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以省內院校為主,不要過於看重外地院校
二本學校由於絕大多數都是省、市地方院校,所以招生計劃也大部分投入到本省考生身上。雖然,現在多數高校都“高瞻遠矚”地說自己是麵向全國招生,實際上投向外省的招生名額都很小,不會超過招生總數的10%,有些二本院校甚至隻在外地的個別省份招“個位數”考生。所以,二本線上的考生要降低期望值,以省內院校為主要填報目標。
具體來說,二本高分段考生可以選擇省會城市的省屬重點院校;中等分數段的考生應著眼於省會城市以外的位於地(市)的省屬一般院校;低分段考生已經沒有回旋餘地,隻有確保不落選這個最低求學目標,而且也隻能在位於地市的某某學院(一般是地名+學院)和外省偏遠一點的地市院校之間做出選擇,才能保證升學目標不落空。
真相95填報三本批次誌願的技巧
案例播報
小柴是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新聞學專業的大四學生,當年高考時超過二本線8分,被一所新升格的二本學校“××學院”錄取後沒去報到,選擇了複讀。沒想到複讀一年後隻長了5分,如果仍然填報二本學校,十有八九還是被類似於“××學院”
所錄取。這類學校都是由原來的師專甚至中專演變而來,將來就業很困難。於是,小柴就把誌願的重點放到了三本院校。誌願表上填報的順序是:二批本科:A.武漢工程大學;B.南京工程學院;C.重慶科技學院;D.廈門理工學院。三批本科:A.浙江大學城市學院;B.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C.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學院;D.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
二批本科填報的雖然都是普通院校,但是由於都坐落在大城市,所以毫無懸念地“滑落”到三批本科,被第一誌願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錄取。
案例點評
高考時,在第三批次錄取的本科院校簡稱“三本”。三本院校裏絕大部分屬於獨立學院。
這個案例中的考生小柴是非常“聰明”的,雖然成績已超過二本控製線十多分,但仍然把誌願重心放在了三本。因為他很清楚,即使上了二本,學校和專業也不一定理想。從小柴填報的誌願分布上可以看出,他特別在意學校的所在地,填報的8個學校都坐落在大城市,二本雖然落了空,但能被三本中的第一誌願接住也並不吃虧,誰不知道杭州是“人間天堂”
啊!更何況,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是全國建立最早的獨立學院,無論從哪方麵來看,都比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二本學校要優越得多。據統計,該校畢業生每年有60%以上在杭州落實工作,每年保送100人到浙江大學讀碩士。
呂老師提醒
1.看清獨立學院的辦學地點
由於三本院校的發展速度比較快,所以部分學校的辦學地點設在了遠離城市的郊區或“大學城”,有的甚至是跨城市、跨地區、跨省份辦學,如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廣東珠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海學院(廣西北海)、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學院(河北三河市)、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省江寧縣)等。由於遠離市區,學校與它所在的城市幾乎無任何瓜葛。
盡管新建院校的建築設施大都堂皇氣派,但學習氛圍、校園文化等與在城市裏的大學絕不能相提並論:看不見花花綠綠的海報,碰不見白發蒼蒼的教授,沒有人聲鼎沸的聚會,也沒有摩肩接踵的喧囂。鑒於此,建議考生和家長,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能到欲報學校實地考察一番,也可請當地朋友代為了解,做到報考前對學校大致情況心中有數。
2.看清獨立學院的辦學實力
按照教育部規定,獨立學院應具備必要的辦學條件。初辦時一般應當具備:校園占地麵積不少於150畝(藝術類院校和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為了保證今後發展需要,應預留發展用地,校園規劃占地麵積不少於300畝。教學行政用房建築麵積不少於4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不少於1000萬元,圖書不少於4萬冊。獨立學院還應具備不少於100人的、聘期一學年以上的、相對固定的專任教師隊伍。專任教師中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比例應不低於30%。
考生在填報誌願前,可通過電話、網站、招生章程等方式,充分了解各獨立學院的辦學曆史與辦學現狀,了解學校校舍、實驗室、圖書館、生活設施等辦學硬條件,同時也要了解政府支持力度、師資組成、辦學特色、社會聲譽、就業環境等軟條件,然後再決定是否報考。
一般情況下,往屆畢業生的一次就業情況、就業層次以及學生在英語、計算機等學校基礎性考試中取得的成績,都能綜合地反映一所獨立學院的辦學實力和社會公認度,為此考生在選擇填報誌願的院校時也應考慮這些因素。
3.看清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
教育部要求,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應麵向地方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要創造條件加快發展社會和人力資源市場急需的短線專業。因此,考生在選報學校時,要注意所設專業能否滿足人才市場需求,就業前景是否良好。另外學院的學科結構、專業覆蓋麵也不可忽視,畢竟,在學科完善、專業覆蓋麵廣的環境中,考生選擇專業、成為優秀人才的空間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