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1 / 3)

思索消費:有錢好好花,財富才能細水長流

在現代人類社會,人人都是消費者。人們慢慢養成消費的習慣,並以為消費是生活天經地義的組成部分,以為不消費就無法在這個現代社會中生存——他們把消費當成了生活的目標,而忘了消費原來隻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

當務之急是擺正消費動機,心明眼亮,消費前先問自己這五個問題——為什麼要買?買什麼?什麼時間去買?什麼地方去買?什麼人去買?學會超值購物的方法,不盲目跟風,遠離遺憾消費,戒掉亂花錢的壞習慣,從而錢盡其用,當一個精明的消費者。

擺正消費動機,糊塗消費不可取

在現代人類社會,人人都是消費者。人們慢慢養成消費的習慣,並以為消費是生活天經地義的組成部分,以為不消費就無法在這個現代社會中生存——他們把消費當成了生活的目標,而忘了消費原來隻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

任何人都是交易者,即便他不是一個以交易為生的投機者或投資者,那他也一定是一個以消費為生的消費者。在現代人類社會,人人都是消費者。

交易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交換、買賣、投資、投機、消費等等。其中消費是最普通、最常見、也是最基本的交易形式。人們一生中絕大部分的交易行為都是屬於消費性質,比如購買食品、衣物、住房、汽車、娛樂、旅遊,等等,雖然也有一些帶有投資性質的交易,比如教育和藝術的培訓,可是人們往往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在做投資,隻是為了教育而教育,或者為了藝術而藝術。如果這些投資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那麼這些帶有投資性質的交易又都變成了消費交易。所以我們每個人經常是以消費者的身份在社會中參與各種交易活動,隻是我們平時並沒有特別留意而已。

消費是生活的需要,是我們每個人每天幾乎都在做的事情。於是乎,人們慢慢地就養成了消費的習慣,並形成了這樣一種消費思維的定式:以為消費是生活天經地義的組成部分,以為不消費就無法在這個現代社會中生存,以為工作掙錢就是用來消費的。

大部分消費者這就是從這裏開始誤入歧途。他們把消費當成了生活的目標,而忘了消費原來隻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於是除了購買生活必需品,消費的範圍不斷被擴大,甚至演變成了純粹為了消費而消費。

隨著消費欲望的不斷擴張,這些消費者慢慢地陷入到一個個難以自拔的消費陷阱。

消費需要有經濟基礎來支撐,也就是要有足夠的錢來支付消費的開支。所以消費者在消費之前首先必須去賺錢,隻有賺了錢才可以滿足消費。為此,絕大部分消費者不得不去找一份工作,靠打工掙錢來支付每個月按時到達的賬單,並支付其它消費支出。

在現代社會,銀行和金融機構聯合商家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消費欲望,紛紛推出信用卡服務,於是消費者有了一種更方便、更快捷的花錢消費的方法,用信用卡刷卡消費,這樣消費者不必立刻付現金就可以先消費後付錢。

對於買房、購車這樣的大宗消費,銀行和金融機構又推出按揭貸款業務,使消費者可以先住上大房子,開上好車子,錢可以分期付款,拖上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慢慢地償還。

對喜歡消費的人來講,這真是天上掉下的餡餅,不吃白不吃。

可是,不知道這些消費者是否想過:銀行、金融機構和商家難道都是慈善機構,都是專門為人民服務的活雷鋒?都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白求恩?難道天上真的會掉下餡餅?

事實上,大部分的消費者都在毫無思想準備中陷入了這樣一個困境:為了支付每月的賬單以及購買生活物品、滿足個人和家庭的消費需要,他們不得不早出晚歸地去為老板打工,替老板賺錢,而自己卻隻獲得一些可憐的工資。他們掙了錢是為支付賬單和滿足消費,賬單越多,消費越大,需要掙的錢就越多,錢掙的越多,消費就會越多……消費無止境,掙錢也無止境。於是他(她)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成了金錢的奴隸,每天為了金錢而忙忙碌碌,為的隻是支付每月的賬單和滿足個人和家庭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

曾經讀到過這樣一則寓言:農夫為了驅使驢子自動地拉磨,常常在驢子的眼前吊一根胡蘿卜,驢子為了得到這根胡蘿卜不斷地向前走,於是農夫達到了目的,可是驢子的胡蘿卜卻永遠可望而不可及。

人們的消費欲望就像那根永遠懸掛在眼前可望而不可及的胡蘿卜,驅使著他們不斷拚命工作以獲得可供持續消費的金錢。年複一年,日複一日,他們為了生活(消費)而不斷奮鬥。

你一定看出來了,誤入歧途的消費者並不一定是指窮人,包括相當大的一部分工薪、白領、中產階層人士。他們一般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有房有車,每年外出度假……在夫妻倆的收入基本能夠滿足家庭消費支出的同時,從他們嘴裏吐出的最多的一個字就是“累”!

消費者或許根本就沒有想過在消費欲望這根巨大的胡蘿卜的影子裏麵站著一些專門提供胡蘿卜的農夫,他們可不是什麼慈善家,而是精明的銀行和貪婪的商家。正是在這些銀行家和商人的策劃和經營下,社會中構築了一層又一層的消費陷阱,引導著不同消費層次的人群分別進入各自的陷阱。銀行家和商人們深知人類的欲望很難有滿足的時候,而去滿足那些永不滿足的欲望就成了他們永不枯竭的利潤之源。

以消費為導向的交易者注定要像農夫的毛驢那樣忙忙碌碌一輩子,為別人創造財富,而自己卻在“打工+消費”的磨坊困境中打轉。

心明眼亮,消費前先問五個“W”

消費前你問這些問題了嗎——為什麼要買?買什麼?什麼時間去買?什麼地方去買?什麼人去買?

“開門七作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哪一件不能說是消費的代名詞,何況再往衣食住行等方方麵麵不斷周延擴展呢?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古往今來,多少賢妻良母為理順家庭消費這本糊塗賬而奉獻出畢生的精力,大好青春“總被雨打風吹去”。怎樣才能從家庭消費這盤根錯節的一團亂麻中理出頭緒,以挽救千千萬萬後來人於水深火熱之中呢?有了!化繁為簡,借用一下新聞業術語“五個W”應刻是不錯的主意——

為什麼要買(WHY)。

家庭消費好比三部曲:第一是生活必需品消費,如吃穿;第二是維持家庭生存的消費,如房租,水電費等;第三是供給家庭成員發展和時尚領域的消費,如教育投資、文化娛樂消費等。這三種消費對每個家庭而言都是合情合理的,但具體開支就要分清輕重緩急。一般說來,家庭的月收入首先要保證生活開支,而後才能考慮發展消費與享受消費。杜絕攀比跟風要貫徹始終,否則,以人之人量己之出,勢必使消費結構偏離健康態勢,導致捉襟見肘。把血汗錢掏出口袋之前默念“十萬個為什麼”,絕對利大於弊,要不,清初文學家魏禧的名言"當省,必致當用不用",也可作為警鍾長鳴。任何一個家庭在添置東西之前,尤其是購買那些價值較高、屬於發展性需要的物品時,總要權衡一下是否必須購置;是否符合家庭成員的共同需求;是否為家庭的經濟收入和財力狀況所允許。

買什麼(WHAT)。

合理的家庭消費結構必須根據收情況來確定,總的原則是:量人為出,略有節餘。

當微薄的家庭收還不足以供你來享受發展時,就必須首先保障基本生存需要,隨著收入增加,有了餘力再擴大二、三類支出的比例。從生存的需求來看,柴、米、油、鹽、醬、醋、茶等都是每家每戶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屬於非買不可的東西;從享受性需求來看,食品、裝飾品、較為舒服的家具和沙發等,可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妥善安排;從發展性需求來看,音響是否高級進口、彩電是否純平大屏幕、沙發是否采用真皮等,雖是生活所需,但也並非“必需”!因此,添置物品應該進行周密的考慮,切不可脫離現實,盲目攀高,超前消費。

什麼時間去買(WHEN)。

任何商品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商品的款式和質量都在不斷地日上層樓,因此,生活中的消費應當注意節奏的把握,盡量避免在過時消費品上花錢,不急用的物品,亦不要“趕熱鬧”盲目消費,不妨把閑散的錢存入銀行以應急,等到市場飽和時再購買,就能一塊錢當兩塊錢花,大大提高家庭消費的經濟效益。

買東西選擇時機是十分重要的。如在夏天的時候買冬天用的東西,冬天時買夏天用的東西,反季節購買往往價格便宜又能從容地挑選;有時有的新產品剛投入市場,屬試產階段,往往質量上還不夠穩定可靠,如為了先“有”為快或為了趕時髦而搶先購買,就有可能為將來帶來煩惱和損失。

什麼地方去買(WHERE)。

一般情況下,土特產品在產地購買,不僅價格低廉,而且貨真價好;進口貨在沿海地區購買,往往比內地花費要少。即使在同一地方的幾家商店內,也有一個“貨比三家不吃虧”的原則,購物時應多走幾家商店,對商品進行對比、鑒別,力爭以便宜的價格買到稱心的商品。

什麼人去買(WHO)。

有人把女性稱為“消費的動物”,一項全國性的網上調查結果給這種說法提供了一定的根據。調查結果顯示,不管女性的社會地位如何,在家庭消費上,她們來安排滿足,女性在購物時,首先考慮的是實用因素,其次為價格和品牌。但如此“一刀切”似乎也不合理,具體情況還需要具體分析,買生活必需品、副食品和服裝及床上用品等,做妻子的往往比丈夫精明;而購買家電、家具等耐用消費品,似乎做丈夫的比太太更內行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