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品選擇的確立需要充分考慮其影響因素,然後還要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來幫助決策者做出最後的決定。市場的需求可以說是無盡的,企業能夠做出的選擇是有限的,隻有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產品,才應該成為企業的選擇對象。
首先要考慮新產品選擇的影響因素。
第一是企業經營方向。這是企業經營戰略已經規定了的事項,事關企業大局,產品選擇是實現經營戰略的首項具體措施,理所當然地要服從企業的經營方向。在經營方向指導下,還需要進一步參照企業的競爭策略來選擇產品。如果競爭策略是主動進攻型的,它要求企業先於對手推出創新產品,在一段時間內以獨家生產的優勢壓倒對手,保持自己的市場優勢。這時選擇的產品要求是全新的,要有新原理、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功能。采取這個策略要求企業具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和資金,當然也要冒較大的風險。如果企業因為自己的科技實力與資金稍遜一籌,製定了追隨型策略,這時產品的選擇不在於自我創新,而是分析對手推出的新產品,挑選市場容量大的作為開發對象。這樣做風險小,但要求企業在生產和銷售方麵具有較強的實力,能在短期內形成大批量生產能力,以彌補時間上的落後,達到後發製人的目的。
第二是企業的技術特長。企業在長期的競爭中往往會形成某些有別於競爭對手的專有技術,使自己的產品在某些方麵具有特殊的優點。以空調器為例,有的企業以低噪聲技術見長,有的企業卻以高節能技術稱雄。技術特長也是構成企業競爭力的一個因素,所以選擇的產品是否有利於發揮企業的技術特長,也會影響到產品進入市場後的命運。企業應該盡可能地選擇有利於發揮自己專門技術的產品。
第三是產品的獲利能力。開發產品的基本目的就是為了能夠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在選擇產品時必須謹慎地估計產品的獲利能力。有些企業忽視了這項工作,產品雖然開發出來了,但是由於開發的投入費用太大,或由於市場容量太小,或由於生產能力不夠等種種原因而未能獲得想象中的收益,甚至虧損。計算產品的獲利能力應該考慮產品壽命周期內的全部費用,包括支出和收入兩部分,支出包括開發費用、生產費用和銷售費用。影響生產費用的因素很多,主要為生產方式和生產規模。影響銷售收入的主要因素是價格與銷售量。如果產品壽命周期較長,要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這時應該采用資金流量法來計算。
第四是統一各職能管理部門意見。一個產品從形成概念到成品銷售,需要企業各管理部門的協同努力,但由於各部門的局部利益不完全一致,在產品選擇時會表現出不同的價值取向。市場部門希望開發更多的產品、更多的係列以增強銷售的靈活性;生產部門則要求開發的產品具有繼承性,成係列,品種不宜過多,市場需求穩定,其主要目的是生產管理簡單,生產過程變動小;而財務部門又希望最好選擇利潤高、資金占用少、銷路好、投資回收快的產品。但是能同時滿足各部門要求的產品選擇方案比較少見。決策者應在企業總體經營戰略目標指導下,權衡各方麵的意見,作出最佳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