明他是正確的,國家確實關注了他的研究,而他因此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一年他才24歲,是普通人大學畢業的年齡。但才華帶來的不僅僅是榮譽和滿足,才華也會帶來誹謗與排擠。這是後話。

秦效國有著清晰的計劃,他的這三篇論文隻不過是為了給他的一個更加大膽的思想做鋪墊。他真正的目的是實現物體的瞬間移動。由於這和他理論中的一種叫做“原波”的概念密切相關,他稱呼這種瞬間移動為“原波傳送”。這是一種類似於科幻的理論,而他所用的理論知識又晦澀難懂,其思想超前程度可想而知,這也難怪理論界難以接受。而話說回來,現在的科學界研究基礎物理的領域本來就“人煙稀少”,這和整個社會的利益趨向有著莫大的關係。現在的人都是“急功近利”的人,因為社會快速發展,你不適應社會,就會被淘汰。很多人可能不想這樣,但也無力與社會抗衡,最終隻能妥協。像秦效國這樣的人,他才華橫溢,他可以用自己的研究來養活自己,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他這樣的本事,科學家也要養家糊口,也要考慮柴米油鹽醬醋茶。再偉大的理想,如果碰上冰冷的社會現實也很容易支離破碎。於是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現在的人喜歡工程研究,喜歡技術突破,喜歡交叉學科。因為這些能迅速給社會或者個人帶來經濟效益。不像基礎物理,可能你終其一生,窮困潦倒,最後也一事無成。大概沒有人願意去冒這樣一個險。所以基礎物理領域人才匱乏,而真正功底紮實的人又是鳳毛麟角,所以能看懂秦效國並支持他的人屈指可數或者根本不用數。

秦效國很明白這些,但他就是想試一下,機會再小也還是有那麼一絲希望。但其實他當時忽略了一點問題,他隻是在關心邏輯上的合理性和人們對他的理解程度,而忽略了人性的複雜。人性永遠比自然的神秘更複雜。他利用他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去擴大他的論文的認可度,並爭取國家能夠立項。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他沒有提及“原波傳送”的終極概念,而隻是在他三篇論文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很有吸引力的項目。他認為這合情合理,沒有哪門科學一開始就是毫無爭議的,國家應該嚐試他的想法。一旦這樣的嚐試成功了,回報將是無法估量的。與其失敗浪費的資源相比,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但事情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中科院也不隻是僅僅研究科學的地方,中科院也是一個社會,一個複雜的社會。像秦效國這樣年紀輕輕,碩果累累,平步青雲進駐中科院的人,並不是一味的招來鮮花和掌聲,也會招來別人異樣的眼光。因為他的出現打破了這裏的公平。每一個進入這裏的人可以說是過五關斬六將,耗盡畢生心血才在垂暮之年換來一個院士稱號。在此之前,最年輕的院士也有四十歲,而且是圈內的人,他的榮譽來源於一個龐大的團隊和多名院士的支持。但唯有秦效國,他是憑空出現的黑馬,他憑一己之力先是斬獲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後又憑幾篇亂七八糟的論文獲得院士殊榮,而且他隻有24歲。年輕在中科院就是最大的財富。這些讓圈內的某些人無法接受,他們不接受秦效國的觀點,不是因為他們不接受新穎的理論,而是因為他們不接受秦效國這個人。雖然他們沒有預謀地共同唱反調,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這是人類本性,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秦效國的出現不僅遜色了他們的光輝,更可能損害他們的實際利益,因為一旦讓秦效國得逞,他的項目將會占據很大的一部分經費,這無疑壓縮了其他項目的經費。這就好比有五個人和一個蛋糕,他們爭論良久終於為蛋糕的分配方式達成一致,但這時突然又來了一個人也要分一塊蛋糕,而且可能是很大的一塊,這樣其他五個人自然而然地就統一戰線一致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