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派了數萬人馬,用了很長時間奪了十個城池,蘇秦說了幾句話就幫燕國要回來了。這是不是“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國”?
近代有個大學問家叫章太炎,他說過這樣一句話:“儒家如不兼縱橫,無以取富貴。”也就是說,不管個人的能力、學問多麼大,如果不懂得縱橫智慧,就沒有辦法給自己贏得富貴。
那麼這些人的雄才大略、奇計異謀、鐵齒銅牙是怎麼得來的?是誰教會了他們?這個“幕後推手”是誰?這個人和他的弟子們在春秋戰國時期左右著各個國家間的局勢,左右著曆史的進程,對中華的統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人就是世外高人——鬼穀子!
鬼穀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兵家、教育家、陰陽家、縱橫家,是中國曆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譽為“千古奇人”。他長於持身養性、精於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在諸子百家中與老子、孔子、墨子等人齊名。
先秦是整個中國文化曆史中少有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一個時代,各個學派都獲得了空前的、自由的發展。鬼穀子的縱橫術也獲得了充分的發展土壤,他和他的弟子,是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
縱橫,是那個時代不同國家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一個策略。比如蘇秦提倡合縱,合縱就是聯合眾小攻一大,聯合眾弱攻一強。當時蘇秦掛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相印,於是就聯合這六個國家攻打當時最強大的秦國。而張儀是當時秦國的宰相,就為秦王出謀劃策,他建議秦王和當時其他六國中實力較強的齊國連橫,對付其他弱小的國家。
那麼我們要想了解鬼穀子以及他的弟子合縱連橫的智慧,首先就要了解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
東周列國時期,政治開明,言論自由,個人可以任意地評議朝政,自由地發表見解,從而激活派生了很多思想。
大致在戰國中期,魏國的都城安邑有一個最大的酒店,叫洞香春。洞香春的第一代主人是白圭,白圭曾做過魏國的宰相,也是魏國的首富,有名的政商。第二代主人是白圭之女白雪,到白雪時期,洞香春就成了“消息海”,人們可以在裏麵了解到各個國家發生的事情,探聽到想得到的消息。當時的洞香春,專門設了一個舞台,每個人都可以站在台上發表自己對政局的見解。“申不害論魏”就是當時比較有名的一場論戰。
申不害:“諸位,我有話說,在下法家申不害,我以為魏國宰相公叔痤謝逝,公孫卬繼任宰相,魏國將有一變,天下也將有一變。可能引起列國的第二輪變法。”
聽眾甲:“你先說說,魏國是怎麼變啊?”
申不害:“諸位,魏國之變,在於霸權衰落,公叔痤領政,魏國防範嚴密,皆不許弱國挑戰霸權,也不貿然吞並他國。其政策乃是對秦方略,即反擊秦國複仇之戰,又不主張強兵滅秦,有此分寸才使魏國保持了長期霸權。公孫卬好大喜功,沒有穩定的國策謀劃,其人領國,龐涓的強兵方略就失去了製衡,魏國必然多麵出擊,與列國間的衝突越來越多,其戰車必
然打滑,例證便是六國分秦的思想迅速夭折。”
聽眾乙:“敢問這位兄台,魏國有變,天下何變啊?”
申不害:“魏國霸權施壓,列國鬆動,天下安得不變?”
——電視劇《大秦帝國》
當時最有名的論壇在齊國都城臨淄的稷下學宮。齊威王把天下三千多個學子都集合在稷下學宮,每天討論各個國家的局勢,互相碰撞思想。下麵就是稷下學宮的一場論戰。
孟子:“諸位,儒家創立百餘年,大致主張盡為天下所知,一一重審,似不必要,就請列位就相異之處辯駁發問,老夫作答,方能切中要害。”
……
申不害:“在下申不害,敢問夫子,天下動蕩,根本要害何在?”
孟子:“不施周禮,不行仁政,以殺戮征戰為快事,是為要害。”
申不害:“仁政、周禮、井田製,夫子果真以為可行?”
孟子:“國有聖君良相,仁政可行,周禮可行,井田製更可行。”
申不害:“邦國興亡,夫子期望於聖王複古,實則人治啊!”
孟子:“仁政是德,至少強過先生權術治國。”
申不害:“在下諍告夫子,術治乃法家之學,不是權術之學。”
孟子:“如此法家,亂世之學也!”
此時有人大喝:“孟夫子如此斷言大謬!”
“立論當有理有據,足下無端指責,何其淺薄哉?”
“夫子大謬,憑據有三,天下學派皆有分支,夫子斷章取義,以術之派為法家全貌,此其一。法家三派,其根從一,皆以認同法治為根本,而在推行中各有側重,夫子無視法家根本,攻擊一點不及其餘,此其二。法家術治派,在刑法根基之上,著重整肅吏治,強化勘查官吏,與搬弄權謀有天壤之別。夫子有意抹殺根本,其論斷之輕率,無以複加,此其三。”
“你是何人?法家何派?”
有人回答:“天下士子聽了,此人衛鞅,我法家法治派名士。”
“法治成家成派,老夫未嚐聞也!苛政猛於虎而矣,何足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