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播文化要不遺餘力”(1 / 2)

——訪著名文學翻譯家孫繩武

有人稱孫繩武先生是新中國外國文學出版工作的“拓荒者”,也有人稱他是外國文學出版戰線上的“功臣”。隻要我們想想他獲得過韜奮出版獎和彩虹文學翻譯獎,當知其受之無愧。可許多讀者有所不知,他的一兒一女都是先天性聾啞人,和來訪者交流亦需孫老用手語比劃著“翻譯”,教你不免生出幾分同情。

然而,讓人惋惜之餘深為感動的是,就在我登門造訪之前,年已八旬的孫老剛把一筆獎金捐給了北京第四聾啞學校。我坐下不一會兒,便提及從友人口裏得知的這一消息。孫老聽罷,笑著解釋道:“我的子女小時候多虧該校老師們的關照,我這也是表示一份心願。”接著,他很快轉入正題,開始了“答客問”。

心地善良的孫繩武我首先請孫老回憶“文革”中下放鹹寧幹校的往事。他稍稍理順思路,敘述道:“1969年秋天,我來到向陽湖後,分配在四大隊十四連。初期勞動十分艱苦,還要自己蓋房;不久抓‘五一六’,更加重了大家的精神負擔。在幹校,‘五七’戰士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種稻子,養鴨子。這種勞動鍛煉,如果計算起成本來,簡直沒法說。更有甚者,有的同誌體力支持不住,病倒了再沒有起來。如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一名校對因勞累過度,不幸去世,還是我到附近生產隊去選墳地並聯係安葬事宜……”

我聽了插話說:“前幾天,我去秦順新先生(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家,他介紹說,您平時人緣好,在向陽湖還擔任了大隊教導員,隊長是現在的美編室主任李吉慶。”孫老點頭稱是,補充說:“這類‘官’其實就像農村生產隊長一樣,隻不過帶頭勞動罷了。那時我的愛人蔣宛下放河南息縣幹校,家裏的老房子沒退。如果說還抱有回京的希望,隻得拚命幹活,等待政策變化。十四連還有位老同誌鄭效洵,因年紀偏大,參加幹活不適應,便讓他管‘家屬連’。你要我談在鹹寧時給我印象最深的人,要數孫用先生。他是大翻譯家,‘國寶’級人物,1931年便開始發表作品,譯有《勇敢的約翰》、《保加利亞短篇小說集》、《裴多菲詩選》、《華萊斯詩選》、《密茨凱維支詩選》等。1958年他應邀訪問匈牙利,接受過匈政府授予的勞動勳章和證書,該國藝術館還專門為孫用做了銅像,以表彰他翻譯裴多菲詩所作的貢獻。孫用先生學問一流,為人正派,還特別顧全大局,在向陽湖的逆境中能隨遇而安,和夫人一道共渡難關。可惜他回京十多年後於1983年病逝。”

我馬上問起孫用先生家人的情況,孫老回答後,又刪繁就簡,談及自己對幹校生活的感受:“鹹寧的那段經曆,可以說是生活中永難忘記的一頁,拓展了我對社會與人生的認識,為今後20多年的生活增添了勇氣。”