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5 對一座城市的絮語(1 / 2)

在我隨手翻閱身邊這些陳舊、失去新鮮氣味的紙張時,我和幾年以前自己所寫的一篇關於裏斯本的文章重逢了,而且,我也要大方地承認,這篇文章感動了現在的我。或許這是因為,這篇文字不算是真正的文章,而是一封情書——裏麵表達了我對裏斯本的愛。所以我決定與我的朋友和讀者們分享這篇文章,讓這篇文章再一次公開於世。這一次是在互聯網的無邊頁麵上頭,公開這篇文字,同時也當作在本博客裏,我的個人空間正式開張的首篇文章。

曾經有一段時間,這座城市並不叫“裏斯本”這個聞名於世的名字。在羅馬人抵達這裏的時候,他們稱這裏為歐裏斯帕(Olisipo);摩爾人拿下這座城時,改名為歐裏斯波那(Olissibona),旋即又更名為阿許邦那(Aschbouna),或許這是由於他們發不出蠻人(拉丁)語的緣故。不過,在1147年,當摩爾人從為期三個月的圍城戰役中敗退之時,這座城市的名字並沒有馬上被變更;而如果那位即將成為我們第一位國王的男人,想要向他的家人寫信,告知這一消息時,這封信劄的落款開頭,想必會在“10月24日,阿許邦那”或“歐裏斯波那”二者間擇一,但絕不會是裏斯本。那麼,在法律和現實上,這座城市什麼時候開始被稱作“裏斯本”呢?至少,裏斯本這個新名字的誕生,還要再等上幾年,等到加裏西亞(Galician)征服者開始成為葡萄牙人時……

有些人或許會覺得,這類屬於曆史的細枝末節很是無趣,它們卻讓我感覺興味盎然:我不隻是知道而已,還確實地“見”到了——以這個字眼準確的涵義,見到了裏斯本從那些時日以來的改變。如果那個時候有電影存在,如果老一輩的編年史家是掌鏡的攝影師,如果裏斯本在漫長的世紀當中所經曆的一千零一項變化能夠被記錄下來,我們就能夠看見,在漫長的八個世紀裏,裏斯本像生物一樣,茁壯成長並且行進,就像電視屏幕的花朵,在幾秒鍾內從芽苗的定格,到最後色彩豔麗的昂然綻放。我想,我愛這樣的裏斯本,勝過一切。

從物理定義來說,我們生活在空間裏;可是從情感方麵來說,我們是生活在回憶裏。記憶由時間和空間所構成,記憶是我們的居所,就像處在過去與未來兩片汪洋中間的一座小島。拜個人記憶所賜,我們可以探索較近的過去這片汪洋,在這裏仍保留了過去所行過的足跡,但是如果要探索較久遠以前的過去,我們就必須借由時間所積累的回憶,而關於空間的記憶,就像時間本身那樣,在流轉之間持續變化著。這部關於裏斯本的影片,濃縮了光陰,也拓展了空間,是對這座城市最完美的記憶。

我們對一個地方的所知所覺,所端詳的,就是我們與那些地方同時存在的那段確切時日。這塊地方就在那裏,這個人登場了,離開了,然而這塊地方仍繼續留存,到頭來,是這塊地方造就了這個人,這個人則改變了這個地方。那時,我正在重建裏卡多·雷伊斯(Ricardo Reis)在他最後的時光裏所身處的裏斯本的時間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